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一段時間以來,現實主義碰到三個問題:窄化、污名化和弱化。這三個問題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現實主義被窄化和被污名化的結果,必然是現實主義被弱化
●文藝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即文藝創作堅持關注人類實踐,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時代生活,通過對生活現場的觀察,了解和把握客觀現實中的新事物、新規律、新趨勢,并通過藝術形象的提煉和塑造,努力真實、詳盡、準確地書寫和記錄人類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和精神心靈
●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在使用過程中都要與發展了的現實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自身的豐富和發展,這樣的理論和方法才會有持續的生命活力
對于文藝創作來說,現實主義既是一個長期命題,也是一個現實課題。今天我們聚焦現實主義,并不是為了老話重提,而是基于文藝創作的現狀,圍繞文藝發展面臨的問題,就創作理論和創作方法進行再研究再探討。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文藝創作和文藝研究領域,現實主義作為理論和方法被廣泛運用,并產生了大量經典作品,對包括中國文藝在內的整個世界文藝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遠的如19世紀歐洲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不說,以我國當代文學創作為例,研究一些共識度較高的經典作品,比如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陳忠實的《白鹿原》,會發現這些作品有一個共性,它們不僅體現了恩格斯為“現實主義”所做的定義——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且反映了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這就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文藝從發生到發展,無論怎樣地虛構變形,怎樣地創新創造,文藝作品記錄與探索人類精神和心靈世界的宗旨不變,文藝創作的評價維度就不會改變,它的歷史性原則也就不會改變。判斷一部作品高低優劣的最終標準,還是要看它能否作為當下現實的一種文本進入歷史長河,從而成為記載一個時代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樣本。
歷史和現實緊密相連。作為歷史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進行準確而生動的書寫,從主體精神到創作方法到文本呈現,現實主義都充盈其中并閃閃發光。當然,現實主義在不斷發展,早已脫離了其在14世紀到19世紀誕生到成熟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超越了單純的方法論層面,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面向。我們今天重申和弘揚現實主義,既要重申和弘揚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更要重申和弘揚現實主義精神,也就是說,在理念和方法兩個層面我們都需要堅持和弘揚,其中,對于現實主義精神的堅持和弘揚尤其重要。
為什么要重申和弘揚現實主義?重申和弘揚現實主義是我國當代文藝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和民族文化復興的需要。
警惕現實主義被窄化、污名化和弱化
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現實主義,我們碰到了三個問題:一個是現實主義被窄化,一個是現實主義被污名化,一個是現實主義被弱化。現實主義被窄化和被污名化的結果,必然是現實主義被弱化。因此,這三個問題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現實主義被窄化,是指在當下的文藝實踐中,一方面,圍繞“現實主義”這個概念繁衍出各種各樣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如新寫實主義、在場主義,等等;另一方面,現實主義的豐富性和多面向被遮蔽,特別是現實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層面被忽視、被拋棄,現實主義只留下了創作風格或創作技巧這些相對技術化的層面,有些時候甚至連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和創作技巧也被窄化為“寫實”或“白描”。現實主義被窄化,對現實主義是傷害,對文藝實踐也是傷害,它混淆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混淆了文藝創作與實踐現場的關系,使文藝創作在許多具體的領域裹足不前。理論的困惑必然帶來實踐的困惑,比如在非虛構寫作或者說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寫作中,真實性原則和文學性寫作的關系怎樣處理一直模糊不清,成為了一個問題。又比如在小說創作中,怎樣把握和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光明與黑暗的關系,也成了一個問題。
現實主義被污名化,是指現實主義被等同于落后、保守、平庸,被等同于教條主義、歌德派、藝術品質低劣,等等。當然,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都不是萬能的,現實主義與其他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一樣,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局限,因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否認現實主義存在的科學性、合理性。正如前面所說,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精神和創作態度,作為一種創作風格和創作方法,是經過大量的豐富的中外文藝實踐檢驗,符合文藝創作規律和人類認識及表達的內在需求的,是有生命力的理論和方法。現實主義被污名化,既是對現實主義缺乏客觀公正認識的表現,也是對文藝創作理論和方法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現,這種表現已經對當前我國的文藝創作產生了極大傷害。
現實主義被窄化,是客觀認識不到位、不準確產生的后果。現實主義被污名化,有客觀認識誤差的原因,也有主觀故意的原因。被窄化也好,被污名化也罷,最終結果是現實主義被弱化。除了這兩個原因,現實主義被弱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相比較而言,現實主義的確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現實主義作為創作精神和創作方法,對創作者要求很高,它要求創作者深入生活,與人民同甘共苦,在了解客觀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形象的、逼真的書寫和呈現。現實主義創作的難度在于,它有明確的標準,有生活的照偽鏡,它能一眼就將作品打回原形,識別出創作者的認識水平和表達水平。正因為此,許多缺乏生活和生命體驗、缺乏對生活底色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的創作者,就會自動地繞開“現實主義”。
重申與弘揚現實主義是民族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談到了當前我國文藝創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抄襲模仿、千篇一律”“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等等。分析起來,這些問題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創作與現實生活、創作與創作對象的關系出了問題。缺乏現實主義精神,缺乏對社會現實的關照、了解和認識,即使技巧再好、方法再新,其作品也只能架空現實背景,架空歷史環境,架空細節再現,成為所謂的形式游戲,甚至文化垃圾。
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歷史變革時代,國家和民族奮發圖強,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崛起,整個文明形態正在重塑。記錄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表現這么重要的歷史進程,探索這些豐富奇妙的體驗和經驗,是我們這個時代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百年不遇的機遇,也是神圣光榮的責任。作家藝術家不僅要在場,而且還要站在高處,站在前列,通過文藝創作倡導時代風氣,引領社會發展。也正是站在表現時代、引導歷史發展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作家藝術家社會功能的明確定位,也是對作家藝術家隊伍“神圣性”的殷切期待。在中外文藝史上,作家藝術家都是作為“使者”“言者”出現的,作家藝術家先天具有神圣的責任,不是也不應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人。那么,怎樣才能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呢?只有了解時代,抓住時代生活的典型和規律,才能引領風氣。對于作家藝術家而言,第一要務是了解時代,深入生活,始終站在現實的大地上,抬頭看望遠天。表現在文藝創作中,就是要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的有機結合,在把握社會現實本質的基礎上,放飛想象和情懷的翅膀。 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者的關系中,現實主義精神依然起主導作用。
那么,什么是文藝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呢?我們是不是可以用這樣一段話概括:文藝創作堅持關注人類實踐,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時代生活,通過對生活現場的觀察,了解和把握客觀現實中的新事物、新規律、新趨勢,并通過藝術形象的提煉和塑造,努力真實、詳盡、準確地書寫和記錄人類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和精神心靈。
堅持現實主義精神,要緊緊抓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倡導時代風氣”這些關鍵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但在現實的文藝實踐中,這個“基礎”往往被忽略甚至忽視。也正是站在這樣一個立場上,面對這樣一種現實,我們今天需要特別重申與弘揚現實主義精神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需要堅持,也需要弘揚和發展
今天,我們尤其要堅持現實主義精神,推動現實主義成為文學創作的主音主潮。一方面,既往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了現實主義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另一方面,現實主義的缺席必然導致文藝與生活、與人民的關系疏遠,從而使文藝描寫現實、記錄歷史的重要功能被削弱。眾所周知,現實主義的優勢在于與歷史在一起, 與時代在一起,與人民在一起,與民族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做到這些并不容易,作家藝術家需要克服惰性,向生活學習,回到生活現場,既要有情感,還要有行動,介入生活,懂得和理解文藝的特殊功能,通過各種文藝實踐表現生活、干預生活。這也就是魯迅先生當年呼吁的“為人生”的文藝。為人生的文藝,必然是胸懷人民的命運和前途、面向現實和歷史的文藝,這樣的文藝作品才會打動人,才會傳之久遠。
重申現實主義,堅持現實主義,還要弘揚和發展現實主義。創新理念方法,講好中國故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的明確要求。這個要求同樣適用于當前我國的文藝實踐。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在使用過程中都要與發展了的現實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自身的豐富和發展,這樣的理論和方法才會有持續的生命活力。
現實主義在弘揚和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個問題需要從理論層面加以解決:一是如何處理好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的關系;二是如何處理好客觀真實和主觀想象的關系。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問題沒有得到正確解決,那么現實主義就難免會陷入片面或誤區。
弘揚和發展現實主義,一定要有歷史精神,要善于運用辯證法。比如人們常說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是指實踐過程中容易犯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認識、理解和表現現實,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不僅尊重局部經驗,還需有全局觀,在呈現生活真實的同時,處理好局部與全局、光明與黑暗的關系。具體地說,對于生活中的陰暗面如何表現,歷史人物和歷史題材怎么處理,這些都是現實主義創作常常碰到的問題。任何一種社會現實,只有放在歷史的坐標中去衡量去判斷,對于這種現實的本質的認識才能更加科學、更加準確。堅持歷史精神和歷史意識,現實主義創作也才能做到既實事求是,又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從而引領時代生活的風向。
弘揚和發展現實主義,還要堅持文藝自身特質,處理好文學性與真實性也就是藝術想象與生活真實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有人主張放棄藝術想象,也有人主張“主觀現實主義”,爭論不斷,各執一端。但我們認為,現實主義無論怎么開放,怎么創新發展,有一個基本立場必須堅守,這就是要堅持用生動典型的形象和具體細膩的細節講述中國故事。堅守住了這一立場,實際也就堅守住了文藝表達的特質。
我國社會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因而必然對現實主義創作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盡管在弘揚和發展現實主義這條路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需要回答,但是我想,只要我們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尊重社會現實,尊重文藝發展規律,就一定能夠創作出與今天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相匹配的文藝作品,打造出屬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文藝高峰。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