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我們時代的批評標準和自我修養

    加強與改進文藝批評研討會發言摘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29日10:45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大先

      文藝批評在我們時代面臨的困窘有目共睹,主要體現為它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文藝領域內部,而很難再發揮曾經有過的公共文化的功能,隨著日益精細化和批評 觀念的內縮,文藝批評已經由最初的回避到如今無力對社會重大問題發言。進而導致它的脫離公眾,影響力減弱,很難生產出能輻射到哲學、人文社會學科其他領域 的原創思想和文本。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它很大一部分被市場所收編,扮演了推銷員的角色,喪失了其文化創造的主體性。

      面對這種情形,要重新樹立批評的文化建構與引導功能,“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是針對當下文藝中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人民性淡化、市場與消費主義取向、審美趣味庸俗粗鄙化等現實問題的回應。那么這四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是什么呢?

      首要問題就是要重新確立文藝“為什么人”的價值觀,我們今天講的批評很顯然應該樹立一種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導向。“人民”是個社會主義政治性的 集體概念,很容易被誤解為壓抑個性、圖解政治的工具,很顯然它與資本主義的“公民”概念需要做一定的區分。“人民”作為歷史的“劇中人”和“劇作者”合一 的實踐性主體,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是具體的個人,而不僅僅是某個法理性抽象存在。作為共同主體,“人民”顯示了某種歷史目標的主體擔當;而作為個人,“人 民”則是有著具體喜怒哀樂的經驗者與體驗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既是超越于個人主義層面的理想類型,也是接地氣的現實關懷。當下的批評在為人民服務時, 應該更多超越于個人主義的層面,而重申建構一種共同認同、有著未來愿景的“人民理想”。另一方面,“人民”也區別于大眾,如果說“群眾”帶有普羅化、民間 化的色彩,“大眾”則是市場社會中與資本和消費密不可分的概念,后者更多體現了作為受眾的被動性、匿名性和易被操控的盲目的一面。晚近的文化研究、媒介研 究提到的大眾的主動性,其實真是“人民性”所要強調的能動性,即“人民”自身所蘊含的民間關懷、審美趣味與歷史認識。批評正是在結合這一點上,顯示出既精 英又平民相結合的特點。

      確定了批評的立場之后,那么道路和方向應該怎么走?所謂歷史的和審美的相結合,也就是如何處理好情感與價值、審美與歷史之間的張力,將“可愛 的”與“可信的”融合于一體。我想應該做的是審美的歷史化和歷史化當中的現實感。審美的歷史化,是批評要在廣泛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對于歷史與現實有著整體 性的認知,進而謀求具有未來維度的世界觀塑造。批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在認識的歷史化之后,對古今中外的文藝發展和理論觀念充分廣收博取之后取精 用弘,才能給予某個作品以明確的定位和衡定尺度,它是一個知識累積與創造的過程。但是歷史化并不是沉溺到歷史本質主義之中,它還有創新的一面。因而歷史化 中的現實感尤為重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即批評有著現實的倫理關切,而不僅僅是某個小圈子的陽春白雪、拒絕更廣范圍交流的產物,它的目的是推動、促進、 提升文藝作品的創作,進而將自身也打造成具有獨立藝術品質的作品。這是將“真”與“美”相統一。

      批評的藝術性顯示了它的獨立性,而不再是依附于某個文本與現象的附屬物。在“真”與“美”之外,還有“善”的一面,即康德意義上的道德倫理的目 標。它的歷史性、審美性和藝術性之外,還應該有其能動性、實踐性和生活性的一面。它不是停留在紙面或者新媒體之上的文字符號流,還要反作用于現實,推進現 實中文藝的變革。為人民服務的現實關懷必定要落在實際文本的鑒別、傳播、針砭的行為之中,并且要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觀念和生活之中,才能 發揮其作用,其目的是為了想象與建構一個更好的未來。

      為人民服務,真善美結合,看似簡單明了,但在當下的批評實踐中,卻并不是一個輕易可以達到的標準。一個理想中的批評文本,首先應該是明晰的,有 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并且能夠將它們清通流暢地傳遞出來,能夠形成讓人愉悅的審美感受。其次,它應該富于真理性的啟發意義,不僅僅是附著于作品或者現象的文 本,而是個獨立思想的成果,即便脫離開它的論述對象也具備足夠的參考價值。第三,它還應該具有倫理上的誠實,以其自身的誠懇給人以道德上的教益,是善的流 布,而不是惡劣趣味和品德敗壞者的辯護人。

      對于批評家本人來說,應該具有“專業性”的素質,換句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所謂“匠人精神”,他要把這個活兒做好,而不是流于普通讀者的感 受。這包含的素質是多方面的,諸如敏感的觀察力,不屈不撓的博學,理性清明的洞察,平等公正的善良,同情弱者與抗爭不義的勇氣,將自己的美學目的與判斷付 諸于實踐的能力。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那些曾經默默奉獻的人,感謝那些指責的話語,因為他們提供了溫情與改進的動力。最重要的是,還要有內在的激情,這 種激情使得他不再停留于技術活的層面,而是把批評作為一種體驗生命的方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