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介入我們時代的精神生活

    加強與改進文藝批評研討會發言摘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29日10:4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莉

      最近幾年,我持續關注當代中國的電影電視劇創作,寫了一些影評和劇評。我想結合自己一年來的批評實踐談談我的體會。

      2015年,我對一些影視劇記憶深刻。比如《大圣歸來》。這是動畫片,改編自《西游記》。它的成功在于它寫的是西游的前史。觀眾難以忘記那個高 高酷酷的猴王和呆萌可愛的江流兒之間的互動。畫面中嵌入了古老中國的山水畫面,清綠的山水,古裝的打扮,生動的唐代市井生活等等。影片制作精良,里面有著 我們所熟悉的英雄主義的價值觀。但這部電影還是讓人驚喜。我以為,它的成功在于以古老的英雄形象與水墨中國圖景的同構完成了《西游記》的”故事新編”,它 充分利用了聲光電設備及動畫手段,使一個鮮活的孫悟空浮出,也使江流兒的時代重現。這樣的美學追求使這部動畫片的受眾更為寬廣而不僅僅拘泥于少年兒童。

      另一部讓人想到水墨中國的電影是《刺客聶隱娘》。那些我們曾經看過的唐代名畫,那些《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丹楓呦鹿圖》中的人物風景在 影片中有如被施了魔法般“立”起來。侯孝賢通過影像將觀眾內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喚起:原來我們的大唐是這樣的,原來我們的祖先是這樣生活的,原來,我們的 歷史是這樣的!不是流光,也不是溢彩,每一幀鏡頭都有內容,有出處,有不凡。為我們構建這一切唐代理解的,除了美妙山水,還有那些器物、衣飾和陳設。還有 人物,他們內斂、守信、仁義,行動中還有那么一些笨拙,在《聶隱娘》里,刺客們被視為人,而不是神。

      當然,《聶隱娘》也是毀譽參半的作品,故事有不少漏洞。但是,這部電影在2015年依然難忘,我想,這多半在于它有關唐朝的想象。正如我在影評 中所說,“原先那些粗鄙的、僵化的、庸俗的、貌似堅固的唐代想象一下子煙消云散了,《刺客聶隱娘》推倒并重建了我們關于唐代的認知。這里的唐代,不再是爛 俗電影電視劇里楊貴妃武則天們的唐代,不是那種袒胸露背的唐代,也不是那種金碧輝煌的唐代,它們是古樸素雅的,但樸素中卻自有一種氣度。”作為一個以畫面 為主要思考方式的藝術家,侯孝賢推陳出新,以《聶隱娘》這樣一部電影完成屬于他的中國想象。

      提到水墨中國的重建,不能不提到去年最熱的電視劇《瑯琊榜》。很少有作品能像《瑯琊榜》這樣扯開一角,站在民間立場去看宮廷政治。它吸引人之處 在于,劇作選取了低的視角,疏離的視角,一個從死亡戰場上僥幸逃脫者的視角。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梅長蘇,意味著民間,意味著江湖。從他的視角看宮廷,整部 劇作的氣象和格局便清朗起來。

      多年的觀劇經驗很容易使觀眾相信,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隧道里,有你死我活,不擇手段;有君王的無奈和貴妃的不易,但是,梅長蘇的到來激活了我們 對漫長隱秘歷史的重新理解。《瑯琊榜》與諸多宮廷劇的不同在于,并不津津樂道于權謀,相反,它對權謀是厭棄的。甚至,人物也有對封建社會皇權的不屑。當梅 長蘇說出“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時,也表明了整部劇作的現代價值取向。當然,劇作中更多的是“不忘”,對情義的“不忘”,對真相的“不忘”,對正義的 “不忘”,對做人底線的“不忘”。這樣的價值與理念,是不分哪個時代都值得記取的。我以為,在關于如何理解宮廷權謀方面,《瑯琊榜》更接近于今天我們現代 人應該有的價值觀和理解立場,這,難能可貴。

      迄今為止,這部電視劇的收視率一直持續走高,甚至漂洋過海,紅遍兩岸。這讓人想到文化影響和文化輸出這回事,想到韓劇多年來對我們文化生活的滲 透。李英愛與《大長今》,都教授與《來自星星的你》,都曾經是我們街談巷議的話題。這些電視劇人物和明星潛在影響了我們對韓國傳統、韓國文化的認識。而這 一次,漂洋過海紅遍兩岸的是胡歌和梅長蘇。

      一部藝術作品,不是簡單的而是交織著多層意義和復雜關系的組合體。當胡歌、梅長蘇和《瑯琊榜》被大眾熱捧,那不只是一個演員、一個人物的成功, 還代表著一種久違的古風的復活,是對以現代觀念重新解讀宮廷權謀的認同,是今天的我們對一種傳統美學的接受。——一部藝術作品的受歡迎,最終在于作品本身 的美學內涵與文化內涵,當它具有現代價值觀同時又具有時代引領作用時,才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

      稍加觀察會發現,觀眾們在微博或微信上贊嘆這些影視劇作品的畫面和制作時,會多次提到水墨畫,提到清淡和留白的風格,以及傳統等關鍵詞。那么, 當我們討論這三部影視劇作品在2015年廣受關注時,一個問題也自然出現:多年來,我們的屏幕上并不缺乏古裝劇,但是,為什么在2015年這三部影視劇會 讓人想到古老傳統,想到水墨中國?

      我以為,因為這三部影視劇制作追求不約而同地有著共同的美學意味。這樣的美學是什么呢?是清淡與留白的美學品味,是傳統水墨畫的意境;是屬于中 國傳統的彬彬有禮,是對情義而非利益的看重,是克制的深情,是柔軟的強大;是對傳統中國士子的風骨,對與正義和忠直有關的理想精神的記取。這樣的美學觀念 在孫悟空、聶隱娘、梅長蘇身上都得到了具體細微的體現。因為與當下俗爛的影視創作不同,因為人物和場景的鮮活,因為有歷史感和真實性,所以這些作品才讓觀 眾念念不忘。

      如果我們不把這三部與水墨中國有關的影視作品廣受歡迎視為個案;如果我們聯想到2015年故宮門前有萬千觀眾徹夜排隊爭看《清明上河圖》及“石 渠寶笈展”,我們將會發現這一切并非巧合。這是今天我們時代的觀眾對水墨中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也是對浮躁、粗鄙、低俗影視產品的內在抵抗。

      當然,很可能《大圣歸來》《聶隱娘》《瑯琊榜》的創作者沒有清晰的重建水墨中國美學的創作追求;也很可能,觀眾們只是從本能上喜愛這些作品。但 是,這一年里,當類似個案越來越多,當表相變成一種潮流時,批評從業者應該有藝術敏感性,應該認識到觀眾和時代已經表現出了它內在的精神訴求,應該盡可能 辨析和表現這樣的追求。別林斯基說,“詩人應當表現的不是特殊的和偶然的東西,而是給他的整個時代添上色彩的意義的共同的和必要的東西。”也不僅僅是詩人 和作家,我想,批評家的任務也是要勾勒我們時代文化上的共同趨向,表現我們時代內在的心智生活。

      文藝批評是實踐性工作,它應該介入我們當下的精神生活,也應該有效參與到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去。優秀的文藝批評,應該切實發現今天每一位沉默 而優秀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應該發現我們時代人為喧嘩表象忽略的內在精神訴求與向往。事實上,當許多人對諸多現象只有感觸而沒有深入思考時,文藝批評家才愈 加可貴,文藝批評工作的意義才得以凸顯。我想,如何傳達我們時代內在的精神訴求是今天文藝批評從業者面對的挑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