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文藝創作是高尚的事業,追求真善美是它的永恒價值。文藝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動心,讓人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去發現自然、生活和心靈之美。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文藝家和接受者自覺傳遞和吸納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創作中那些有害的負面觀念,恰是妨礙文藝創作發揮正能量的桎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對此有深入的論述,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文藝的功能在于鑄造人的靈魂
習近平同志說:“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币虼,他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些中肯親切的話語,不僅把文藝價值引領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也符合藝術規律地揭示了文藝價值引領的方法與途徑。
文藝要鑄造人的靈魂,這是文藝分內的事情。鑄造什么樣的靈魂,則是區別文藝高下優劣的分水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它能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在真切反映人民心聲、愿望和憧憬的同時將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所以,它才要求“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才要求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才要求文藝能“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習近平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边@便道出了社會主義文藝永葆青春的密碼,道出了社會主義文藝根本屬性之所在。
文藝是時代前行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總書記殷切地期盼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這就把對文藝的功能和價值的認識升華到了新的水平。無疑,那些始終以人民的歷史進程和民族奮斗復興作為表現對象、注重揭示民族潛存的義無反顧進取精神和旺盛創造力背后的傳統價值依托的作品,那些把創新和開拓作為民族發展不竭動力予以謳歌的作品,總是令人感動,讓人肅然起敬的。
文藝創作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
毋庸諱言,相當一段時間內,文藝創作中存在著忽視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信奉偏斜文藝觀的現象。有些作品,幾乎到了忘記“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的地步。什么是“中國精神”?習近平同志對其內涵有個高度凝練的概括,那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體人民的“精氣神”。文藝的歷史和實踐已反復證明,這種“中國精神”對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有著無窮無盡的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
文藝創作如何體現“中國精神”?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從汲取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營養、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的角度出發,已經給出了切中肯綮的答案:“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意。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事實上,外國人也跑到我們這里尋找素材、尋找靈感,好萊塢拍攝的《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們的文化資源嗎?”
這段話中包含著多少豐富的文藝思想。∫粍t,它告訴我們處理“當代生活”與“文化傳統”之間的辯證關系;再則,它明確了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間的內在關聯;三則,它尖銳坦率地批評了崇洋媚外的、不健康的“西化”傾向和心態;復則,它對各種輕蔑“中國精神”、放棄“真善美”追求的文藝論調作了深入骨髓的批評?芍^是黃鐘大呂,振聾發聵。我以為,這段話的核心,就是強調文藝創作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任何“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任何看人家眼色行事,討好外國人,“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或不惜丑化歷史、辱沒民族以迎合洋人口味,“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的扭曲態度,都是需要糾正和克服的。
那么,不贊成“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是不是就無須向國外學習了呢?當然不是。為了防止產生歧義,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專門闡述了這個問題:“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們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比绱艘粊恚乃噭撟髦信欣^承問題理解上的各種片面性就都被解除了。不拒絕向國外的先進東西學習,不等于不拒絕在西方價值觀和理論學說面前低三下四、擠眉弄眼、喪失創造的主體性。魯迅當年就說過:“雖是西洋文明罷,我們能吸收時,就是西洋文明也變成我們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樣,決不會吃了牛肉自己也即變成牛肉的”!安捎猛鈬牧家,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卑褍烧呓厝粚α⑵饋硎遣粚Φ,正確的做法應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拾人牙慧,斷了走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之路的文藝創作,是難以行得通的。
搬掉妨害文藝創作的絆腳石
“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在文藝創作觀念上的反映,就是“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這五“去”相互聯系、彼此呼應;這五“去”,幾乎把主要錯誤觀念都囊括了進去。
“去思想化”的要害是鼓勵文藝娛樂化、低俗化、消閑化,把各類文藝活動都納入“文化工業”的消費邏輯。它讓傳統娛樂文化的生產被新起的、單一以“快樂”為目的的生產方式所替代;它使文藝的認識、教育、審美功能發生大面積的轉移和顛覆;它阻止人們去思考,只迷信于一種簡單的“快樂”原則, 甚至主張從“娛樂”到“狂樂”再到“傻樂”的一種“集體性無意識”;它最終達到的是文藝在想象中擺脫所謂的“意識形態控制”和“去政治化”效果。由于對倫理、道德、世界觀漠不關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被逐漸空殼化,這種創作也就失去了精神影響力和美學支點。
“去價值化”是個虛偽的說法。它打著“去價值”的旗號,實際上在為另一種價值訴求鳴鑼開道。所有的文藝創作都有價值承載,不賦予創作價值導向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叭r值”也好,“價值中立”也罷,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只不過倡導者不便明說。依照馬克思的觀點:“‘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它“表示物的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屬性”。不妨試想,倘若文藝作品沒有了價值成分,取消了價值尺度,喪失了任何“有用”性,那它還能打動人心、讓人震撼、讓人愉悅、讓人得出美丑判斷嗎?去除價值因素的文藝創作,會“立刻顯出不死不活相”,只能變成為空虛、蒼白、枯燥、無聊、逃避凈化功能的語言和文字游戲。
“去歷史化”則是解構主義的產物,它勢必走向抽象人性論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歧途。文藝及其表現對象都是歷時態的,除去歷史維度,放棄在歷史真實前提下求得藝術真實,文藝創作注定陷入凌空蹈虛、“戲說”、“穿越”、“惡搞”經典、斷裂破碎、干癟乏味的新形式主義泥淖。這一法則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都是適用的。恩格斯曾說:“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任何一個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文藝的“去歷史化”,顯然與這種見解背道而馳!叭v史化”,說穿了,不過是在臆想和獨斷的基礎上對“五四”以來的進步歷史、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的輝煌進程加以回避、稀釋,加以扭曲、否定和妖魔化的另類表述罷了。它的目的是使革命的歷史變成一種沒有深度、激情和審美的東西。
“去中國化”有點“拔著頭發想上天”的味道。身為中國作家,卻要完全消除本土特征,非說“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能辦得到嗎?文藝創作假如真的從作品形態、主題、題材、語言、個性、意境、理念等方面都跟在外國人屁股后面跑,阻絕自己的血脈和尊嚴,又怎能去“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同喪失了精神脊梁的“洋奴”意識有何區別?這種創作不啻于飲鴆止渴,是不可能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的。
“去主流化”的本質是排斥和反對“唱響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文藝創作的主流,是審美地反映億萬人民在黨領導下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和波瀾壯闊的建設功績。文藝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形成的向上向善的道德原則、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思想文化領域存在著“多元”碰撞的狀態,因之強調“主旋律”和“多樣化”統一才有了根據!叭ブ髁骰钡暮蠊,無非是創作走向“支流化”、“末流化”,走向所謂的“內宇宙”和“卿卿我我”。一旦把有理想感的革命生活當作不值一提的東西, 那么沉浸于“小我”的“竊竊私語”和“一地雞毛”就必然成為“香餑餑”。這和創造無愧于偉大時代和偉大民族優秀作品的愿望是南轅北轍的。
文藝要在開拓創新中邁上新臺階
文藝創作中的“五去”思想,是有悖于“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原則的,是有悖于革命文藝的優良傳統的,是風行一陣子的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衍生品。習近平同志對此語重心長地指出:熱衷于這“五去”那一套,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當作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絕對是沒有前途的!”廣大文藝工作者須得有認識上的這份清醒,須得有文化上的這種自覺。
如何提高創作上的自覺和自信,關鍵是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珍視傳統,緊接“地氣”,努力消除愈走愈窄的“路徑依賴”和“因襲依賴”,充分調動起作家、藝術家的原創精神和開拓積極性。再不能一味地追隨、迎合與模仿了,再不能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奉若神明了。文藝創作中作家要盡量有自己獨立的體驗、冷峻的思索、透辟的判斷和深邃的主見,盡量“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這樣,作家、藝術家才能“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為了提高創作上的自覺和自信,作家、藝術家要克服浮躁情緒,消除卑怯心理,拒絕欲利誘惑,潛下心來創作。在這方面,作家路遙堪稱楷模。眾所周知,他花了多年的心血,累得兩鬢斑白、皺紋縱橫,最后憔悴和衰弱得像個垂危的病人一樣,才完成了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創作。作家倘若沒有這股子忘我拼命的干勁,沒有與故鄉人民和黃土地的血汗浸泡,沒有如海綿吸水般地汲取學習,怎能創作出如此緊扣時代脈動、高揚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和生存勇氣、凸現社會主義價值理念,既砥礪人心又感人至深的經典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痹凇爸袊瘛钡募詈凸奈柘拢瑒撔乱殉蔀槲乃嚢l展的杠桿與引擎。文藝創作中那股濃郁的人文情懷再不能被無理說教和世俗欲望的暴風吹散了;文藝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內涵再不能被無端地稀釋和抽空了;文藝創作中信仰迷茫、理想迷失、精神上“缺鈣”的“軟骨病”再不能重犯了。有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指引,我國文藝創作一定會躍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