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講話以來,文藝批評有了很大改觀,說真話、講道理的批評多了起來,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時說,“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內在地包含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導向”的。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四個標準,是對我國文藝批評規律的科學概括,也是對文藝批評現狀與問題的精準把握。但我們不應孤立地、抽象地去理解這四個標準,將它們等量齊觀。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出發,從這四個標準的立足點出發,從當前文藝批評缺什么出發,可以看到,人民觀點在這四個標準中是內核與根基。因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人民觀點是歷史觀點的基本內蘊,歷史觀點要以人民觀點去說明——我們可以說,歷史是我們的一切,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說,人民是歷史的一切;而藝術觀點和美學觀點,也不是空洞地關于形式和個性的觀點,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文藝批評標準中,它們內在地蘊涵著人民觀點,包含著人民藝術和人民美學的原則。因此,文藝批評標準的總體性、根本性規定,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導向。
為什么要提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導向呢?我覺得,這里并不是為了要占據一個歷史倫理或社會倫理的制高點來俯視創作;而是因為人民現在在一些批評中是被遮蔽、被邊緣化的,是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的,不僅不是中心所在,甚至在有的批評寫作中是一個缺環。有些文藝批評對作品的考察從內容到形式很全面、很細致、很深刻。如果把作品比作一棵大樹的話,我們的批評不僅關注到了樹的枝葉,樹的花果,枝杈間的鳥窩;而且也關注到了樹干、樹根、樹身上的皺褶和軀體里的年輪,以及關于樹的傳說和故事。然而,我們的不少批評也有疏忽的地方,比如樹根緊握著的泥土,比如滋養大樹的水分,比如空氣和陽光,這些仿佛與樹本身無關,但卻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民就是這樣,他們普通得如泥土、空氣一般,但我們卻一刻也離不開他們。有些批評家喜歡在文化中尋根,殊不知,真正的根正在于人民。人們常說,文藝要關懷人民,殊不知,真正具有博大悲憫情懷的正是人民。人民的關懷,像陽光雨露,像泥土空氣一樣,我們日日受用而不知。我們對人民應奉上我們的尊崇和敬意,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和付出,正是他們的脊梁和肩膀,支撐起了我們的“現代性”生活、“審美化”生活。人民是我們的保姆,是我們的“大堰河”。不懂得人民的主體地位,就不能真正懂得我們自己,就不能真正懂得人和人性,不能真正理解社會的本質,不能真正理解歷史的本真。文藝家的創作自然是“我手寫我心”,但如果沒有人民性背景,沒有人民性底蘊,沒有人民性實質,手和心都將走向虛妄。
人民在包括文藝活動在內的歷史活動中的重要性,是由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決定的。他們的主體地位不是憑空得來的,不是靠什么人饋贈施舍得來的,不是靠理論演繹或邏輯推導得來的,也不是憑空想象虛構出來的,更不是化緣求告得來的;而是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奠定的,是以自己的社會貢獻來體現和證明的。正如列寧所說,“資產者忘記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記了人民,忘記了千千萬萬的工人和農民,可這些工人和農民卻用自己的勞動為資產階級創造了全部財富”。2009年12月,中國工人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時代》評價稱,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并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這些功勞首先要歸功于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人民群眾是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他們是國家、社會和歷史的真正主人,他們的行動和愿望指示并決定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他們的命運,就是歷史的命運,就是國家的命運,就是文藝的命運。
以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的人民史觀,是一切歷史科學的基石。這里的歷史科學是廣義的歷史科學,如恩格斯所說的“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在這個意義上,文藝批評顯然也是一種歷史科學�!皻v史科學要想成為真正的科學,就不能再把社會發展史歸結為帝王將相的行動,歸結為那些蹂躪他國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動,而首先應當研究物質資料生產者的歷史,勞動群眾的歷史,各國人民的歷史�!辈⑶椅乃嚺u的對象——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因此,包括文藝批評在內的歷史科學如果脫離了人民,無視人民主體地位,那么,它就會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是“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
文藝創作、文藝思潮、文藝觀如果欠缺了人民的維度,就會在真實性、思想性、先進性上打折扣;文藝批評如果欠缺人民的維度,就會導致眼界狹隘、疏離本質、不接地氣的弊端。一些批評家知識掌握得越多,反而眼光越局促,心胸越狹隘,筆觸越鉆牛角尖,說出的話越讓人聽不明白,這不能不說與脫離人民生活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是一種倡導和引導,意在重新確立起人民史觀、人民立場、人民眼光,希望批評能夠關照到人民的疾苦、境遇、精神、情 感、愿望、語言,喚起人民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
那么,文藝批評應該怎樣堅守人民史觀或抱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呢?胡喬木在談黨史寫作時曾說,“要講清楚黨在人民中間奮斗,是在群眾斗爭的基礎上引導斗爭,密切地依靠群眾取得勝利的。黨的斗爭不能跟人民的斗爭分開。有些人民斗爭跟黨沒有關系,這是因為黨的力量不夠,或者因為黨的政策不對,黨沒有跟人民斗爭去聯系�!行┤嗣穸窢幨仟毩⒌�,在我們寫黨史的時候,要意識到存在這樣的斗爭。要給讀者一種印象:讀了以后感到共產黨是尊重人民的。他們寫的歷史是尊重人民的,并不是眼睛只看著自己,就像照鏡子,只看到自己,而是左顧右盼。人民斗爭跟黨有聯系的也很多,這是主體。聯系也有聯系得正確或不正確,聯系得充分不充分的問題。人民發生什么變化,黨是不是意識到跟上這個變化,這是判斷黨的領導是不是正確的(依據)�!�
這就是堅持了人民史觀,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這是對黨史寫作的評論,對文藝的批評同樣如此。文藝批評家應該認識到,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是復雜多維的,不應簡單地看待二者之間的聯系。批評要探索一部作品跟人民是如何建立聯系的,這種聯系是否正確和充分,如何實現作品與人民的正確而充分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動態地把握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實踐主體地位和價值主體地位,并在人民主體的背景上把握作品對于個性的描繪和表現,并作出應有的評價。這樣的批評才是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才是堅持了正確評價標準的批評。
我想,如果我們的文藝批評也需要主旋律的話,那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就應該成為這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