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供給側”改革,是近期常見諸報端的一個熱詞。這個概念雖然針對經濟領域而提,是指導深化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新理念,但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概念,它又富含哲學意味,具有方法論意義和“跨界”的潛質,對人們思考其他領域的改革發展也能提供一些啟迪。
借用這個概念觀照文藝,可以發現,文藝的“供給側”也值得關注。在當代社會,文藝已經深深嵌入到社會體制之中,從傳統文人修養身心的個人“雅 好” 、友朋之間的唱和酬答轉變為一種公共審美生活甚至工業方式。今天,當我們談論文藝的時候,指的往往不僅是一幅畫、一部劇、一首歌或一部小說,而是從生產創 作到營銷推廣再到欣賞消費的完整鏈條。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和近年來網絡化浪潮的沖擊下,文藝的這一當代轉型愈發徹底,也更加深刻。恩格斯曾說,歷史 是“平行四邊形”的力互相作用之結果,而非哪個意志所決定。借用這一生動的思想觀照文藝,也可以說,文藝不僅是創作者獨自意志的體現,而是文藝鏈各要素之 間互相支撐、補充、約束乃至抵消諸力之“平行四邊形”的結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藝“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系更加明晰。
文藝的“供給側” ,主要是指文藝鏈中的作品創作生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 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應該說,強調作品在文藝 鏈中的“根本”意義,倡導文藝工作者將作品視為“立身之本” ,正是對文藝“供給側”提出的要求。換言之,如果說推動文藝的繁榮發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那么當下改革的著力點和重點應在“供給側” 。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文藝的生命在于創新,發展也在于創新。文藝在“供給側”發力,首當其沖也應是銳意創新。當下的文藝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現 象,比如,互聯網+帶來的“彈幕電影”“網絡劇”“純網綜藝”等,社會群體變化伴生的“打工詩歌”“新工人音樂”等,融資模式創新催生的“文藝眾籌”等 等,如同剛出生的嬰孩總是皺皺巴巴,這些新事物今天或許還比較粗糙,但假以時日,藝術的精品以及孕育精品的機制,卻很有可能產生于其中。
每一種勃興的新文藝樣態或因素背后,都站立著一個或數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新文藝人群。而一切改革,說到底都要落腳到人,文藝也不例外。因此,文藝 創新不僅要探求新的題材體裁、形態業態、渠道平臺,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文藝樣態中發現、關注和培養新的文藝人才。這又要求文藝行業的組織方式、管理結構,文 藝人才的集聚方式以及文藝資源的分配方式作出系統改革,使優質資源流向優秀人才的管道更加暢通,優秀作品搭載優質渠道的方式更加便捷,從而使優質的資源以 最有效的手段轉化為文藝精品,并以最具影響力的方式得到廣泛傳播和欣賞。當下,尤應關注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 以及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為他們提供組織紐帶、政策保障、技能培訓和創作扶持,從 而為文藝隊伍補充新鮮血液,為文藝“供給側”增添新的力量。
非吐故無以納新。文藝的“供給側”改革,必然會擠壓掉一些制造虛假紅火場面的“泡沫” 。比如,花巨資拍出的“雷劇”“爛片” ,耗費大量文藝資源,自娛自樂的“老調重彈”“西調中彈” ,在“政績”或“利益”指揮棒下制造出的應“獎”之作、應“展”之作,以及所謂“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等現象。這些泡沫看似五彩斑斕,內里卻包裹著浮躁的 心靈、趨利的念頭,體現了原創能力的匱乏與匠人精神的失落。泡沫堆得越高,與藝術本真離得越遠。療治這股浮躁帶來的虛火,固然要靠文藝體制變革和組織創 新,但不能忘記,文藝評論是一帖必不可少的解毒劑,敢于批評的評論正是刺破浮躁泡沫的思想尖針。
如同文藝已經社會化一樣,隨著社會走向開明,人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藝術審美經驗不斷積累,文藝評論者的行列不斷拓寬。文藝評論正在從“身 份”變為“素養” 。換言之,在當今社會,限制人們開展文藝評論的唯一因素是其審美素養。今日之文藝評論不是個人觀感式的自說自話,也不應是“代圣人立言”式的一紙判決,而 是一種源于專業、發乎理性的話語力量,是在美學、藝術學以及社會學、傳播學、經濟學等多學科滋養下,對藝術所作出的學術關懷。
而在大力倡導文藝走進生活的今天,文藝鑒賞知識的大眾普及和文藝精品的深刻賞析同樣重要,真正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評論,必然建立在敏銳地捕 捉甚至引導時代普遍審美的基礎之上。因此,文藝評論理應在藝術之美的傳遞中起到紐帶作用,為民眾搭建走近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思想臺階,進而豐富民眾的文 藝經驗,提高民眾開展文藝創作、扮美日常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唯其如此,文藝的“供給側”與“需求側”才能在更高的品位上達成新的動態平衡。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特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