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2015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引起學界關注與熱議。
不久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組織召開馬克思主義與文藝理論學科建設系列研討會之第四場,以“21世紀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 理論新形態”為主題,探討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問題及所需做出的努力,董學文、張永清、祝東力、金永兵、崔柯、劉斐、馮巍、蘭善興等近二 十位老中青三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者參與研討。
“中國化”與“中國的”是馬克思主義發展水準上的區別
我們常說要建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或者說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中國化” ,從“中國化”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區別何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董學文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變化,指出“中國化”還是“中國的” ,二者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水準上的區別。“中國化”體現的是“中國制造” ,而“中國的”強調的則是“中國創造” 。所謂中國化,按照毛澤東在1936年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就是馬克 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也強調要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這時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已經具有原創水準,不再單單是“結合”了,而是發前人所未有,是中國 人自己的創造,化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了。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指出,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董學文說:如果“中國 化”達到了徹頭徹尾、徹里徹外,那就是“中國的”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祝東力也提出不同意見,指出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具有普適性,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毛澤東思想不 僅僅限于中國,一直到21世紀,尼泊爾共產黨、印度共產黨都還在使用,其中體現出普遍規律,即只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地區,只要是還沒有從農耕文明順利過 渡到工業文明的地區,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毛澤東思想都是適用的,它是第三世界都有的。無論是“中國化”還是“中國的”都意味著一定范圍內的,因而,祝東力強 調,我們不要過度強調自己的有限性。
我們未來的馬克思主義怎么辦?
“發展21世紀或者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要立足實踐,提升經驗,根本上就是要聚焦和直面中國當下的文藝問題。 ”董學文指出, 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是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是外國的, 20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嚴格來說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而要解決當前問題,只靠經典是不行的。在他看來,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還會保持批判的、革命的學科本性,而不會是高頭講章、教科書式的。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歷史虛無主 義”“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等,都是當下出現的文藝現象, “對這些現象批判得越透徹,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建設得就會越好” 。
以往的理論實踐也值得總結提升,提取出合理的有機成分,很多可以為未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提供路徑和內容。董學文舉例指出,近幾十年來中國 文藝界有許多思想沖突和爭論,比如對審美和意識形態的關系的論爭,如果總結得好就可以對未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增補作用。又如比較普遍的一種文藝理論模 式就是把馬克思與另一個文藝理論家嫁接,創造一個新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弗洛伊德嫁接,和海德格爾嫁接,和本尼特嫁接等等,影響很大,這種嫁接的不合理性 我們需要說清楚。又如文藝與道德的關系問題,越過底線就屬于負面文藝,屬于精神污染,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理論問題。董學文強調,“我們未來的馬克思主義怎 么辦?就是要面對這些具體的問題,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理論家現在最欠缺的是我們沒有這些思想和意見做理論上的提升,使它成為新的理論元素” 。此外,理論家還要有世界的眼光,看到整個世界的文藝理論運動態勢,這是發展未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的底色。
“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重在‘中國的’ ,我們要表達中國自己的聲音。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金永兵指出,上世紀30年代,左翼文化是作為當時流行文化的組成部分存在的,那個時代的創作者視左翼為創作方向。而今天,為什么很多 反映社會主義文化的東西不被消費者接受?大概是因為彼時我們的文藝家很大程度上與人民同屬于或接近同一個階級,而今天其實絕大多數文藝家與服務對象屬于不 同階級。19世紀部分俄國貴族文藝家能夠走出階級,為勞苦大眾服務,成為階級的逆子,而我們的當代文人,不是要走出自己身處的階級,而是渴望進入這個階 級。“如何讓有產者為無產者服務,如何讓資產者為小資產者服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金永兵分析道,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強調文以載道,經世濟民,其實也是服務于政治的。當代文人不需要豢養,依托于市場而存在,市場是其寫作的中心。我們的 政治倡導文藝服務人民,服務大眾,而如何讓當代文人服務于政治倡導,服務于普通大眾,而不是通過資本、市場、媒介控制大眾的需求和消費權?這需要深入思 考。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崔柯也談到,和迅速發展的現實相比,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能夠提供給我們去理解現實的一些話語 是遠遠不夠的,當務之急是建構一種可以正面應對現實的替代性話語,放出更多的“良幣”去占領市場。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不應該去建構無所 不包的理論,而是建構基礎理論,確立批評范式,具體操作上應結合成功的個案研究,提出一些能夠應對闡釋當下文藝問題的概念和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