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現實面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16日10:34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孟凡行

      日前,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和江南大學聯合主辦,《民族藝術》雜志社協辦的“2015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無錫市江南大學召開,來自國內外藝術人類學研究領域的200余位專家圍繞著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造型與設計藝術、民俗與表演藝術、藝術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還頒發了第二屆“費孝通藝術人類學獎”。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藝術人類學與當代社會發展”。這一主題有兩方面的涵義:第一,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研究倡導理論和實踐互動,既注重學科理論建構又注重“理論下鄉”,從而完成對以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應用人類學“知行合一”精神之繼承和發揚;第二,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強調時代意識,注重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藝術和社會之間的互構關系,特別通過藝術對人的 精神之浸潤作用的研究,完成中國社會乃至世界“和諧”感受之關照,承擔起自己的時代責任。正如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研究員在開幕式發言所論:“‘文化資本’‘知識資本’‘象征資本’‘身體資本’等新概念的出現,表示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社會’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人們的生活需求已逐漸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發展。這一發展趨勢使藝術從社會建構的邊緣向中心靠攏,從而為藝術參與社會改造、社會重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藝術化的生活是未來人類生活更高層次的走向。因此,轉型中的社會不僅可以稱之為‘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等,還可以稱之為‘審美化的社會’,‘審美現代性’研究對當代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會代表圍繞會議主題,經過論文發表和分組討論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特別是諸如開啟藝術人類學城市轉向的城市藝術區田野研究、有關人和藝術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有關藝術如何參與后工業時代城市及鄉村的再造與重構等方面的研究; 有關藝術民族志撰寫的理論與方法的探討;有關非遺保護策略和學者角色的反思性研究、有關后非遺時代的民族藝術的反思性研究等議題,不但取得了初步的討論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基于田野研究提出的,并不斷生長的問題既有本土價值,又有國際性,為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藝術人類學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雖然藝術人類學更多被看做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和方法,還不是一個制度性的學科,但學科性的理論、方法建設和反思對它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不斷強化、系統化學科性理論和方法才能使藝術人類學不斷產生維護其學術共同體的想象力,吸引、團結更多學者投身這門學術事業,使其發揚光大。上述問題之所以得到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一方面體現了與會學者基于田野考察得出的學術共識,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這些問題恰好反映了藝術人類學的學科性理論、方法和反思性研究三大方面,這說明,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藝術人類學這一學術共同體越來越體現出來的學科自覺。

      有了學科自覺這一重要基礎,學科建設研究自然浮出水面。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建設通過引入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思想所形成的“藝術自覺”理念,要求我們對自己的民族藝術文化有“自知之明”。費孝通先生認為:“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發展的方向!币虼耍袊囆g人類學的自覺應該有三個面向:一是面向歷史,二是面向當下,其最終目的是面向未來,“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面向歷史,需要借鑒全球史觀重新撰寫中國藝術史;面向當下,需要借鑒人類學民族志方法并結合中國藝術田野的特點創新“藝術民族 志”,兩者的研究應有機結合進行,文獻需要拿到田野中解讀,田野研究也要充分考慮到中國文化的具體歷史情境。最終形成的立體交叉網絡便是坐落在全球時空中的中國藝術的“差序格局”。

      在這種研究中,創新、實踐藝術民族志是重頭戲。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自創立之初至今, 始終秉承以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人類學家“從實求知”的治學理念。通過創新和實踐藝術民族志達到藝術人類學“從實求藝”的學術追求。這在本次研討會上頒發的“費孝通藝術人類學獎”也有很好的體現,獲獎論文大部分是基于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而撰寫的藝術民族志式的作品。

      除了學科理論、方法等方面的討論以外,本次會議討論的熱點也包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等相關方面的內容,較好地體現了中國藝術人類學關注社會現實,參與社會建設的學科特點。針對非遺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問題,以及學者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等問題,與會學者達成了共識:非遺保護不能也無法回避經濟問題,非遺 資源集中的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一般經濟條件欠佳。如果將非遺保護和非遺主體的生活和經濟訴求分離,那非遺保護就是外人的一廂情愿,不可能得到持續開展。而在非遺保護的策略方面,大家認為有關記錄、建檔、研究式保護工作非常重要。方李莉研究員認為在非遺保護中,學者們的主要工作應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 “記錄農民生活、發現農民創造、尋找中國農民出路”式的非遺考察、記錄和研究。一方面利用這些記錄資料建立中華文化遺產基因數據庫,為后世文化復興留足材料。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學者們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化描述和理論提升,經過將“默會知識”升華為“明確知識”的過程,把地方性知識納入主流話語, 從而完成對非遺主體文化價值的體認,促進其文化自覺,最終完成非遺主體對自己文化遺產的自然淘汰式傳承和保護。此外,可能還要考慮的是,有必要引入非遺的分類保護機制,探討哪一類非遺需要國家投入資金保護,哪一類非遺保護可以通過市場化資源配置的方式進行。

      總之, 本次會議與會代表基于自己的長期實證研究,從美術、音樂、戲曲、舞蹈等不同門類藝術視角出發,較深入地探討了藝術人類學與當代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有理論、有方法、有反思,或深化了認識,達成了共識,或促生了新的問題生長點,既反映了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共同體越來越強的學科自覺,也體現了該共同體較強的社會擔當意識。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