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讓創新蔚然成風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16日10: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宋合意

      沒有“倉頡造字”,我們祖先結繩記事不知還要持續多久;計算機漢字處理問題沒有解決,今天的“互聯網+”不知從何談起,“云數據”又不知是何面目……

      五千年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又不斷創新的。我們的文化中,有珍視歷史的傳統,也有砥礪創新的基因。而文化自身,也正因為不斷創新,才有了不竭的生命力和一次次輝煌。

      以 文字為例。在“倉頡造字”之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在勞動與生活中“象形”“會意”的一筆一畫,都是一次次了不起的創新。這創新的累積,最終出現了系統文字, 為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與傳承奠定了根基。而從甲骨文、簡牘、帛書,到蔡倫造紙,從雕版印刷再到“活字”,中華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同時對世界文明做 出巨大貢獻的歷史。

      上世紀后半期,計算機日漸進入社會生活,西方主導、以西文為主的文字處理模式使漢字面臨危機,以致關于漢字拉丁化的討論一度很是熱烈。如果不能適應時代趨勢,不通過發明創造解決這一難題,漢字可能被淘汰。在巨大壓力和動力面前,王選領軍的團隊終于攻克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這使漢字“絕處逢生”。沒有這一偉大創新,中國文化以及整個經濟社會現在是什么面貌,真的難以想象。

      還是翻開中國文化史。從先秦《詩經》、《楚辭》,到漢賦與魏晉文章,從唐詩、宋詞到元明清戲劇與小說,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最為亮麗的瑰寶,也都是創新的成果。試想,《詩經》再美,如果兩千多年不變,該是多么單調!只重復“昨天的故事”、遵循前人的范式,文化藝術便難以發展,也不會有高峰。模唐詩,只能望李杜項背;仿宋詞,誰能夠超越蘇辛?再看看新中國舞臺,不論是作為首部新歌劇的《白毛女》,還是以西方芭蕾藝術表現革命題材的《紅色娘子軍》,那些久演不衰的優秀作品,哪一部沒有創新?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創新的要求,也是時代和人民的呼喚。回望歷史,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繁榮,特別是一個個高峰的出現,都與創新息息相關。而文化藝術的創新,以及在作品中體現創新精神,也會為社會創新發展營造氛圍,改善環境,提供動力。今天,面對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世界潮流,創新的理念更不可或缺。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人們生活狀態豐富多元,既對創新不斷提出要求,也為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更大的可能。剛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是因為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的新型療法上的貢獻,而這正是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新性結合的結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回望文化與社會發展史,對照五中全會精神,文化工作者感覺到了肩頭的重任。不久前,文化部舉辦了機關和直屬單位處以上領導干部專題學習班,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結合學習體會,提出文化部系統要認真研究落實這次全會關于文化建設的各項任務,其中就包括要研究落實文化創新問題,并就在各項工作中做到觀念創新、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提出要求。

      目前,文化系統正在按中央要求和文化部黨組的部署,深入學習貫徹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讓新的發展理念體現在文化工作中,通過創新推出更多優秀作品,通過創新服務方式著力增進人民文化福祉,在文藝作品和文化服務中滲透創新精神從而推動形成創新的社會風尚……文化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并正在結合實際深入思考、探索、實踐。

      任何創新特別是創新性巨大成果的出現,需要電光石火的靈感,更離不開長期累積與不懈求索。其他領域如此,文化藝術領域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創新理念,更要付諸扎扎實實的行動。我們期待,創新成為文化自覺,創新在社會上蔚成風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