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歷史的”是首要標準

    加強與改進文藝批評研討會發言摘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05日10:27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瓊

      “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的四個批評標準。這四個標準,既有當下性、針對性,也是符合文藝創作規律富有共識性的。其中,“歷史的”是首要標準,它抓住了文藝的本質,看到了文藝創作的具體性和相對性。

      近年來文藝批評出現的一些問題,與這種“歷史的”標準的缺失有直接關系。它表現為對于文藝創作過高或過低的判斷,即精準性的缺失。沒有一條歷史的軸線作為參照,理解和判斷一定是沒有準頭的表達。“歷史的”,往往體現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兩種,但在批評實踐中,它主要表現為方法論。在文藝批評中,強調“歷史的”這一標準,是對文藝的本質的深刻理解。

      人們常說,一個時代的文藝作品,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類的精神和心靈探索的高度、深度和豐富度。由古及今,不同時代的人對于不同時代的精神和心靈都有探索,這些探索成果會不會累加?理論上會,從繼承和學習的角度也應該會,這也是我們進行理論評論研究的邏輯合法性所在。但事實上,落實到具體創作,每 一個體在精神和心靈領域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它忠實于主體的經驗的話,人們常常會蹚過同一條河流,會在同一個地方陸續地摔跤。而文藝創作特別是文學創作,與創作個體的生命體驗和寫作經驗休戚相關。從獨特性的角度看 ,文藝創作具有獨特的階段性重啟特點。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藝術類型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即已達到高峰,比如古羅馬的雕塑、中國的唐詩宋詞,而不是遵循進化論,“后來”一定勝于“從前”。如果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意識到文藝創作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充滿了懸念和開放性,就不會執念于“今不如昔”的不滿。也正因為每一個創作個體都可能喝了忘泉水,都有相似的經歷,都在相似的經歷下進行著不同的表達,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個體的文藝創作才有比較研究的可能性。

      就一個歷史階段的文藝創作而言,它體現了某個時空間節點上人類的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一個歷史階段”,既是時間的維度,也是空間的維度。使用這個前置定語的必要性在于,對于文藝創作這種建立在主體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基礎上的意識形態活動來說,它一定是對具體的歷史環境的記錄和表達。這個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地理,等等。不同的環境產生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命運。有沒有完全脫離歷史的時空維度的文藝創作?我一直在想。從對于創作主體的歷史性認定這個角度,任何一種文藝創作都不會脫離具體時空的局限,哪怕是穿越文字和玄幻文字,哪怕是舞蹈和雕塑這種以肢體和線條為語言的藝術,它們也隱藏著時代信 息,隱藏著人群的價值取向。與文藝對一個歷史時段人類的精神和心靈世界的探索相對應,文藝批評當然也是對這個歷史時段的人的思想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探索。時空的維度或顯或隱,但必然存在,文藝批評在實踐中首先要啟用的標準自然是落在這個“歷史的”上面。

      表現在文藝批評實踐中的“歷史的”,其實應該包括兩個大的層面:一是從批評主體的角度,二是從批評對象的角度。從批評主體的角度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文藝創作放在歷史坐標中考量,這是歷史的眼光和視野;二是批評主體自帶的歷史性維度,這是歷史環境背景。從批評對象也即文藝創作的角度,文藝創作是歷史的關照,也是歷史的記錄、歷史的組成,這應該沒有疑義。其中,歷史的眼光和視野是關鍵,它可以克服主體自身的歷史局限性。把文藝創作放在歷史坐標中考量,可以通過具體的聯系,判斷文藝創作的舊和新、得與失的變化,才能理解趨勢和潮流、主音和輔音。有歷史的縱橫比較,才可能對各個階段的文藝創作有比較確切的判斷。也正是這種“歷史的”坐標判斷,才使文藝批評具有了歷史體貼。

      具體的批評實踐中能不能把握“歷史的”這一標準,對批評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批評主體對文藝創作要有“整體性”理解。“整體性”是個高要求,不只是批評主體的主觀自覺問題,對批評主體成長中的教育背景也是個考驗。當然,首先是對批評理念和批評主張提出的要求。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