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經典 >> 正文

    樸素之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18日13:23 來源:人民日報 陳望衡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當下我們追求的目標。那么,什么樣的中國是美麗的?生態文明時代我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審美形態?生態文明時代的審美形態在尊重生態這一前提下應該擁有諸多形態,但樸素是其中標志性的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樸素這一概念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示這種審美形態是以生態為靈魂的。

      距今兩千多年前,中國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樸素”觀。“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是沒有染色的絲。老子用它們代表事物原本的狀態即自然的狀態。老子從哲學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自然才是事物的極致,也是人精神所應追求的極致,“見素抱樸”是“道法 自然”的美學表達。樸素觀首創于道家學派,亦為儒墨等學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學說。在現實生活層面,樸素觀與主要由墨家與儒家創立的節儉觀結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觀、審美觀。

      中國農業社會倡導由道家創立的樸素觀,在精神上發展出一種以自然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學觀、道德觀、美學觀,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本色觀。崇尚天然、崇尚純真,以本色為真、以本色為美,如《論語》引《詩經》中所描繪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 盼兮,素以為絢兮”。二是恬淡觀。不慕繁華、不貪名利,以清廉為貴、以平淡為美。三是清新觀。不繁復、不艷麗,清雅、簡潔,充滿生氣,如蘇軾所云“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四是精誠觀。《莊子》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誠”為真、為信,以誠為尊、以信為美。此外,樸素觀還導出重實質輕修飾、重內容輕形式等觀念。就中國傳統美學來說,樸素是最高的美。這種美靈動而無限,既是美之極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實,視樸素為美不獨中華民族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國雕塑家羅丹崇奉自然,他說他最喜歡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總是美的”。他還說:“美只有一種,即宣示真實的美。”羅丹這里說的“自然”“真實”,均可以理解成“樸素”。

      進入工業社會,樸素觀被工業社會追求財富、追求享受的價值導向所排擠,奢華成為人們競相追捧的“香餑餑”,奢華生活也成為個人炫耀的資本,進而腐蝕人心、催生腐敗,引發嚴重社會問題。以大量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奢華生活方式可以說是工業文明發展之 “殤”。基于工業文明掠奪資源造成環境嚴重破壞的現實,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文明與生態共生的生產方式誕生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提出來了;與之相應,一種新的審美觀念——生態文明時代的樸素審美觀更受推崇了。

      生態文明時代的樸素審美觀既是對工業社會那種嚴重破壞 生態的奢華美的批判,又是對農業文明時代具有生態意味的樸素美的回歸,但回歸不是復舊,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華,生態文明時代的樸素審美觀與農業文明時代的樸素審美觀有著實質不同。在生態文明時代的樸素審美觀中,雖然也類似農業文明時代樸素審美觀那樣尊重自然、奉自然為美,但實際上這種尊重的立足點是生態, 因而可以說,不是自然而是生態才是樸素美的靈魂。樸素作為生態文明時代標志性的美,必須是資源節約型的,也就是說它必須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 談不上樸素;必須是環境保護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產生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這種生活方式就與樸素無緣;必須符合生態公正原則,這種公正一是體現為對動植物生存權利的尊重,二是體現為在精神上尊重動植物自身的價值。

      從人類利益出發,我們所希望的生態不是與人類利益相敵對的生態,而是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然而,生態自有其規律,完全不會迎合人類。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調節人與生態的矛盾,盡量實現文明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時代的樸素審美觀就建構在這一宏偉的歷史使命中,作為一種審美精神,它又反過來促進這一宏偉歷史使命的實現。

      (作者為武漢大學教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