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新理性精神在崛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11日08:5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芳坤

      周明全新作《“80后”批評家的槍和玫瑰》操持起“80后”文學批評家研究,這本身就已經說明“80后”這一認識成規甚至是命名霸權,確實要重新認識了。

      “80后”被詬病為缺乏歷史經驗積淀的一代,但是在眾生喧嘩的新世紀場域之中,“80后”文學批評家群體的存在,無疑力證了這代人在另一個維度 上的占位和綻放。“槍”和“玫瑰”恰如其分地比喻了這一群人成長過程中的殘酷與富足。作為新中國第一代被喻為“含著金湯勺”長大的中國人,他們的成長似乎順風順水,書中提及的多數批評家皆一路讀書讀到博士,不論是像李德南所說“是路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路”,他們受校園知識學養的熏陶年代已久。但也是他們,最先經歷沒有硝煙的戰場,“提前衰老的一代”似乎是在這種戰場上廝殺背后的心態表現。然而也是這種提前衰老,似乎讓他們對于世事,對于文學有了更為理性的看法。與上代人最大的不同于是誕生,對世界的認識不是來源于青春苦難的經驗積淀,而更多來源于閱讀或是知識獲取的形而上提升。

      然而,我們又必須看到,較之文學在網絡上生存狀態的集體狂歡,“80后”批評家們更多地存在于現實場域,《“80后”批評家的槍和玫瑰》正是這一場域內的一次集結號,這聲號響是“80后”嚴肅批評的開端。黃平說“批評家還是安靜一點好”,點破批評和文學、市場應有的距離;而項靜說“真正的文學批 評是越來越小眾化的”,道出文學批評亦是為知心人而作。他們冷眼熱心看世界,把人生的認識灌注到批評之中從感官式的消費文化,到生命意志力量的沉潛,從感性到理性,批評跨過了一道叫做思考的關口。

      周明全的“80后”文學批評家研究,不僅展示了這群人理性主義之真理認識來源的世界本質性認同,更加融合了理性主義與人文主義。文學批評的風骨往往又來源于社會文化批評的深入和堅守,特別是對自我靈魂統攝的找尋。周明全說“批評家首先是人而不是鬼”,這一代生活在世俗社會中的人,時時要被金錢敲 打著內心的欲望。誘惑就在不遠處,所以楊慶祥清貧的生活是自己的選擇,何同彬抵御世故的批評是自己的堅持。某種程度上,批評是他們作為人的信仰的堅持途徑。康凌要做自覺的批評家,批評的同時懷疑批評;項靜用批評表達自己表達真實,用批評充盈生命;劉濤在時代與自我的掙扎中以“我”為解困。自救的路通往被救,如項靜所說,大部分病其實是在治療過程中自愈的。

      從成長到思考文學到關懷人生再到文學批評,早衰的這一代人也是早熟的一代,他們比別人走了更短卻更艱辛的路。他們的文學批評中洋溢著人情的溫暖,“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大概是周全明當下的為人為文的最好注解;而東北大漢黃平在《賈平凹小說論稿》的扉頁打上“獻給出生于商州的妻子”的時候,大約是一個男人最好的溫情。他們沒有偏頗,沒有武斷,他們對于時代、文學和自身的認識依然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或許有黃平的徘徊,但也有劉濤的期盼,他們所做的就是多讀書,多質疑,努力努力再努力。在理性的冰川上,具有人文關懷的光芒在閃爍。時代的精神不僅是陽光下彩色的泡沫,也是這些人腳踏實地鑄就的地基,周明全們或許還不夠成熟,他們或許還不能自成一家,但是他們卻是時代所召喚的新的曙光,新理性精神的光輝在他們身上凸顯,淡然自若的,堅定自守的,不激進,不放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