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文學經典批評的三個維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06日10: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陳志華

      什么是文學經典?文學經典的意義是什么?如何進行文學經典閱讀和批評?……這些都是需要當代學人解決的迫切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藝理論批評界開始重新思考話語重建的問題。一時間,“中西文論對話”、“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全球化說”、“本土化說”、“民族化說”等各種理論粉墨登場,由于大多是“他者”理論的中國移植,其后果就容易造成姚文放所說的現象發生:“晚近以來文學理論出現了重大變局,文學理 論的研究對象往往不是文學,文學理論自身的方法和話語也變得不確定了。”(姚文放《從文學理論到理論——晚近文學理論變局的深層機理探究》,《文學評論》 2009年第2期)

        那么,應該如何進行當代文學經典批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當前問題產 生的原因。筆者以為,造成國內外批評創新巨大差異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范式的差異:國外走的是由果溯因的詩歌學的路子,從現象出發,探究該現象發生的原因,其 結果必然是對這一問題的理論思考與總結,形成新的批評方法。索緒爾、韋勒克、沃倫、布斯、羅蘭·巴特等采取的都是這樣一種研究路徑。與此相反,我們更多的 走的是闡釋學的路子,運用既有理論對現象進行闡釋,闡釋得再好,也容易被理論的框架束縛,容易在理論的圈子里出不來,創新不可避免要受到影響。比如,口頭 詩學的鼻祖美國人帕里、洛德從荷馬問題出發,通過對南斯拉夫民間歌手的考察,不僅比較信服地找到了荷馬問題的答案,還創立了口頭詩學理論。而我國民間口頭 文學不可謂不豐富,卻未出現像口頭詩學這樣有影響的理論。

        筆者據此提出當代文學經典批評理論建設的一 點思考。首先,以問題為中心,以多元化理論為策略,轉換研究范式。文學經典的邊界在不斷移動,面對當前文學出現的復雜景觀,僅僅從美學、敘事學等角度進入 顯然是不夠的,許多文學現象已成為文藝學、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的闡釋焦點。文藝心理學就是文藝學和心理學的融合,它吸納了文藝學與心理學的 雙重理論資源,成為一門頗具活力的交叉學科,其大膽而富于創新意義的研究方式給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半個世紀前,托多洛夫就曾提出:“現在是 綜合使用各種方法的時代,新的方法已不占統治地位,各種舊的方法也并未被否定,原因是各種方法的好的方面都已被普遍接受,學校課堂上都介紹它們,并被文學 研究者所使用。所以現代文藝理論研究,從方法論觀點看,正走向綜合。”讓文學經典批評理論在與多種學科的對話中相互激發,從而獲得理論的闡釋活力。越是優 秀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經典,因為其構成中藝術特性的含量大,藝術手法和現象豐富,所以承受各種批評方法的能力就更強。因而在研究中,我們不必過多地追究經典文本分析的學科屬性,而只需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文學研究方式,借鑒相關學科的理論資源,進入具體的文本分析,在大量個案分析的基礎上,探尋經典文本 批評理論的性質特征。這使得文本分析工作具有了很大的靈活性、開放性,能更為切近地揭示出文學經典的藝術價值形成機制,對文學研究的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要以經典文本為基礎,在各類文學經典文本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進行文學批評理論的創新。在當代, 文本分析是“介于本體論和方法論之間的一種實踐活動”,運用方法分析文本這種“主動的試驗”過程中的文學理論知識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文本 分析需要借助以理論和范疇概念為其形式的方法,運用理論和概念范疇進入文本,在邏輯上就形成一般性的理論對應著個別性的文本現象。為了描述和概括具體文本 的特性,必須將概念范疇細化,從而揭示出更具體豐富的藝術特性。第二,已被某種理論予以表述的某種文本現象,在文本分析中被重新提出來,以西方和本土文學 理論相互參照予以重新解釋,從而生成新的理論表述。第三,文本分析中發現批評理論的無效性,為了有效地解釋文本藝術價值形成的機制,需要假設新的批評方 式,從而形成批評理論的創新。文學文本的敘事現象千變萬化,而可用來分析文本的理論和方法則是相對的。(劉俐俐《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

        最后,要以現實語境為依據,推動當下的文學經典批評話語隨著實踐而發展。理論的最大生命力來自能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回應文學經典文本批評中所遇到的難 題。強調以現實語境為依據,能夠使當下的批評話語在研究和應用時實事求是,避免主觀臆斷;又可以推動批評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作動態變化,彰顯批評話語的時代 性,改變當下批評理論中由于主體缺席所導致的價值迷失等問題,從而在全球化中有自己的言說方式。以敘事學為例,可以建立以地方性文化為核心語境的敘事理 論,通過少數民族文學文本的敘事研究擴充敘事學理論范疇。少數民族文學敘事文本最大的特點就是直接把文化、民俗等作為內容核心來呈現,帶有文化記號,建構 民族文學時必然采取多種敘事策略以凸顯“民族性”,以體現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建構與反思。

        總而言之,以問題為中心、以文本為基礎、以語境為依據、理論多元化、轉變研究方式,是建構當下文學經典批評的整體化思路,能克服批評脫離實踐的弊端,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學經典批評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