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習近平同志在去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近日發表,有幸全文閱讀,感到非常解渴。他高瞻遠矚地論述了我國文學藝術的當前狀況和繁榮發展的根本方向,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當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還特別強調,“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奏響愛國主義旋律,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文藝創作任務。我們要在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指引下,充分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堅持不懈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我們必須奏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因為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中之重。不管是什么階層、什么身份的中國人,其價值觀念的底線就是必須熱愛祖國。在經濟全球化,西方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來之時,不少國人的價值觀念出現了紊亂。君不見,在各種媒體和網絡中,有些言論或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 離心離德傾向,有的把西方的什么“主義”當成圭臬,或明或暗地販賣“西方中心論”和“全盤西化”思想。他們用西方的價值標準衡量我們的價值觀念,用西方的歷史觀、國家觀來非議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和國家,顛倒了是非,模糊了黑白,長了外國人的志氣,滅了中國人的威風。市場經濟又是一把雙刃劍,也在一定程度上腐蝕著國人的靈魂。不少人的眼睛只盯著金錢、利益,什么國家民族,什么道德人倫都不放到心里。作家藝術家們生活在當今社會中,也難免受到這些錯誤觀念的影響,頭腦里生出一些糊涂觀念,妨害了他們的愛國題旨創作,甚至對祖國產生了怨氣。
我們必須站穩國家立場、民族立場,大力弘揚中國人自古以來形成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反抗外侮的偉大精神,發揚古老的愛國創作傳統。 我們要看到,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早就為后人留下了愛國主義的書寫風范,形成了一條十分清晰的文化根脈。從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以來,愛國詩文、愛國藝術作 品數不勝數。唐時李白、杜甫吟詠山河的壯麗,表現了他們對祖國的無比熱愛。王昌齡、王維、祖詠、高適等人的邊塞詩,開一代雄健、蒼涼詩風。如王昌齡《從軍 行》七首中,“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漫卷出轅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祖詠《望薊門》中“萬里寒 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還有王維《隴西行》中“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等等,記錄了當時的軍旅生活與詩人們的愛國情懷。南宋時,又有岳飛《滿江 紅》的“壯懷激烈”、文天祥《過伶仃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囑咐兒子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等,更為剛烈而悲壯, 流傳千古而不衰。近現代以來,大量先烈先輩的作品,比如梁啟超、康有為、李大釗、魯迅、秋瑾、毛澤東、郭沫若、陳毅、楊朔、吳伯簫等人的詩文與演講,充分 表現了他們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之情。如抗戰小說《敵后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剛》、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反映抗 美援朝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表現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中篇小說和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都高揚了 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的高尚情思,激勵著后人為捍衛民族尊嚴和祖國領土完整而義無反顧,不惜犧牲。可以說,中華民族反抗侵略、殊死斗敵的優良傳統,已經溶化于一代代作家詩人的血液中,成為他們身上的文化因子,在他們心頭凝成了一個愛國情結。所以,在近年出現汶川大地震等事件后,便有大量的愛國作品涌現出來。作家詩人心頭迸發出的強烈愛國愛民情愫,感染了億萬當代中國人,鑄牢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古今中外的愛國者之所以愛國,是從骨子里熱愛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胸中自有深厚的文化根底。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 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就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全面反映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現實。繼承中華文明,就會“風吹云移天不動”,增強抵制和消解外來不良文化影響的骨氣,增加從祖國 歷史和現實出發開展文藝創作的底氣!只有真正的愛國者才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愛國之作,才能對祖國和人民放聲高歌,其作品也才會受到人民群眾的真正歡迎,并且可以傳之久遠,進入經典之列。祖國和人民要求作家藝術家與他們一道居安思危,牢牢記住“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反復警示、隨時準備“用我們的血肉 筑成新的長城”。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做今天的屈原、王昌齡、岳飛、文天祥,位卑位顯、順境逆旅,都要對國家民族忠貞不渝。我們樹立起愛國憂國、愛民憂民的觀念,還要從內心把祖國、人民看作自己的母親。民間樸素的格言是“兒不嫌母丑”、“房子再破也是家”。母親有缺點也是母親,家窮家富都是家。我們切不可 “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是爹”,丟掉自己的人格與國格。
愛國主義創作,既是要給中國人看的,也可以或必須能夠讓外國人看。我們要有“世界文學”精神,敢于向域外輻射中華民族的優良價值理念,給世界人民提供有益的文化營養,從而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推動各國文化的平等交流和文化優勢互補,實現國際文化大融匯和世界人民的大團結。不要把我們的歷史文化看得太差,不能把我們的經典說得一錢不值。我們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理念,就已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是全球建設和諧世界、生態文明的重要人文資源。我們先賢創作的《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紅樓夢》、以及武術、京劇、針灸等都很值得我們驕傲。我們的文化具有中華價值,也具有世界意義。在中華民族已經高高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世紀,我們應當乘勢而上、乘勝向前,用自己的筆桿和歌喉發出當代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樹立起中國人的高大形象。千萬不要再以丑化中國人的作品去討好外國人。君不見以前有些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作品,雖然名聲在外,提高了作者、表演者的身價,但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 了負面效應,讓外國人誤認為中國人就是這個樣子,那是多么令人痛心!我們往往不懂自己的優長而變得自卑,與西方文化相比較,中國人文精神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吸納性。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不可再像極左年代那樣盲目排外。作家藝術家既要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又要像當年陳寅恪留學德國帶回來“東方學”那樣,深入學習外國優秀文化,實現個人知識體系上的中西合璧,就一定會創造出富有東方特色和世界意義的傳世精品。每一個中國作家藝術家都應當如此。
當然,有愛國主義主旋律就有副旋律,就有多樣化。倡導主旋律,也同時希望有多樣化的作品不斷問世。但切不可因為強調多樣化而影響、遮蓋了主旋律。要用各種藝術手段、“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突出主旋律、奏響主旋律,帶動文藝的多樣化,形成中國特色的動人藝術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