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中國“七零后”作家需要重新出發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18日09:1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麗軍

      中國“70后”作家的創作現狀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百年來中國文學風雷激蕩,狂飆突進,歷經一個又一個文學創作浪潮,出現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作家和經典文學作品,各領風騷數 十年。新時期以來,文學煥發了新的青春,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朦朧詩、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文學、新歷史主義文學層出不窮,但是,進入新 世紀以來,我們驚訝地發現,文學思潮與文學語言形式實驗運動已經是波瀾不興了。新世紀中國文學在創作極為繁榮、獲獎不斷翻新的景觀之下,那種新意層出不 窮、風格流派紛爭的創作活力與生機已經是難得一見了。當下創作精力最充沛、最具創作實力的新生代“70后”作家,也顯得疲軟、柔順,難得獨領風騷、獨霸一 方,即使是當下最具銳氣與活力的“80后”作家,也一改昔日犀利刀鋒與耀眼光芒而轉向黯然。苛刻一點說,當代中國青年寫作總體依然是不讓人滿意的,依然有 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70后”作家,前有“50后”、“60后”的巨大光環遮蔽,后有“80后”的橫空出世,是歷史夾縫中、被遮蔽的一代。從出場來看,“70 后”作家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一個是1990年代,以“美女作家”的出場為標示,經歷了一番喧囂之后,一部分逐漸沉寂,一部分如魏微、金仁順、朱文穎依 然顯現出很好的創作實績,這是第一波;二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一批新作家加入了文壇,從對先鋒作家的模仿到左沖右突的創作突圍,呈現出很好的創作狀態, 如劉玉棟、李駿虎、滕肖瀾、喬葉、李浩、魯敏、常芳、東紫等,這是第二波;第三波是鐵葫蘆叢書的一批“中間代”、“新女性”作家和具有“后先鋒”氣質的作 家,如薛憶溈、阿乙、路內、瓦當、苗煒、曹寇、任曉雯等,呈現出新的創作品質,在延續以往先鋒寫作的精神氣質中,有了新的追求和“后先鋒”的創作理念。如 果我們從中短篇小說來看,“70后”作家已經呈現出較高的藝術品質,在敘述技巧、敘述能力等方面已經超越“50后”、“60后”作家,構成多元化的藝術風 格。“70后”一些作家創作了較有影響的長篇小說,但是在沖擊力、影響力、表現現實生活和重大時代主題能力方面依然存在著局限與不足。徐則臣的《耶路撒 冷》、喬葉的《認罪書》、劉玉棟的《年日如草》、魏微的《一個人的微湖閘》、盛可以的《拐彎的夏天》、李駿虎的《母系氏家》、金仁順的《春香傳》等作家作 品呈現出“70后”作家在長篇小說創作方面的成績。

      “70后”作家創作存在的問題與缺失

      從總體上看,“70后”作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都是在當代文壇有較大名氣和影響力的作家,但是依然沒有掙脫“70后”群體命名的困境,沒有創 造出具有個人精神地理坐標意義的文學作品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70后”作家的先鋒性品質的流失、語言形式實驗的畏縮不前,呈現著一種溫 吞吞的氣質,缺少尖銳性、先鋒性品格。“溫情敘事”是很多“70后”作家的敘事方式和創作理念。這一方面來源于中國“70后”對世界的獨特認知和審美思維 方式。但是,也呈現出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理念的深層缺失,或不完整的一面。其次,民族地域文化書寫缺少人類性、全球性、文明轉換的大視域,僅僅為故事性、 傳奇性、地域性而寫。當代作家如莫言、張煒、賈平凹,都有對中國歷史思考的力作,就是“60后”作家余華、蘇童、畢飛宇等也都有深刻反思歷史的優秀作品。 特別是遲子建,其《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對已經消失的鄂溫克民族的獨特游牧文化的發現與書寫,要為今天加速發展的人類重新尋找突破的方向。還有,“70后” 作家對當代正在發生的重大現實生活、時代中心問題的呈現能力、表達能力的缺少。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當代人的痛苦、當下人正在承受的煎熬,誰感受最深, 誰來呈現?當然是生活在其中、處于生活漩渦之核心的中國“70后”一代人,正是需要中國“70后”作家來呈現活生生的、正在發生的、日新月異的當下現實。 此外,“70后”作家思想原創力、引領時代能力的缺失,文學創作的精神維度不足。1980年代文學對當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力,思想引領力已經難得一見。相較 于故事而言,文學深處更需要的精神理念的創新,對思想的原創力的追求。只有這樣,中國“70后”文學才能站穩、才能立在時代之流的潮頭,實現審美的斷裂, 引領時代思潮的發展。

      “70后”作家未來突破的可能性

      “70后”這一代人如何實現審美的斷裂?“70后”作家依然需要文學語言、形式的先鋒性實驗。李敬澤在先鋒文學30周年論壇中,提出先鋒文學依 然是當代作家可以憑借的精神資源。這種觀點無疑是振聾發聵,是真知灼見,也是針對當下中國“70后”作家創作的癥候。事實上,“中間代”作家已經呈現出較 好的后先鋒品質,不同于以往的先鋒作家。早期的金仁順、李浩、范瑋等作家在各自領域進行持續不斷的先鋒性寫作,值得肯定和期待。“70后”作家創作需要加 強文化、民俗氣質和歷史氣息。汪曾祺、劉紹棠、孫犁、賈平凹等人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氣息非常強烈和清晰。文化讓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中國是一個具有很強歷 史感的國度,作品的深度需要進行歷史深入挖掘。“70后”作家要有深入生活內部的能力。像柳青一樣,生活在生活之中,而不是僅僅在想象中寫作。作品的生活 質感、生活細節、生命體驗對于作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70后”作家要表現出這一代人的疼與痛。“70后”作家要勇于迎難而上,書寫時代重大問題、現實問 題,思索人類文明和歷史未來的大問題。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我們正迎來人類文明的大變革,作家是最敏銳的思索者,應該對人類向何處去,鄉土中國向何處去等重大問題進行思索。事 實上,歷史和現實已經為“70后”一代人提供了無比豐厚的精神滋養、無比寬闊的現實土壤和藝術想象力的龐大空間。在這前無古人的歷史大裂變中,“70后” 作家有幸親眼見證了鄉土中國現代化社會轉型,親身經歷了這種愈來愈快的加速度城市化進程,親身體驗到這種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相分離割裂的 痛楚、悲哀、掙扎。因而,“70后”作家有責任、有義務、有使命深入民間、大地、歷史地呈現這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建立起屬于這一代人、打通過去和未來的經 典文學。

      總之,我個人認為,“70后”作家作為文壇目前最具有活力、生命力的作家,面臨一個重新出發的命題和要求,也是自我獲得重大突破、確立個人精神 地理坐標的新起點。時代提供了可能性,“70后”作家必將突破自我,化繭為蝶,我們需要重新出發,確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也是每一個獨特作家個人的精神 坐標。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