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文學在21世紀的種種境遇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十五年來的新世紀文學”研討與報告活動近日在長春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福平出席活動并致辭。
此次活動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少作家和評論家都用了“前所未有”這個詞,其中的含義既有呈現的新形態,也有產生的新問題,既有帶來的新思考,也有生發出的新的可能性。
作家周大新對作家在新世紀的狀況有喜有憂。喜的方面包括能讀到更多的優秀外國文學作品,使中國作家的視野更加開闊,參照系變大,思考問題的疆域 不斷拓展;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吸引了大量寫作者,每個作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本領選擇更多的比試場地,創作的自由度也變得更大。憂的則是市場之手撕去了原 來罩在作家身上的華麗外衣,把創作變成了一種餓不著也富不起的普通腦力勞動,如果單純去追求經濟利益,有可能影響到對藝術品質的追求。
作家東西坦言,作為一個寫作者,有時感到很恐慌,主要原因是社會現實變化很大,有時比小說更有傳奇性甚至荒誕性,作家精心講一個故事卻不一定比 現實中發生的事更能吸引人。這讓人產生了危機感,當然也恰恰包含著使自己產生突破的新的可能性。他說,文學需要堅持夢想。只是現在“叫好”和“叫座”細分 后,讀者也在分化,“通吃”的寫作可能會越來越難。
雷達談到,本世紀以來,我們的文化語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是高科技、全球化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二是網絡非常盛行,這不僅是一種工具的改 變,也是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從而改變著人們的寫作方式和閱讀方式;三是圖像非常流行,把一切符號變為可視的東西,遍布各個角落,也極大地沖擊了文 學。
白燁把文學在21世紀面臨的新挑戰歸結為寫作的分化、傳播的變化、閱讀的俗化和批評的弱化。他說,現在的閱讀總體上是向俗的方向走,文學作品尤 其是流布于網絡的類型小說開始突出娛樂性元素、游戲性功能,使注重消遣和娛樂的文化消費有了可供選擇的豐富對象,供需兩個方面形成互動關系,構成一定的利 益鏈條。而電子閱讀嚴格意義上是瀏覽,是一種快閱讀、輕閱讀、淺閱讀和碎片閱讀,只是淺層次地獲取信息和情感愉悅,而達不到精神陶冶和審美層次上的深入。 這已經成為青少年讀者閱讀的一個基本方式,值得我們關注。
吳俊講了自己對當下文學特征的認識,包括文學生產力的空前釋放,導致文學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傳播與評價系統性的改變;文學市場機制的全面形 成;具有消費屬性的文學取得了合法性的地位;網絡技術改變和重塑了文學的生態與價值觀;文學寫作的分流與泛化;中國文學的世界地位得到彰顯和確立。他特別 舉例說,“80后”既是紙媒時代誕生的最后一批作家,也是互聯網寫作時代誕生的第一代作家,依托于全面的市場機制,文學的生產方式由此不同。他同時也提到 了一些應引起重視的的問題,比如文學的價值觀、文學寫作的邊界以及新媒體技術達到飽和以后文學發展可能出現的障礙等,都需要認真反思。
陳福民認為,文學寫作與資本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一直都是存在的,它切實活在我們生活當中。進入21世紀以后,這個以前曾被遮蔽的問題變得非常清晰而尖銳,有時還具有支配性。此外,我們還必須面對美學趣味的變化。
汪政思考的重心落在了文學生態的修復和再生上。在他看來,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考察文學的格局,就會發現它既有相對穩定的一面,也有流動、紛 雜、消長的一面,多種力量在不同時期的地位、存在方式實際上是不一樣的。21世紀各種文學力量共生,但地位并不一樣,呈現為復雜的互相交融的多元化格局。 形成這樣一種文學格局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市場因素,還有包括網絡以及移動終端在內的技術因素等。多樣化、多層次、多選擇的文學生態正在重建和修復,需要 進一步探討的東西還很多,比如純文學能否在獨立與自由的方面形成自身的品格,承載道統,引領社會精神的重建;民間文學能否恢復本來的源頭地位,突顯草根立 場,創造出原生態的文學符號;依賴技術而建立起來的網絡文學、泛文學和微文學能否增加藝術含量,并且使這樣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寫作形態真正有利于社 會建設等。
正如作家、評論家們所說,新世紀文學走過的15年,不只是一種時間的延伸、年頭的累積,它在體量的增長、關系的變動、形態的變化、結構的變異等 方面,給文學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竭、解說不盡的空間。面對這樣的資源,我們需要做的是立足新世紀,研討新階段,書寫新歷史。也就是說,以充分的學術自信、自 覺采取當代性的立場,多路徑、多層面、多跨度地推進研究,以期為今后的文學發展提供借鑒。
本次活動由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和吉林省作協共同主辦。參加活動的還有何向陽、張未民、楊長虹、趙玫、邵麗、宗仁發、王干、欒梅健、霍俊明、劉大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