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尋找詩歌的生存邏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17日08:20 來源:人民日報 余榮華

      “詩與遠方”,似乎再一次流行起來。

      深夜里,一塊閃亮的手機屏幕,一個聲音,一首詩……大江南北的城市里,許多人開始習慣伴著詩歌入眠。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的人,可能會立即想起,打著手電、點起燭光,閱讀詩刊、抄寫詩歌的日子。如果把目光投入歷史深處,那些大眾吟詩填詞的時代,更是令人感懷追思。

      詩歌的沉寂與再流行,宛若一道有高峰有低谷的波浪。上世紀80年代的詩歌極度興盛,某種意義上說,是國人精神文化生活長期“饑寒交迫”后的“暴飲暴 食”,必然有落潮的一天。詩歌雜志曾乏人問津,“詩人”曾變成貶義詞。今天,當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精神世界反而遭遇“成長的煩惱”時,人們對“美與崇高” 的追求,自然強烈起來。

      只是,詩歌的重新崛起,面臨著一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通俗文學、歌舞曲藝、電影電視,早已作為文化產品,接受消費者殘酷的投票。幾乎所有的文藝形式,或多或少都經歷著市場的大浪淘沙。復蘇后的詩歌,是繼續只談情懷、只望遠方,還是也要考慮“能不能養活自己”?

      詩歌本身,不存在“養活”的問題。詩歌創作者、欣賞者,可以“眼中只有藝術”,寫詩讀詩,心中自有一方天地。但詩歌讀物的出版者、詩歌活動的主辦者、詩 歌團體的領導者,為了詩歌之路越走越寬,應該拋棄“君子不言利”的陳舊觀念,思考詩歌作為一類文學產品,自我生存的商業邏輯在哪里。

      如 今,政府或企業要資助一份純文學刊物或支持一項陽春白雪的詩歌活動,并不存在財務上太大的難題。但是,一種過度依賴“供養”的文藝形式,難免與世隔絕。小 眾藝術如果失去大眾傳播的壓力和動力,容易演化為一小部分人的自娛自樂。試想,在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詩歌正重新流行,文化消費觀念深入人心,一份詩歌 雜志如果無法自我生存,只能說明它離愛詩的人太遠了。所以,一場詩歌活動、一份詩歌刊物、一個詩歌愛好者團體,不必回避外界的支持與贊助,但同時也不妨想 想:有沒有人愿意為我們的藝術埋單?

      “誰愿埋單”,這樣一種商業邏輯,先天就蘊藏著評價激勵和篩選傳播的功能。愿意為詩歌付費的人,一 般也更能投入精力和熱忱于其中;能夠獲得商業肯定的人,也更有底氣堅持對藝術的探索。越來越多人愛寫詩、愛讀詩,有人品味詩歌中的美,有人視其為一種時尚 的消費,還有人從中發現商機。這有何不可呢?

      作為今天的小眾藝術,詩歌不違背藝術創作的原則,借助出版、活動等領域的商業開發“自己養 活自己”,也是一個重獲社會認可、重建文學地位的過程。龐大的人口基數上,文化消費的“長尾效應”,既能扶持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商業上獨立存在,也能 樹起詩歌寫作閱讀潮流的風向標。

      當詩歌再次成為時尚,總會孕育出更好的作品。誰知道,一個能夠獨立生存、自我發展的詩歌生態圈,未來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涓浗浣滃崗閲嶈蛋闀垮緛璺富棰橀噰椋庢椿鍔�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浜烘皯鏂囧
    • <璇楀垔
    • 姘戞棌鏂囧
    • 涓浗浣滃
    • 灏忚閫夊垔
    • 闀跨瘒灏忚閫夊垔
    • 浣滃鏂囨憳鎶�
    • 涓浗鏍″洯鏂囧
    • 浣滃鍑虹増绀�
    • 浣滃閫氳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