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專業批評的批評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11日16:59 來源:湖南日報 卓今

      佶屈聱牙是今天專業領域文學批評的一大病癥。文學批評的學術化、科研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它發揮的社會功效卻沒有與日俱增,相反,竟因為面目刻板而讓 讀者敬而遠之。專業文學批評的革新不僅是理論、方法的完善問題,還是批評態度的轉變問題,必須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關注文學現場、主動介入文學對話。

      眾所周知,傳統的、生動活潑的批評,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經暗藏品質下滑、內涵稀薄的危機,當時的“學院派”適時轉變,引入“西式論文”的方法,強調 批評的科學化、邏輯化和思辨性,使文學批評憑借深度和洞見重新立了起來。在學院考核評價機制的配合下,“西式論文”一時成為文學批評的圭臬,至今仍是文學 批評寫作的主流風尚。然而,文學畢竟不同于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實證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無限接近真相,但在文學作品豐富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的經驗 和常識、復雜的內心情感面前,科學的理性常常顯得無能為力。再加上,很長時間以來“西式論文”并沒有緊跟文學現場、根據文學的演進來發展自身批評理論,而 是越來越成為一種比拼理論儲備的語言游戲,把鮮活復雜的文學框定在刻板的教條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僵化的“學報體”和“新八股”現象。

      正是在這種現實下,革新專業文學批評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且這呼聲很多都來自專業的文學批評家本身。顯然,當下文學批評需要的,是一次比上世紀90年代“學院 派”更復雜、更系統的范式轉變,而轉變的途徑不在別處,要從豐富的本土經驗和世界資源里尋找。一方面,需要吸納西方文學批評冷靜的審視眼光,樹立批評者的 公正立場,需要吸收西方文藝理論豐富的資源,拓寬我們認識文學的視野和角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汲取養分,重拾文學批評與文學現場生動 對話的能力,把提升文學批評和發展文學理論、美學理論結合起來。

      中國傳統的詩話、評點等文學批評方法,講求辭章,注重形式美感和生命體驗。 批評家與讀者、作者之間建立起親近、貼切、真摯的情感,批評更注重隨感式的文本細讀,注重“心領神會”。這些都是今天文學批評可以借鑒的地方。當然,傳統 批評方法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比如,往往停留在批評文體的原始形態,過于感性、直觀,缺乏整體把握和系統性。

      全面來看,簡單繼承傳統和復制 西式方法都難以滿足復雜的現實需要。新文學批評方法的構建,應該以中國傳統美學為基礎,以當代文學現場為標的,借鑒西方文學研究的優秀成果,追求一種理性 與感性兼備的新文體。事實上,很多批評家已經開始嘗試這種變革,而且不僅僅是上述理論、方法上的融會與完善,還在批評態度上實行轉變,追求理論與實踐結 合、密切關注文學現場、主動介入文學對話。

      轉變批評態度首要的一點是,批評家自己必須走出象牙塔,對社會人生有更多關注。文學是人學,沒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社會認知打底,批評家的文本把握能力和闡釋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在批評過程中難免會語言蒼白,言之無物。

      其次,要培養批評的原創意識。在充分利用本土經驗和借鑒西方資源的前提下,打通學科壁壘,吸收其他學科的優長,積極更新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比如,今天我們 剖析文學作品的抓手已經不僅是作為個案的文本和作為主題的社會意識形態了,還包括一個更復雜的對象,那就是與文學多元共生的“生態關系”——文學在什么樣 的文化生態里被創作、被閱讀、被傳播,文學作品市場接受的背后是什么樣的精神土壤和思想氛圍,這些都可以而且應該在文學批評的關注視野之內。

      再次,要重樹文學批評家的責任感。文學批評的根本任務在于揭示文學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特質,進行有質量的評鑒和推介,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作品中找到合適的閱 讀對象,也使作家從中獲得創作上的啟示。無論何時,這都是一件極富挑戰的工作,它需要靈敏的嗅覺、快速反應的大腦,更需要革新舊制,在精神上保持獨立的勇 氣,一方面遵循社會、行業規約,另一方面還要跳出規約,勇于挑戰和顛覆。而對于今天的文學現實來說,挑戰的勇氣甚至比挑戰的能力還要重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