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
改革開放以來,從總體上看我國文藝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輝煌的成就。雖然仍然存在對這一領域的各種批評和反思,但否認成就和進步是不客觀的。這些成就和進 步的重要標志是當代文藝的繁榮景象,是大量作品的涌現和對人民多種精神需要的滿足,是廣大民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和國際上對我國當代文藝的認可。國際認可表現 之一是大量文藝作品和創作人員獲得多種國際獎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言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當代中國迅速發 展提供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從精神層面觀察,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文藝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國精神,從而獲得了重要的前進動力,契合了人民的欣賞機制。
中國精神是當代國人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基礎上,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同時大規模開拓創造而形成的精神體系和精神類型。中國精神可以劃分為理論體系和社會心理兩個層面,前者是清晰嚴謹的認知體系和思想體系,后者是社會大眾的心理傾向和思維方式。中 國精神的內容極為廣泛,其核心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主要特征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 國主義是始終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國人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中國精神是當代中國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 魄。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國精神并非指當代中國所有的精神現象,一些負面的消極的內容只是作為中國精神的對照物和揚棄對象而存在的。這里之所以強調中國精神正面積極的本質特征是為賦予這一概念的長遠的引領意義和歷史價值。中國精神在所有精神領域都有展開和表現。作為精神領域最具感性色彩的表現形式,當代文藝以多種形式在多個層面貫穿著中國精神。
當代文藝從多個視角反映了中國精神,一些作品以直接描寫的形式反映中國精神。比如改革初年蔣中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和路 遙的《平凡的世界》等小說直接描寫當代中國改革創新的精神。有的作品則間接地進行了表達,比如張平、周梅森、王躍文等人的官場小說則以批判的形式表達當代 中國改革的艱難曲折。甚至王朔小說也以喜劇調侃的方式描寫了改革年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描寫了他們努力參與社會變革的心理真實,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渴望》、馮小剛電影《甲方乙方》、《沒完沒了》等則與此有些接近。這些文藝作品中的多數草根大眾以善良、誠信的人生態度為中國精神做出有力的注腳。中國精神在當代文藝作品中的貫穿方式多種多樣。既會作為思想主題直接灌注到作品的整體,也會作為點睛之筆在關鍵處得到揭示。既會作為思想背景得到淡淡的描繪,也會作為主要情節得到濃筆重墨的描寫。既會在現實題材中得到表達,也會在歷史題材中得到表達。馮 驥才的《神鞭》便是在近代史的題材中貫穿改革創新精神,姜偉執導的電視劇《借槍》在抗日的題材中描寫愛國義士熊闊海的悲壯一生,趙本山等執導的《劉老根》 借助農村現實題材描寫改革的坎坷艱辛。有必要說明的是,當代文藝中也有一些創作質量和思想境界不高的作品,中國精神在此只能作為宏觀社會背景存在。還有許 多重視個性化表達的作品,表面上看來,這些作品似乎和作為時代主流的中國精神距離較遠。實際上,這些作品中的優秀者對于人性深層特性的揭示仍然反映了這個 時代國人對自由、平等、正義、良善等的追求,仍然屬于中國精神的內涵。
可以說,中國精神是當代文藝的靈魂,是它的整體底色和深層本質。通過文藝中國精神可以更為便捷地影響國人和表達國人,并在全球交往中將寶貴的精神財富呈現給世界、貢獻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