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新世紀以來,中國文藝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相互之間的討論、爭鳴、商榷越來越少了。1990年代有“人文精神大討論”,1980年代有關于“現代派”、 “先鋒文學”、“尋根文學”等等的各種論爭,再向前追溯,20世紀中國的“新文學”,正是在對傳統文學、通俗文學的批評中構建起來的,可以說文藝論爭貫穿 了20世紀中國的文藝史。
文藝論爭的產生有兩個前提,一是對文藝的現實及其發展有不同的觀點,二是持不同觀點的人,認為有爭辯的必要。19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與消費 主義文化在中國迅猛發展,在整體文化格局中,文藝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受到削弱,文藝更多地不再被視為一種精神或藝術上的事業,而只是一種游戲或消遣的方式, 在整個社會領域中,文藝的嚴肅性與重要性也大為弱化;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學院化”體制的建立,文學研究更多地被納入學科建設之中,注重學術化與理論 化,對于當前文藝的關注越來越少,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也大都隱藏在學術化的表面之下,很少有直接的交流與交鋒,或者各自據守在某個學術角落,“躲進小樓成 一統”。
文藝爭鳴的弱化,為當代中國文藝的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其一是先鋒性的消失,從“五四”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新文學”不僅在新文化中處 于核心位置,而且在整個社會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新文學”的先鋒性,即圍繞新文學發展所產生的各種論爭,不僅涉及到現代中國最核心的精 神與社會問題,而且往往領先于其他領域率先提出,因而能產生很大的影響,而1990年代以后,相對于社會學、經濟學、思想史等領域,文學所關心與討論的問 題往往是滯后的,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其二是思想性的弱化,圍繞文藝產生的爭鳴,既與文藝相關,也與其他社會領域相關,討論的過程也是認識不斷深化的 過程,只有在相互的質疑與批評中,才能使不同的觀點在彼此刺激、切磋中得到深化,而爭鳴的弱化則削弱了思想認識更進一步的可能性;其三是美學觀念的陳舊 化,文藝爭鳴弱化產生的一個問題,是上個時代的主流意識與美學規范往往會成為新時代的美學無意識,這些觀念因為很少受到批評與質疑,構成了很多人的美學觀 念及其前提,但時移世易,上一個時代的美學觀念未必適應新時代文藝的發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在不斷的批評與爭鳴中,我們的文藝才能突破陳舊的 美學觀念,重建思想性與先鋒性,在當代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魯迅先生說,“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在新世紀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藝的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熱心中國文藝的人只有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只有與不同的觀點進行平 等、民主而又相互尊重的討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為當代文藝的發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才能讓中國文藝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真正迎來文藝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