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詩評人的闡釋是詩歌審美接受的核心部分。歷代詩評積淀下來的闡釋資源構成了不斷重新“破譯”與思索的歷史。在古代,有年譜、編年、本事等背景研究, 還有箋釋、訓詁、評點、批注的現行研究。作為中國特有的“詩話”形式,已然成為丁一卯二的闡釋傳統。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韓、柳、蘇,源遠流長。單是陶淵明 一首《飲酒·五》 20字,就取得超出原文本1000倍的評語規�!,F代詩壇雖很少出現“一頭多吃”的現象,但多人評介一人的專集還不算偶見。
古代詩歌的接受闡釋,多由專業詩評家包攬,忠于職守的“陽春白雪”們地位很高,這是詩歌高級接受環節中重要而穩定的一環。但是到了現代,詩評的 地位“一落千丈” 。尤其在缺乏信任的危機中,吃力不討好的詩評雪上加霜�!爱敶袊鴽]有好的詩歌批評,很多人寫的評論都是垃圾。 ”這樣的論調甚囂塵上,不絕于耳。詩寫者大都對理論有著天然的抵觸,不屑一顧。這種態度,如果不是一種出自本能的自我保護,也是帶著更多情緒不滿的發泄。 筆者在此需要辯護一下,詩寫者應該看到,詩歌批評闡釋要面對普及與提升的壓力,面對文本艱澀的解密壓力,面對優劣高下的質檢壓力,還要緩解“難以言說” “無法言說”的瓶頸壓力�?傊姼桕U釋比起其他文體更要受到二度創造系數的考驗,詩歌批評是所有文類批評難度系數最高的一種。
可是,這些壓力不為詩寫者和接受者所理解,再加上兩套不同話語系統,巨大的摩擦便難以避免。為數不少的詩人一再表白從來不看詩歌批評。證據是, 最好的詩歌批評家都是詩人,就像艾略特、龐德、希尼、帕斯一樣�!胺彩钦嬲脑娙吮囟ㄊ堑谝涣鞯呐u家。 ” (瓦雷利)據此詩人們底氣十足,不屑于批評:嘿嘿,廚師再怎樣三流,也總比食客高明,要不你做盤試試? !再說沒有廚師的手藝,再好的美食家的味蕾也等于廢器。這種先在論的心理優勢有形無形都高踞于批評之上。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詩歌批評面對的不單純是創作發生學和詩人學(這是最牽動詩人腦神經的) 。他面對著遠比詩人還要寬闊多的涵蓋面——教科書、年度選本、大系、年鑒、年譜、傳記、史料、專題、史論,還有刊物、社團、流派、評獎、研討會,以及詩歌 的經典化、教育、普及、傳播……在寬泛意義上,這一切都是批評闡釋的組成部分。雖然詩人對此也有涉及,但他們最關注的往往是自己的創作及創作過程的細節, 舍此就“盲視”了。然而,正是上述許多詩歌空白工作必須由詩評人來填補。
誠然,詩人不太關注闡釋問題,他只關心埋頭下蛋。作為下蛋的母雞,他絕對不會依照事先設計的藍圖,考慮蛋的形態、規格,預算時間,計較產床。他 的興趣在如何覓食、挑食,如何加強營養、消化,比如在哪一片草地尋覓感覺,在哪一處灌木張開想象,一切都為著在靈感最佳時辰生產,最好能下個“雙黃” 。完成后一般就不管了,來自外界的評價,可聽可不聽。唯一的愿望是重新聚集能量,迎接下一次臨床,并且盡量做到一次比一次下得好。詩評人則不一樣,通常情 況他不太關心懷胎與分娩過程,因為那個生產黑箱永遠說不清楚,也指導、糾正不了。他一般只面對結果,并對結果中的產地、品種、型號、規格、成色、銷售、市 場,做出基本評估。認真仔細的話,他還會填寫最后的“鑒定報告” ——對蛋的好壞、優劣,做出舌尖上的品級。尤其對蛋的營養成分做出職業性剖解,比如總量的卡路里、氨基酸,蛋黃里的高密度膽固醇……這樣的鑒定報告,對于 吃蛋的讀者來說,是蠻需要的,因為他要依靠說明書了解營養品,以增加保健信心;對于超級母雞來講則不起什么作用,因為自身的強大足以抵御一切外界影響,而 對于一般母雞,可能還有一點兒什么啟發、點醒。顯然,專門下蛋的與專門鑒定的,是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分工,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由于分工性質的混淆,詩 人與詩評人大大擴張了雙方的敵意。
詩人之間有時也互不買賬,同樣反映了這一行當某種“互否相輕”法則。王敖寫道,史蒂文斯拒不接受龐德的詩,甚至拒絕在幫助龐德的請愿書上簽名, 而龐德根本就不看史蒂文斯,就好比艾略特從來不搭理威廉斯。艾略特斷言現代的詩人達不到但丁的高度,其隱藏目的是打擊葉芝。弗羅斯特在背后攻擊過同代大詩 人,而米沃什則從未信服過弗羅斯特。在批評的戰場上,我們會看到長期不懈的角力,比如布魯姆對龐德詩學的嚴正批判;會看到有意的回避,比如海倫·文德勒很 少談到奧登;也會看到漫畫式的譏刺,比如休·肯納把史蒂文斯的詩歸于胡話。
看來,真正容得下批評空間的并不寬裕,許多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不是暴跳如雷,便反唇相譏。拜倫不是曾發現他的同時代有八十多人自詡為當世第一詩 人?當下不是經常冒出新詩譜系只�!叭齻€半”或“五個半”詩人的宣旨嗎?詩人的狂妄、自戀,通常是不是詩人與批評家關系惡化的癥結?同樣,詩評人的遲緩、 失準、偏倚,理所當然成為平庸的攻擊證據。詩人對詩評人諸如有眼無珠、盲人摸象、倒裳索領、鞭不及腹的指摘,猶如詩評人對詩人雞蛋挑骨頭一樣。原本,雙方 工作性質與功能的迥異,使得他們的關系既是友人,又是情敵,既是同好又是冤家。但是,由于某些偏斜,詩人有時是將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三者集于一身,站 在領獎臺上春風得意。詩評人多數窩在觀眾席上,像散財不眨眼的闊佬,信手鼓掌,反正自家開印的紙幣無需多少成本,圖個皆大歡喜;少數人則板著臉孔,敲著驚 堂木,充當苛刻的錙銖必較的吝嗇鬼。
詩歌的批評闡釋,有著與小說完全不同的數路。小說關注人物性格、命運、主題、敘事、情節、細節,詩歌批評闡釋關注語言、意涵與表達方式。詩歌批 評闡釋比小說困難,主要是在不可言說、難以言說的場域里,卻偏偏要言說。有如小說批評闡釋在明處,屬于打著燈籠走明路;而詩歌批評屬于暗處,是沒有燈籠, 借點月色在摸路。
厘清詩歌批評闡釋的“權限”與特點后,應該可以做到“收取刻與”的平衡了:
——對于天才詩人與詩歌,批評闡釋無法引領,最好保持緘默;
——對于一流后面的詩人與詩歌,它有權利義務“說三道四” ;
——對于初入詩歌大觀園者,它勝任“指點迷津”的向導。
固然權限清晰,能守住僭越,有益于把住批評闡釋大方向。但一直以來批評闡釋屢遭臭雞蛋撲面,顯然與自身問題脫不了干系,歸納起來,大約有這么幾種壞象:
——穿梭于各大碼頭港口,企圖用“舶來品”的理論羅盤,打通一切航線的所謂掉書袋批評;
——為同好兩肋插刀,為鄉黨攻城拔寨,為兄弟搖旗吶喊的圈子批評;
——趕場式地活躍在各種“點贊”的狂歡里,只要出鏡率高就出手的時髦批評;
——淺一腳深一腳追趕創作后塵,在大片收割后才開始揀拾別人遺下的麥穗,還以為是偉大收獲的“慢半拍子”批評;
——所有對象都作為自身觀念的佐證或套用,只在自身觀念演繹中構筑城堡的觀念批評;
——東拼西湊,貌似體大周慮,面面俱到,其實都是一些“平庸的正確”的拼裝批評。
在批評闡釋的道路上,追求全方位、全能型、綜合的路徑,固然屬于“高富帥” ,但畢竟寥寥。形形色色的批評闡釋,有的側重思想史,有的側重社會性,有的側重問題意識,有的側重文本分析,有的從事基礎理論,有的專注技藝,克盡厥職, 各盡本色就行。各有側重的“單一” ,并不妨礙總體接受工程的目標一致。百里重趼的路上,應有百花齊放的期待。
總的說來,詩評人這碗飯不好吃。打個蹩腳比喻:有沒有勇氣充當掄斤揮斧的屠夫,怒眼逡巡,舉凡病態的、注水的、假劣的,統統不留情面,逐一“宰 殺” ;或在滾滾塵埃,大汗淋漓的驛道上,自顧甩著長鞭,哼著調兒,做心甘情愿、長途跋涉的“護花使者” ;也在寬敞的大廳或不透氣的暗室,集幾回精神、意識、倫理之“神”的代言,幻想云端的純正之夢;更多時候是在場響應,面對詩歌法庭的種種公案、懸疑,做出 力所能及的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