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作家寧肯:以全新文本表達當代生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12日11:00 來源:中國寧波網
    林筱琴 攝林筱琴 攝

      人物名片:

      寧肯,1959年生于北京,中國當代小說家,北京作協簽約作家。現為《十月》雜志副主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寫詩,九十年代寫散文,系“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1998年開始長篇小說寫作,已出版有《蒙面之城》、《沉默之門》、《環形山》、《天·藏》、《三個三重奏》等。著有散文集《大師的慈悲》。先后獲第二屆、第四屆老舍文學獎,首屆施耐庵文學獎,第七屆北京文學藝術獎,以及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等。

      寧波晚報 陳曉旻

      6月6日,第四屆《人民文學》長篇小說雙年獎頒獎典禮在慈溪舉行,寧肯的《三個三重奏》和劉心武的《飄窗》等5部作品獲獎。

      在交談過程中,記者發現,與其說寧肯是個當代作家,還不如說他是個當代藝術家。因為他總是嘗試以全新的藝術方式來表達內容講述故事,嘗試用一種全新的文本方式來表達當代復雜多元的生活。

      《三個三重奏》

      用全新方式結構小說

      寧肯剛獲獎的作品《三個三重奏》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僅因為書的腰帶上有閻連科的首肯:“寧肯是中國最有個性和十分罕見的作家,就是放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也有自己的舞姿和歌聲。”更因為莫言的高度評價:“寧肯是一個創造了自己文體的作家”。

      《三個三重奏》是一個關于權力為主題的小說,以類似室內樂三重奏的手法,用第一人稱對國企老總、省一把手大秘、臨終關懷志愿者三個人的故事作不同維度的講述,繪就當代現實生活的一副副眾生相。三個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的文本,將尖銳的社會批判與深刻的人性解剖結合在一起,成就了獨特的故事結構與文體。

      三重奏的結構方式來自于他的思考。他告訴記者,當下生活的復雜、多元,用傳統的寫作手法已經無法適應,也無法概括。若用傳統小說一條線的時間結構來寫局限性很大,會遺失很多內容。雖然讀者已經習慣了這種輕松的閱讀方式,但他還是想有所突破。

      在創作《三個三重奏》前,寧肯著手閱讀大量的通俗官場小說,發現這種類型小說很好地分析了社會、歷史、人性等原因,但因為過于寫實而停留在“通俗層面”。“齊白石說的一句話很深刻,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文學創作也如此,既要面對現實,也要超越現實。”寧肯說。

      寧肯表示:“我們近代以來或者說現代的小說,從深層次來講一直存在著怎么寫的問題,我覺得我們有非常棒的影響讀者的作家,甚至影響社會的作家,但唯獨缺乏影響作家的作家。”

      寧肯進一步解釋說:“我們讀經典作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習他們怎么寫,怎么提煉人物,怎么用一種創新的精神來構置自己的小說,這都需要我們中國作家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他認為,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在寫作的時候思考這些問題,也許根本不被認可,也不具有指導性,但起碼具有探索性,這是一個作家的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為此,他提出了“文學的裝置”這個概念,裝置,是空間的藝術;小說,是時間的藝術。寧肯嘗試用空間藝術來展現現代小說,也就是用空間的變換來展現時間軸上的故事,用不同的空間來承載不同的故事。

      寧肯充滿樂趣地說:“用裝置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你會有全新的理解。其實在文學創作中,虛構和非虛構之間有著很廣闊的過渡地帶,可以進行重組和變形,產生新的東西,思路會廣闊很多。”

      《蒙面之城》

      在網上成名純屬偶然

      寧肯給人的感覺像一匹小說界的黑馬,而且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蒙面之城》是在網絡成名的,被視為是網絡文學的代表作。

      說起來很有意思。經過多年的沉寂,1999年,在而立之年的寧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西藏題材的長篇小說《蒙面之城》。

      小說完成之后,他向國內幾家有影響的大型文學刊物投稿,然而都遭到了拒絕。失望之下寧肯把小說發到了當年著名的文學網站“榕樹下”,引起了網友的關注,然后他又在新浪網上進行了全文連載,沒想到這篇小說在網上連載后好評如潮,迅速引起文學界的注意。《當代》雜志于2001年第1期將“網事隨筆”欄目改為“網絡文學”,并分兩期刊出《蒙面之城》修訂本,編者在“編者按”中指出:《蒙面之城》“正在給我們樹立一個標志———‘網絡文學’同‘非網絡文學’比肩的標志”。作家出版社也于2001年4月出版了單行本。2001年12月,《蒙面之城》獲“《當代》文學拉力賽”總冠軍。2002年10月,《蒙面之城》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獎。

      西藏支教

      進一步感悟人生

      說起寧肯人生中的一段“多年的沉寂”,就不得不提到他去西藏的那兩年支教生涯。

      寧肯出生于北京,在北京上大學,而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學任教。寧靜的生活對于作家也許是一種束縛。1984年,正好有一個機會去西藏支教,寧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一起去西藏的28位教師,大多都愿意留在城市中學,只有寧肯主動報名去了郊區中學。因為他認為郊外更接近西藏的本質。

      學校建在離拉薩不遠的一個鄉村的山坡上,拉薩河從下面流過,上面是西藏著名的大寺院哲蚌寺,有牧場、農田。“西藏帶給我的影響是整體性的。首先是大自然的壯觀震撼了我,其次是西藏的內質打動了我,我覺得寫作也必須像圣徒之于宗教,有虔敬之心,故事在沒有完全化作我的內在生命體驗的時候,我無法動筆。”

      在西藏,他自覺地以藏民的身份潛心生活,觀察與思考,追尋與體驗。“我到西藏以后,對生命的體驗到了一個頂點,和它相比,人生中的其他經歷都有點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味道。西藏使我具備了一個無形的尺度,比如看人生、看人際關系,看是非,看利益。”

      兩年的西藏支教,使他強烈地感到,應該有與之相匹配的大作品。因此他中斷了正如火如荼的散文寫作,沉下心去,描繪他的西藏長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