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答題者:趙趙
出題者:徐昕
時間:2016年6月3日,五道營某餐吧
●受訪者簡介
趙趙,女,編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春暖花開》《命犯桃花》《花不棱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隨喜》,以及小說《動什么別動感情》《穿動物園的女編輯》《丫頭》等。
●采訪手記●
趙趙是我多年的偶像。
1998年,我還在讀大學,每個星期四中午,我會跑到街上,買一份最新的《南方周末》,直接翻到專欄版——據說當年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是把這個版當成文學刊物來讀的。在那些作者中,趙趙的文字是那么跳脫,那么飛揚,帶著北京作家特有的俏皮,常常讓人笑得滿地找牙。
2016年初夏的一天,我穿過五道營胡同,去跟我的偶像見面。想起趙趙以前是混三里屯的——從三里屯到五道營,這中間跨越了至少十八年。這期間,趙趙告別了專欄界,轉投到了編劇、小說界。
燥熱的午后,胡同里彌漫著一種慵懶的味道。一路上,看到好幾對年輕情侶在那里街拍。“愿一切安好”,這幾個字就這樣很應景地跳了出來。
1 新書為什么取這樣一個名字,《愿一切安好,往事不回頭》?感覺有點文藝腔,不像是你的風格。
能看出來不是我取的嗎?我基本上沒管。其實我不同意用這個名字。可能編輯覺得現在好多書都這么叫吧。如果我自己來改,把“愿一切安好”去掉可能會好一點,就剩后面半句,《往事不回頭》。經歷過的事情就不要再重復了,人應該體驗不同的東西。
2 這本書原來的名字叫《內衣》,這次做了一些調整重新出版,是因為你特別喜歡這本書嗎?
是因為我比較懶,現在不怎么愛寫了,編輯問我有沒有以前的東西可以拿出來再版,我覺得以前那些隨筆、專欄的時效性太強了,現在再出一遍沒什么意思了,比如大家用的通信工具都不一樣了。這本書里的內容,介于專欄與短篇小說之間,屬于通俗小說,時效性相對不是那么強。
3 有沒有出版社統計過,你的讀者群是什么樣的人,哪些人在讀你的書?
沒什么人在讀了吧?哈哈。可能都是歲數大的人?我覺得怎么也得35歲以上。
4 我記得有一篇文章里,說到小時候你媽讓你練朗誦,以后去當電視播音員,在文章的最后你寫道,可是普通話說得再好有什么用呢,你還是那么不幸福。這是我第一次突然從你的嬉笑中感到一種傷感。你自己能意識到這種笑里藏淚的張力嗎?
我的文章是有點自黑的,因為我也不敢黑別人啊哈哈哈。
(問:可是你也黑過很多人,比如你媽,三樂、馬明星,還有唐大年。)
我黑他們都沒有惡意,我真批評別人的時候,一般不會說名字。這是從小受到的教育,批評別人不說名字。至于傷感,那是談戀愛談得情緒不穩定。小時候說那么多話,是因為在那種戀愛狀態下,你的情緒會很波動。現在的生活,也不一定說有多么穩定,但我已經學會了不說,學會了自己去消化。小時候接觸的每一件事都很新鮮,都是第一次,聞所未聞的,所以會有很多觸動,現在看都不是什么大事。現在讓我看到一件我從來沒看到過的事兒,太難了。看書看多了也會這樣。
5 你曾引用過一句話:“太陽底下就沒有新鮮事。”你在另一本書里寫過:“于自己是波瀾壯闊的幾十年,于歷史長河,不過是一滴水的有無。”為什么會這么絕望?如果是這樣,那寫作的意義是什么?
我一點也不覺得絕望,我覺得特別正常,我沒有投射什么情緒在上面。那不是絕望,是消極,北京作家都這樣,骨子里有點消極。寫作其實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是自己去厘清世界、了解世界、去抒放的一個窗口。很多文章讀者有共鳴,但他們其實并不知道我要說什么,讀者的反饋讓我覺得挺有意思,雖然不是我想表達的,那也挺好,也有意義。現在的我不是那么渴望被理解了。
6 有人說你是“女王朔”,你怎么看待這個評價?
那要么是不了解王朔,要么是不了解我。這樣說是不尊重王老師,等于給一個作家蓋棺論定了。其實王朔寫東西也是在發展的,變化天翻地覆。
(問:你也是在發展的。)
我的發展就是越來越不愛寫。作家都這樣,越來越不愛寫,越來越愛寫的都是網絡作家。年輕時都急于跳出來,急于讓別人看到你,寫東西憑一口氣,當然可能也有一點天賦。后來隨著生活狀態的變化,閱讀量增大以后,看從前真是不堪回首,怎么那么輕浮,怎么那么愛說。小時候真是無懼無畏。
7 很多讀者至今都很懷念你在《南方周末》上的那些專欄,覺得你的文字跳出了那種老式美文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你是怎么看待那個時期的自己的?
我就在想,那個時候四五十歲的作家,看我們那時候的文章,就像現在我們看那些網絡自媒體的東西似的,覺得這都什么啊。其實一代一代都是這樣的,沒有什么區別。
當你到了一定年紀時,看上看下就會有代溝。所以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就是天敵,這是沒辦法的。我唯一的變化就是我挺接受這種代溝的,我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
8《愿一切安好,往事不回頭》里的22個故事,在你身邊都有原型嗎?有沒有朋友會對號入座,他們看到后會有什么反應?
不全有原型,很多都是虛構的。肯定有朋友對號入座。他們都比較文明,見了面都不提。好像只有一個人說,不是這么回事(哈哈哈),有點不打自招的意思。我說這是小說,又不是報告文學,而且我又沒有去抹黑他們。
我后來之所以覺得這本書可以再出一遍,是覺得那一代的愛情,這一代的愛情,不過是換了個包裝盒,內容都是一樣的。能夠觸動你的,讓你情緒特別復雜的,都是一樣的東西。
9 這些故事里面,常常會有一個人看事情看得特別通透,特別聰明,你是一個特別通透的人嗎?
我不是一個特別擅長說話的人,但寫東西會好一點。為什么我以前寫東西比較多,因為寫能寫明白。這世界沒有所謂真相,只有立場。什么叫真相,憑什么你眼睛里看到的就是真相?
10 如果戀愛中兩個人都很聰明,都很會算計的話,會不會很累?
那是自己覺得聰明吧,哪有真聰明的?真正聰明的人就不會算計了。
11 哪些作家對你影響特別大?
非常多。有一些作家在你生命中是階段性的,有一些會延續下來,百看不厭。比如老舍、王朔、孫犁。
(問:孫犁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么?)
是消極,哈哈。孫犁的文字非常美,很靜寂。孫犁我也只是2000年左右才開始大量地看,一下就特別喜歡,他的文字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小時候你不會懂這些,你更多地只會看觀點,但后來你會看他的寫法。好多人都不喜歡王朔后來的文字,但我真覺得到了那個階段他的文字特別美。我對文字的喜愛變化了。影響比較長期的還有汪曾祺。
前段時間唐大年跟我說,看到現在你應該好好看看周作人了,結果我翻了翻,說我再等幾年吧,實在太枯澀了,也許過個五年再看就會適應了吧,你知道它是好的東西,但是可能不適合現在的你。
12 唐大年對你影響大嗎?
挺大的。我這人雖然沒什么文化,但我挺喜歡那種有文化的人的,我指的是那種有古典積淀的人。我喜歡真正的文化人,而不是流行文化。比如我有一個典故不知道,去問他他能夠馬上告訴你,不用我自己去搜,而且他會跟你講很多你搜也搜不到的細節。他們這樣的世家子弟,見的人,知道的事情比較多。他對我這樣沒有受過系統文學訓練的人,是一種補充。(注:唐大年是趙趙的丈夫,作家,導演。)
13 黃愛東西對你的影響好像也很大?
黃愛東西對我的影響類似于三毛。我上小學看到三毛,和我上高中看到黃愛東西,感覺是一樣的。咦,怎么會這樣寫?之前我看的東西都屬于很正統的,看到三毛之后覺得,怎么會有這么活潑、這么飛揚的文字,那個震撼還是挺大的。黃愛東西也是這樣的。
(問:那亦舒呢?)
亦舒沒有給我這樣的感覺,但我這本《往事不回頭》就是很亦舒的感覺,當年出版了《內衣》之后我就想,以后不這么寫了,告一段落的意思,因為這種東西是很快餐的。
14 那你以后還會寫嗎?歌詞、散文、劇本、小說,會往哪方面發展?
我會再寫,但我現在比較懶,沒有那么迫切的傾訴欲。散文是有時效性的。在你還沒有想清楚一件事情之前,你就很倉促地把你的觀點拋出去,如果它有不成熟的地方,如果它是一個謬論,那挺坑人的。寫小說就比較好,你可以通過一整個事件來看我的觀點,你可以知道我這個觀點的來龍去脈,知道我這個觀點是怎樣成熟、修訂的,而不是上來就拋出我的觀點,全是祈使句,討厭。我自己比較愿意寫的還是小說。不過我真正出版的小說只有《丫頭》這一本,其它的比如《動什么別動感情》、《穿動物園的女編輯》,都是劇本改的,那些東西我都不想回頭看了。
劇本只是一個生存渠道,影視會慢慢代替圖書,大家現在都不想看書,希望你直接演給我看,現在已經不是文字的時代,而是影像的時代,所以編劇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職業。而小說是我真的想表達的東西。有些朋友老指責我,說我寫得太少了,我說才華不就是用來浪費的嗎,哈哈!
15 你是不是一個對文字要求很高的人?
看書多了以后,會慢慢地對自己的寫作有要求。不能憑天賦,或者說一股真氣去寫了,對每一個句子,哪怕是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會去想一想。
我以前特別喜歡一個女作家,后來從某一本書開始我就不再看了,因為我發現她有一個我不喜歡的趨勢,就是寫得太圓熟了。一個寫作者是不能夠呈現出我很熟練的狀態的。我喜歡那種青澀的、摸索的、探討的感覺。一個太圓熟、太八面玲瓏的人會讓人不那么想去親近。寫作者是需要有一些青澀的東西在的。史航就說,趙趙寫作有一個特點,老有一種習作感,雖然他是在諷刺我,但我挺喜歡他這個說法的,因為這證明我在學習。我以前寫專欄就是太過熟練了,把它當成了一個工作,而不是真的在抒發,隨便拿起一個東西就能寫一篇,這太可怕了,你已經摸到套路了。我覺得至少得真誠一點吧?不能只有技術,得走點心。
16 你平時喜歡看什么電影?
我喜歡伍迪·艾倫,因為他成天諷刺中產階層,諷刺得特別過癮,雖然他自己就屬于中產階層,但他真的是毫不留情地自嘲和嘲諷。我特別討厭中產階層,我就喜歡身邊那些匆匆而過的接地氣的人。
17 做自由職業,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時間的,你自律嗎?
我不自律,我就喜歡啥都不干。我有點童年陰影,挺怕別人看見我的,我人生所有的陰影都是在中學時代留下的。當時我們班是文藝班,一半人都是特長生,唱歌跳舞吹拉彈唱,我很不幸屬于特長生,是唱歌的。我的童年陰影導致我一上臺就發抖,底下那么多人看著你,你會覺得你在干一件你不愿意干的事情。
(問:所以才會轉到文字上去?)
不是刻意轉的,但可能是在下意識里,摸索到一個讓你自己跟自己相處的方式,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愿意跟別人有那么多接觸。
唐大年有一次說起來,你現在跟人接觸好像比以前自如一點了。以前看我跟生人接觸,他都會覺得特別尷尬,非常生硬、非常吃力,好像有障礙似的,說話經常詞不達意,會突然說一句程度特別嚴重的話,別人也會被我弄得很不舒服。現在歲數大了好很多了。
小時候最讓我觸動的一篇課文是講楊修的,楊修是一個特別自作聰明,并且要把他的聰明展現出來的人。我一看到這篇文章,心里就想,這不就是我嗎?特別想顯得自己聰明,但是很遭大人討厭。后來的我也是,比如有些問題別人看不出來,我就會在旁邊冷嘲熱諷,“咳,這都不知道”,老這樣。我現在覺得這樣不好。我現在在微博上很克制,為什么要顯示自己很聰明呢?年輕的時候這樣,現在覺得沒必要了。這也是一個自我摸索的過程。
18 你怎么看待你微博上好多俞飛鴻的粉絲?
我覺得他們挺不懂事的。這都怪俞老師,她真討厭,自己不開微博,也不跟粉絲溝通,所以她的粉絲都跑我這兒來了。
19 月底就是你的生日了吧?提前祝你生日快樂。
對,我是巨蟹座的,但我的上升星座是雙子,他們都說我比較像雙子,我又是AB血型,雙子+AB血型,身體里藏著四個人,所以比較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