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專訪《人性與靈魂》作者劉欣欣 看他如何認識人性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24日11:51 來源:新華網

     

     

     

     

     

     

     

    劉欣欣在現場分享關于“人性與靈魂”的感悟劉欣欣在現場分享關于“人性與靈魂”的感悟

      新華網成都5月17日電(實習生唐羽)日前,一場關于“人性與靈魂”的演講在四川省圖書館舉行,劉欣欣帶著他的新書《人性與靈魂》與現場350多名聽眾一起分享人生感悟。關于“人性與靈魂”這個話題,很多人都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近日,劉欣欣接受新華網四川頻道采訪,更加深入地探討了他如何認識人性與靈魂。

      新華網:您為什么認為人性是生命的軟件?能不能用通俗的語言,簡要地概述一下什么是人性軟件?人性與靈魂二者是什么關系?

      劉欣欣: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我們認識自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計算機有硬件和軟件。人其實也有硬件和軟件。人的硬件,就是肉體。人的一切行為,都由軟件操控。那么,人的軟件是什么呢?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人研究,應該說,我是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人的軟件,其實就是人性,就是靈魂。

      那么,人性與靈魂是什么關系?形象地說,人性是種子。靈魂是大樹。人性是嬰兒的你。靈魂是成年的你。嬰兒在出生時。就有好奇心,恐懼感,喜怒哀樂等諸多天性都具備了。

      同樣是一粒蘋果樹的種子,長在肥沃的土壤里和長在貧瘠的土壤里,結果會大不一樣。人也是如此。你長在窮人家還是富人家,長在文盲家庭或是教授家庭,對人的成長會有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后天的環境和個人的努力。對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

      人與計算機不同的是,人是活的、有生命的。計算機軟件裝載一次就完成了,而人的軟件則是要天天往里裝載和卸載的。也就是說人的靈魂是可以改變的。人可以因此變得更美好。也可以因此變得更丑陋。

      新華網:您為什么把靈魂分為三個部分?有何依據和標準呢?

      劉欣欣:我們要認識人的肉體,就要進行分析解剖,那么認識人性也要進行分析、解剖。人的靈魂應該也是有形狀的,好像是一團云。像物體有長寬高一樣,靈魂也有三維,我把它分為智慧、情感、道德。為便于記憶,我把他稱做人性三劍客。這三個方面,各自獨立特征鮮明,是不能混淆的。同時三劍客又包括了人行為所有的方面。智劍客,主要管要管人的學習和工作。情劍客,主管人的感情和情緒。道劍客,主管人的精氣神,真善美等。中國古人就講,人有三魂七魄,外國也有人把靈魂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在比較了之后我認為這樣劃分是目前最合理的。

      像人的肉體會有病一樣,人靈魂也會有病的。靈魂有病主要診斷,是病在智劍客還是情劍客,診斷清楚,才能對癥下藥。

      然后我又把人性分成了十大系統。這樣,本書就不是碎片式的而是整體論述人性,第一次全景式地描述了人性的整體結構,揭示了人性的三維和十大系統。可以說,這是人性研究上的一次創新和突破。

      人性的十大系統:

      坐標系統——為己:人性的球心

      動機系統——欲望:人行為的起因

      是非系統——善惡:兩個敵對的自我

      主動力系統——富與貴:兩大原動力

      方向系統——向上:人行為的方向

      調控系統——理性:人性的調控閥

      預警系統——恐懼:生命的預警器

      裁判系統——良心:駐在心中的法官

      篩選系統——競爭:優勝劣汰的機制

      指揮系統——心:人性的統帥部

      以上列舉人性十大系統。只是按照重要性排在前面的。其實人性還有上百種,甚至幾百種。

    演講廳中座無虛席演講廳中座無虛席

      新華網:了解人性和靈魂,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

      劉欣欣:有個朋友對我說,這輩子沒有活明白。為什么沒活明白?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所以我在演講時說,讀懂了人性,你就讀懂了自己,讀懂了世界。

      人性與靈魂問題好像很玄妙,其實科學地認識它也并不難。人性和靈魂,不過就是人的軟件。這樣一想,就容易弄明白了。醫學使我們認識肉體,人性學讓我們認識靈魂。

      人生是靈魂之舞。現在人們生活比過去富裕多了,可是很多人并沒有感到快樂,得抑郁癥的人反而增多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現在人們的痛苦,大部分不是肉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人生總要面對很多迷茫與困惑。比如,人追求富貴對不對?人到底是追求平等還是追求做人上人?人是不是永遠要分成三六九等,人類能取消等級制度嗎?為什么好人未必有好報?為什么人無法消滅心中的魔鬼?還有如,命運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許多人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還是沒有成功?人為什么活著?人的信仰是必須的嗎?怎樣才能活得更快樂?

      這些都是應該解答卻沒有解答的問題,想不明白人就會苦悶。我書中每篇文章的選題針對性都是很強的,并力爭給讀者一個令人信服的解答。如果你了解人性,從人性的視角看這些問題,就容易想明白了。

      新華網:人性學與心理學有什么區別?二者是什么關系?

      劉欣欣:人性學是比心理學更大的一門學科。人性學研究的是生命軟件的整體結構,而心理學只是人性軟件的一部分。有句名言,人是一切的尺度。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圍繞人來運轉的,所以,人性學是一門大學科,應該成為社會科學的基礎科學。可以說,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外交、管理等等一切社會科學,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石上。弄明白人性規律,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預見和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美好社會,而且有助于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機構能關注并重視人性學的研究。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說:“20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21世紀是人性學的世紀。”我這本書只是為人性學研究搭建了一個大框架。心理學有四五百種,人性學的研究應該有更大的空間。

      新華網:您研究人性的目的是什么?是經歷過什么令自己頗為感觸的事嗎?

      劉欣欣:人常常為不了解自己而痛苦。我在青年時對人生有很多迷茫,迷茫就會陷入痛苦,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是我人生的經歷和感悟。比如,書中有一篇的題目是:“誰不是阿Q?”其實我也是阿Q。當記者時,看到考核排名榜,很多人排名在我前頭,心里也是很難受。可我已經盡力了,痛苦又能怎么樣呢!很多時候,我都是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還好點吧!直到現在,我依然離不開阿Q精神。

      我發現,人就是一團矛盾,眾多勢不兩立的冤家共處一個靈魂中。其實我感覺自己也是一團矛盾,內心是一個角斗場,各種人性力量都在這里決說斗較量。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社會認同。可是你自己以為對的觀點、意見,得不到大家認同怎么辦呢?這個時候自我認同就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你堅持下來。人既需要社會認同,同時也需要自我認同,二者又矛盾又統一。我這個人很愛玩兒,事業心與愛玩心,常發生沖突和矛盾,玩多了就會很自責。所以我說,人性中的每一種力量都有與之對立抗衡的另一種力量,恰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好地平衡內心的矛盾,減少痛苦,獲得更多的快樂。

    《人性與靈魂》作者劉欣欣《人性與靈魂》作者劉欣欣

      劉欣欣,畢業于遼寧大學中文系。從事新華社記者37年,1993年被新華社破格晉升為高級記者。曾先后任新華社遼寧分社社長、四川分社社長。2009年被四川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人性與靈魂》是國內現有的較少全面論述人性話題的著作,首次提出了人的生命的“軟件”是人性,并對人性進行了全面而不是碎片式的講解。在書中,劉欣欣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和現象,深入淺出地剖析了50多種人性,用最本真的故事穿透世道和人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