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人物簡介:王躍文,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國畫》《梅次故事》《蒼黃》《大清相國》等。先后獲《小說月報》《中國作家》《當代》等刊物文學獎,2014年其中篇小說《漫水》獲魯迅文學獎。其作品既有對現實矛盾的銳利揭示,又有對歷史長河的人文發現。
王躍文的作品因對權力與腐敗的精辟剖析,對腐敗現象的深刻揭露,對正面官員形象的積極肯定,對政治文明建設的執著期盼,而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圍繞其長篇小說《大清相國》對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塑造,以及如何看待“清官”、“貪官”,如何認識道德自律與明紀嚴法的重要性,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1 道德自律,與制度建設同等重要
記者:您的長篇小說《大清相國》再現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云,尤其是塑造了陳廷敬這個馳騁官場五十多年的一代名相的形象。像您所說:“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是真實史料中的陳廷敬,還是您理想中的陳廷敬?
王躍文:陳廷敬所處的官場環境非常復雜,特別是康熙朝中后期官場腐敗非常嚴重,做個清官是非常艱難的。康熙王朝在史乘中多有盛世之譽,但其吏治腐敗的真相是正史掩蓋不了的。康熙皇帝講究所謂以寬治天下,難免放縱了貪腐不法之行。
但是,陳廷敬正如康熙皇帝所稱贊的,“恪慎清勤,始終一節”,“卿為耆舊,可稱全人”。歷史上真實的陳廷敬就是如此。當然,小說不是傳記,根據人物性格發展邏輯適當的虛構是容許的,但基本的事實是真實的。這位古人當時能做到清廉自守,又有所作為,非常不易。我在小說中固然寫到了陳廷敬很多不得已而迂回、隱忍的為官之道,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道德修為。一個談不上法制的皇權時代,官員的道德自律比什么都重要。現代社會的官員同樣需要道德自律,如果片面強調制度和法制建設而放任人的自我修養,則官員會把同制度和法律周旋看成天經地義的事。現實生活中流行一句話:原則性同靈活性相結合。但認真追究起來,原則性面前是沒有靈活性的。
記者:讀《大清相國》,許多人感興趣的是,陳廷敬在錯綜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卻能夠做到清廉自守而又有所作為。您認為陳廷敬是如何做到的?關鍵原因在哪里?
王躍文:他之所以能做到“全人”,首先同家風有關。康熙四年,陳廷敬回籍省親完畢,返京之日母親耳提面命,諄諄告誡他:“汝往哉!吾為汝娶婦嫁女,治裝具給資斧焉,慎毋愛官家一錢。”老母說替他娶兒媳嫁女兒,他的一應盤纏及置辦官服的錢都從家里拿,不許貪官家一分錢。
其次,陳廷敬時刻不忘讀書人的本分。他是真正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情懷的讀書人,堪稱儒家知識分子的典范。自古為學,讀書即是修身。古人讀的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治之書,陳廷敬堅持為學必致于用,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心口相悖。陳廷敬家道殷實,但他始終保持著書生本色,他在京做官一直過清貧日子,菜根度日多為常事。他曾在詩中描寫了自家吃菜根的生活:“殘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華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
記者:陳廷敬身上有哪些好的品格值得當代領導干部學習和借鑒?
王躍文:我覺得,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前人的很多思想、修為、功業都是我們應該汲取的文化營養。陳廷敬身上那種忠誠、清廉、正直、實干的品質,是傳統文化對知識分子的內在要求,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不論哪個民族,它在往前走的時候,腳下必然都會響起歷史的回音。歷史是不可以割裂的,鑒古方可知今,繼往才能開來。當然,歷史在演進,社會在發展,后人有理由比前人做得更好。
2 明紀嚴法,破除舊官場的潛規則
記者:您在《大清相國》開頭提出了“知進退、辨強弱、明利害”是官場生存信條,而在小說的最后,借陳廷敬之口總結為官之道是“等忍穩狠隱”五字,您認為這些是為官策略還是官場伎倆?是否帶有普遍性?
王躍文:為官策略,或為官之道,底色是做好官,建功立業;而伎倆、權術之類,只為自私的目的,與功業無關。正如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同政客的官場權術,本質上是有區別的。而陳廷敬的“等忍穩狠隱”為官五字訣,只是我從這個人物刻畫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放在作為文學形象的陳廷敬身上是貼切的。但是,它肯定不是任何人都必須遵循的為政真理。
記者:您的《大清相國》《國畫》《梅次故事》《蒼黃》等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官場的政治生態。您認為腐敗問題在中國官場文化中處于怎樣的地位?消除官場腐敗您認為關鍵在什么地方?
王躍文:什么是官場?《現代漢語詞典》權威解釋是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范圍,常用于貶義,強調其虛偽、奉迎、欺詐、傾軋等特點。這是該詞典修訂后的表述,原先的表述直接說這是個貶義詞。腐敗是官場毒瘤。只要官場存在,腐敗就會存在。腐敗與官場,如影隨形,不可終止。如果要消除腐敗,就必須借以完善的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公權機關不再被稱作官場,亦即不再具有官場的種種天然弊病。
記者:您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些官場潛規則,但對待“潛規則”的態度卻有不同。如《國畫》中的朱懷鏡在潛規則面前是消極的,似乎逆之則衰,順之則榮;而《大清相國》中的陳廷敬則敢于打破潛規則,卻也獲得了成功,成為一代名臣。請問您如何看待官場潛規則?
王躍文:官場潛規則,亦即古時候所謂陋規,這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或者就是腐敗的具體途徑。時代當然有了大進步,但很多官場陋習并未完全消除。比如,盤根錯節的人際關系,迎來送往的繁文縟節,明里暗里的貪污腐敗,俯仰不定的人身依附,等等。我贊成人們像《大清相國》中的陳廷敬那樣敢于打破潛規則,而不是像《國畫》中的朱懷鏡那樣去順應與適應。朱懷鏡的作為,并不代表作者本人的態度。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腐敗都始于潛規則,或借以風俗,或借以人情,或借以風氣,這些都需要通過明確紀律、嚴肅法律予以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