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郝志勇:藝術作品“熱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24日10:38 來源: 中電新聞網文化頻道

      藝術作品的“熱度”

      采訪人:中電新聞網 孫桂芳

      被采訪人:吉林松原供電 郝志勇

      記者:翻閱您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每一篇都讓讀者頗為動容。例如:您的原創歌曲《在路上》,微電影《愛在哪兒》,還有部分詩歌作品,主題無一例外的是在向讀者傳遞著一種“大愛”。說到“大愛”,我們總是習慣地把目光放在轟轟烈烈的事物上,而您卻選取了以平凡崗位、平凡人為主體,把這微小的主體放在“國網精神”的大背景上,通過微小的個體來放大一種博愛的精神,放大電力人的社會責任。如此選材因為貼近生活,也更能為讀者所接受。請您就此選材來談談您創作的體會吧!

      郝志勇:非常感謝您閱讀我的作品。誠如您所言,我的作品不多,也不是專業寫手,是和大多數上班族一樣,喜歡用文字來表達心緒和情感的文學愛好者。您說我的作品取材貼近生活,總是以小見大,呵呵,這是對我的最大褒獎。我是一個性情中人,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瞬間,或工作調研,或職位變動,或節日慶典,或旅游暢飲,都可能激發創作靈感。有人說這是應景兒,但每一篇,都是心的流露,愛的傳遞。

      身邊的才是感動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但講什么故事?傳什么聲音?講別人的故事難以令人信服,傳他人的聲音難逃造謠之嫌。講身邊人、說身邊事才會感動身邊人、影響身邊人。國網吉林松原供電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是成立較晚的一個地市級供電公司。從最初的“三少一高”(管理層級少、機構設置少、人員配置少、工作效率高)到“三集五大”(人力資源、財務、物資集約化管理;大規劃、大建設、大運行、大檢修、大營銷體系),松原供電公司的發展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公司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縮影。如何來呈現、表達國網松原人的創業心路歷程?三個字——在路上。于是,我策劃創作了《在路上》系列作品——專稿、專題片、微電影、歌曲。特別是微電影和原創歌曲,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一個談資,每每打電話時都這樣問候:在哪兒呢?答:“在路上”。

      平凡的才是永恒的。微電影《在路上》取材于我們單位的一個基層供電所——查干湖供電所發生的故事。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被分配到供電所,每天面對平淡、重復的工作,從最初的迷茫到最后的頓悟轉變,體現了一個國家電網人應有的堅持、堅韌、堅守的優秀品格。在外界看來,作為世界500強、自然壟斷、中央企業,在國家電網公司工作的每個人都端著鐵飯碗、穿著標致服、享受高福利,可通過這個影片和歌曲,我們看到了電網人真實的一面:春夏秋冬守護光明,再大的風雨也無法阻擋;微笑凝凍服務榮光,再大的委屈也要心底藏!

      青年的才是時代的。現在新媒體發展迅猛,而他最大的受眾就是青年人。青年人關注新媒體,他們本身也是媒體人。引領青年人的思想,引起青年的人共鳴,也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擔當和責任。在一次執行重大任務時,一個年輕的大學生想請假,理由是自己的愛人不敢一個人在家!而他的父親給他的愛,是“我家的錢夠他花兩輩子的了,差不多就行”!這就是當今有的年青人的生活和思想現狀!為此,我在《愛在哪兒》的微電影中也注入了這樣的情懷:愛在哪兒,隨處可覓;不要以為世界只有你自己,不要什么都隨心所欲;小愛融入大愛中,才是愛的真諦!

      記者:綜觀您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每一篇都聚足了陽光及向上的力量。誠如您在作品中表達的那樣,這是“國網精神”。一度,我們的文藝市場被各種流派充斥,尤其體現出一種陰謀論,卻獨獨缺少一種“精神”,缺少一種民族觀、歷史觀的精神。今天,以“國網精神”為主旨,來談談什么是“精神”。

      郝志勇:非常感謝您的肯定。我們知道,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地球、太陽同時也在自轉,宇宙就在這自轉與公轉中運動發展。如果它們只顧自轉,必將粉身碎骨、被宇宙所拋棄!同理,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既要為自己轉,也要圍著家庭轉、企業轉,更要圍著國家轉!飽含家國情懷的作品,才具有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這就是精神!精神就是作品的靈魂。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的一名員工,自覺踐行企業精神是義務也是責任。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不要僅僅體現在口頭上,更要體現在一言一行,體現在每一篇作品中。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我們不是職業作家,作品的影響力也很小,但再小的作品也要體現一種精神,時代的精神、中國的精神。如何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三個字上來把握。第一個字:上。作品要上進、上善,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和影響大家樹立陽光心態,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第二個字:止。作品要止俗、止浮。通俗不等于庸俗,要沉下心來和群眾打成一片,少一些低迷哀怨的段子,多一點喜聞樂見的作品。第三個字:正。作品要正道、正氣。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正氣,突出主旋律。

      記者: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是思想、藝術、市場三者兼容,而不是無病呻吟、無魂的軀殼。那么在您的創作中,您覺得您的作品還缺少什么?

      郝志勇:坦誠地講,在文藝的道路上,我還是個小學生,如前所述,充其量算是個文學愛好者吧!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藝術精湛的詩詞歌賦,還有思想深邃的儒道法墨,我自知才疏學淺,思悟不深,作品的底蘊仍顯不足。況且如今多媒體、自媒體發展比較迅猛,藝術形式的創新跟不上,就會失去讀者,市場也就無從談起,影響力就會減弱,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更何況文藝作品關注的是人的心靈、關注人性,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個崗位或者某個行業。

      記者:文藝創作者應該對所創作的作品保持著一種“熱度”。這種“熱度”是創作者在創作時的主導方向,也就是剛剛談到的“精神”。當您的作品日趨被市場所接受時,您還能保持著這種“熱度”嗎?能否談談您以后的創作主攻方向在哪里?

      郝志勇:您說的熱度,我的理解,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熱愛。不是有這樣一個笑話,專家搞調研,問一老者,什么是愛情?答:“睡了還想睡,就是愛情”;什么是婚姻?答“睡了還得睡,就是婚姻”。寫完一篇作品還想繼續寫,這就是熱愛;不僅要寫,還要寫得好,寫出一種精神,這應該就是“熱度”。我不是一個高產的作者,但每一次心靈的觸動都會激發創作的沖動并變成文字,這也許是“熱度”吧?!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就要為這個時代留下點什么,文藝作品是最好的東西。我想從三個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一是地域特色與時代特點融合得再緊一些。我生活的表現方式。我工作的環境,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我們不來寫誰來寫?我們不來傳播誰傳播?實現中國夢,關鍵在人。世上最難的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里,我想通過正能量的作品,讓身邊的人能夠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感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