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訪《光戰爭—— 世界軍事革命新趨勢》作者之一胡延寧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23日09:00 來源:解放軍報 張書恒

      揭開軍事變革的‘另一張底牌’

      ——訪《光戰爭—— 世界軍事革命新趨勢》作者之一胡延寧

      理論貴在創新。沒有創新的理論,便沒有創新的實踐。可以說,提不出新概念,就不會創造出新理論;創造不出新理論,軍事變革就不會走在前列;不能走在變革前列的軍隊,就不會成為新的戰爭規則的制定者,難以贏得未來戰場的主動權。

      胡延寧、李炳彥、王圣良合作撰寫的《光戰爭——世界軍事革命新趨勢》(解放軍出版社)問世以來,受到廣泛關注。本報記者采訪了作者之一胡延寧,作者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回答了提問。

      記者:讀者對“光戰爭”這一名詞感到很新鮮。請問,為什么會想到提出“光戰爭”這個概念,其依據是什么?

      胡延寧:下一場戰爭會是什么形態的戰爭,一直是軍事家特別是軍事理論專家們關注的重點問題。

      打仗要求分秒必爭,但現在速度最快的導彈也只有20-30倍音速,而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光武器的出現使戰爭真正出現了“秒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發現即摧毀。還有就是成本,一艘航母的成本高達十幾億美元以上,打擊航母的導彈、攔截反艦導彈花費的成本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但未來摧毀航母、攔截導彈的光武器成本也許只有幾美元。

      目前,激光武器正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發展,制造激光武器所需的各項技術經過50多年長期醞釀后,正處于井噴式突破發展階段。從當前來看,不論是天基、地基、機載、艦載還是車載激光武器,要真正成為戰略武器系統可能還面臨諸多問題,但它們畢竟代表著未來武器的發展方向。一旦完成實戰部署與應用,很可能會徹底改變戰場環境和作戰方式,使未來戰爭形態發生革命性變革。

      記者:《光戰爭》書中反復提出的一個觀點是“光武器可以改變戰局”。所謂的“改變戰局”,是一種什么含義?

      胡延寧:我們認為,光武器改變戰局包含它的技術特征和作戰特征。有一天,飛機和無人機上裝有的小型激光器可以摧毀來襲之敵,飛機可以利用高功率微波等其他激光器打擊地面目標。同時,激光武器可以持久作戰,從來不會出現彈藥用盡的情況。還有,部署在太空的光武器幾乎能使所有的地面、海上和空中目標無處可逃,很短的時間改變或結束戰局是完全可能的。再有就是前面提到的成本,這樣的不對稱作戰,也就會使戰局因一方“打不起”而出現改變。

      在戰爭史上,弓弩、槍支、火炮、坦克、飛機、航母都曾在某一段時間獨領風騷,成為改變戰局的顛覆性武器。未來,也許就在這一束光之間,戰場態勢立變,戰局也就隨之改變。

      我們反復提到光武器可能會改變戰局,是想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因為,我們也可以因為擁有先進的光武器而使戰局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甚至控制整個戰局。

      記者:《光戰爭》書中寫道,“光戰爭是信息化戰爭的一種形式”。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我軍在2020年要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請你解釋一下,光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關系。

      胡延寧:“光戰爭”概念的全稱應該是“基于信息系統的光戰爭”。這就是說,光戰爭是信息化戰爭的繼續或者是更高階段。

      以信息化為代表的軍事變革,主旨是向著作戰效能更高、作戰成本更低、作戰風險更小、戰爭更加可控的方向發展。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成長的煩惱,在信息化戰爭迅猛發展時,一系列的“成長之困”正逐漸顯現出來:成本不斷加大、傳統火力打擊速度與指揮指令傳輸速度不匹配、進攻性武器與防御性武器費效比失衡、戰爭毀滅程度的不可控等,這些問題一方面呈現了信息化初級階段的發展困境,同時在解決這些矛盾中也使其成為信息化戰爭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彈跳板,信息化戰爭必將產生對新殺傷機理武器的客觀需求,走向“基于信息系統的‘光戰爭’”。

      記者:《光戰爭》不僅構想了未來30年內可能出現的新戰爭形態,而且設想人類將“沿著時光隧道進入光電社會”。請問,這兩個設想有什么依據,“光戰爭”和光電社會之間有什么必然聯系嗎?

      胡延寧:在書中,我們提出了兩個設想:一是今后10到20年間,光武器將會大量出現。最遲30年之內,光武器將成為主戰武器,光戰爭成為新的戰爭形態;二是隨著光戰爭形態的出現,人類將進入光電社會。

      第一個設想,我們提出了八個方面的佐證:光武器正在由概念武器變為裝備武器、正在由配屬武器變為主戰武器、正在由單一武器變為集成武器、正在由輔助武器變為主導武器、正在由影響戰局的武器變為改變戰局的武器、正在由單一性武器變為多樣性武器、光武器的社會研究基礎正在由稀缺資源變為普遍資源、光武器正在由光時代的端倪變為光時代的標志。

      第二個設想,也是我們從大量現象中分析得出的。一種新武器演進形成戰爭形態,首先是這種武器要在戰場上發揮核心作用,所有武器和戰術都要圍繞這種武器和技術展開。要實現這一點,這種武器就應該是劃時代的代表性產物,就要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就像青銅器、火藥那樣會給人類帶來發展和進步。

      諸多信息表明,不僅在軍事領域,就是在廣闊的民用市場,光技術、光產業已從40年前的初露端倪變成現在集各種技術之大成的尖端產品。就是在我們國家北京、武漢、廣州、長春,以光為基礎的大型產業集群“光谷”正在形成,將代替硅谷成為時代先進技術的標志。光計算機、光通訊、光傳輸、光制造……無所不在、不可替代的光產品將引領我們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記者:有人說,“光戰爭形態”的提出豐富了世界軍事理論研究成果。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胡延寧:我們在持續不斷的軍事革命中,不能只是被動地跟著別人的思想走。跟著走的結果只能是一直處于弱勢,而且是按照對手設計的游戲規則作戰,勝算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現在,不少軍事理論多是對別人提出的軍事理論的解釋。如,網絡中心戰、空海一體戰、非對稱作戰、非接觸作戰等等,都不是我們提出來的,我們只是在研究這些理論,應對這些軍事變革。而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雖然武器落后,但我們卻創造了很多著名的軍事理論,如人民戰爭和持久戰、游擊戰等,這些創新帶有明顯的東方特色、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特色,極大豐富了世界軍事理論寶庫。

      《光戰爭》一書對光戰爭形態的求證、表述并形成理論還相差很遠。我們會繼續沿著這個方向深入探討,也希望更多朋友和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重大課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