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他,揭開了“神秘湘西”的面紗——訪《湘西秘史》作者李懷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13日10:25 來源:邊城晚報 張志鑫

      認識李懷蓀老師,是在2011 年本報組織的“沅水溯源”大型采訪活動中。當時,作為總編室主任的我負責接送李懷蓀老師給參加采訪團的記者們上課。在沅陵賓館的小會議室內,來自貴州和我省周邊市、州的三十余名記者和媒體負責人濟濟一堂,都在聽李老師講授的“沅水流域的風俗與文化”一課。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課時,卻因聽講者的癡迷和不斷提問,被拖延至三個半小時還意猶未盡。考慮到李老師的身體健康和其他活動的安排,領導暗示我強行從會議室將李懷蓀老師“接”了出來。

      從那一天起,我完全被這位古稀長者所講的湘西民俗所吸引;也是從那一天起,我才知道了一部叫《湘西秘史》的長篇小說;更是從那一天起,我的內心就萌生了專訪李懷蓀老師文心歷程的沖動。

      2015年深秋,如愿以償。在市藝術館的家屬區,我走進了李懷蓀老師書籍堆積如山的小書房,同時也走進了他個人的學問人生……

      李懷蓀出生在會同縣的一個小山村里。早在三歲時,他就因患小兒麻痹癥,落得雙下肢殘疾。1955 年,初中畢業的他當了一名“回鄉知青”。白天,他上山放牛;晚上,他義務教農民夜校。當時帶著他放牛的幾位老者,個個都是“喜樂神”,整天山歌不離口。生動無比的山歌,深深吸引了李懷蓀。于是,他便開始用“豆腐本子”(一種豆腐塊大小的本子)抄錄山歌。不到兩年,竟然抄錄了二十多本。這時,年青的李懷蓀才猛然發現,在這方貧窮落后的土地上竟有著無比富裕的文化寶藏。1960 年底,在縣歌舞劇團做專職編劇的李懷蓀試著寫了一篇9000 字的短篇小說《韓大爺》,寄給了當時的《湖南文學》,沒想到竟然在1961 年3 月以頭條發出,那年他21 歲。后來,從北京調回湖南任文聯主席的周立波同志看了他寫的小說后頗感興趣,曾特意找他促膝長談。一代名家的鼓勵,堅定了李懷蓀推開奇幻文學世界大門的信心。

      一個難得的機遇從天而降,落到了李懷蓀的頭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文化部啟動了“十大文藝集成”的編纂工程,其中便包括了《中國戲曲志》。戲曲志的編纂,要從全國各地的地方戲劇種開始。由于他早年曾在辰河戲劇團工作過,后來又參加過辰河戲藝術遺產的發掘,《辰河戲志》的編纂任務就這樣落到李懷蓀的肩上。有人說,要了解湘西,必須要先懂得辰河戲。這時,李懷蓀意識到從研究辰河戲入手,拓展到對湘西歷史文化的研究,是一個絕佳的途徑。1982 年春天,他用了半年多時間,對懷化周邊地域的六十多個縣逐一進行了考察。每到一地,少則停留一、兩天,多則要住上三、五天。他查閱地方檔案文獻;拜訪民間辰河戲藝人;請教當地宿耆名流;實地勘察建有戲臺的廟宇、會館、祠堂……這些地方的歷史變遷、社會結構、民族關系、水陸交通、宗教信仰,經貿往來,風俗民情等等。一路走下來,他搜集到了編寫《辰河戲志》的第一手材料,同時也對這一廣大地域的歷史文化、地理民情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其中,他走得最多的地方是瀘溪縣的浦市鎮,前后有十多次。這里是湘西最早的商埠,同時也是辰河戲的發祥地。在上游的洪江興起后,它便逐漸衰落了,而這里的文化脈絡,卻一直保留了下來。1984 年,《辰河戲志》編纂完成,李懷蓀被借調到省里的《中國戲曲志· 湖南卷》編輯部協助工作,前后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其間,李懷蓀工作任務的一項,是負責核對志書中引用的所有古籍文獻。他借著這個由頭,一頭扎進湖南圖書館,干起了“私活”,泡在那里的古籍部,如饑似渴地閱讀有關湘西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瀏覽歷代文人墨客有關湘西的詩文、筆記、日記和相關著述;民國時期的著述、期刊、報紙,也都成了他涉獵的范圍……前后一年多時間,李懷蓀通過湘西歷史文獻的研讀,湘西厚重的歷史文化的脈絡,在他的腦海中變得更加清晰。

      1986年初,李懷蓀與《湖南日報》的一位編輯朋友閑談。在得知李懷蓀這些年走了湘西的許多地方,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又坐了那么長時間的圖書館,接觸到湘西的相關文獻資料,便約李懷蓀寫點兒有關湘西歷史文化的隨筆短文,在“湘江”副刊上刊發。李懷蓀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選題,便一口氣寫出了好幾篇。為此,“湘江”副刊還專門為他個人開辟了名為“五溪漫話”的專欄。專欄的文章每篇千字左右,內容包括湘西的地理民情,歷史事件,民族遷徙,地方特產,民間百藝,奇風異俗等等,既具知識性,又有可讀性。李懷蓀在《湖南日報》上的個人專欄一直持續了三年,發表的短文有四十多篇。之后,這個專欄的文章又在《人民日報· 海外版》等報刊上陸續發表。

      多年來,李懷蓀不但將辰河戲放在湘西歷史文化的大格局中去研究,同時也將辰河戲擺在中國戲曲文化的大格局中去研究。他認為中國戲曲可以分為文人戲曲和藝人戲曲兩種。藝人戲曲的代表劇目,是各個地方戲劇種中以佛經目連救母故事為題材的“目連戲”。地處偏僻一隅的辰河戲,便是一個擅演目連戲的劇種。由于“目連戲”涉及到宗教內容,新中國成立后便從湘西舞臺上絕跡。幾經打聽,得知懂辰河目連戲全堂劇本和排場的,就只剩下一位年過八十的老藝人石玉松。李懷蓀深感搶救此民間文化的緊迫性,盡管自己行走多有不便,但他硬是強忍著傷痛,多次走夜路翻山越嶺去石老先生鄉下的家中造訪。最后,經石老先生口述,李懷蓀一字不差地筆錄了全部辰河“目連戲”的劇本。就在李懷蓀離開石老先生家的二十天后,石老先生溘然長逝。1989年初,辰河“目連戲”被確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搶救傳統文化遺產援助項目。

      說起湘西,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里的巫儺。湘西的巫儺文化,滋潤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不懂得巫儺,就無法面對湘西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百態。1992 年,中國戲劇家協會和臺灣清華大學合作的科研課題——“中國儺戲研究計劃”啟動,李懷蓀有幸被邀作為湖南省的學者參與了這項課題。在此后長達八年的時間里,李懷蓀以家鄉會同縣為基點,進而輻射到洪江、黔陽、溆浦、辰溪、新晃、芷江、麻陽、沅陵、瀘溪等地,對湘西巫儺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田野考察,采訪了一百多位巫師,掌握了湘西巫儺包括儺儀、儺技、儺歌、儺舞、儺戲等項目內容的全部資料。在湘西,還有一種獵人信奉的“梅山教”。梅山巫師用法術加技術,進行狩獵活動。其中道藝最為高超的,當屬以弓弩毒箭射殺虎豹的梅山虎匠。由于虎、豹絕跡,國家實施動物保護,梅山虎匠這一古老職業幾乎已瀕臨消亡。但李懷蓀并沒有而懈怠停滯,相反他更加執著的四處尋訪。渴了,掬一口山泉;累了,倒在田野中小憩。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懷蓀有幸尋訪到了湘西最后的幾位梅山虎匠,對這一古老的狩獵方式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撰寫出了一部專著在臺灣出版。

      在從事文字生涯的40 多年里,李懷蓀一直在圍繞著湘西這塊土地打轉。他以地方戲辰河高腔為突破口研究湘西歷史文化,并經過長達十四年的創作,“一部大湘西百科全書式的小說,一把開啟湘西神秘之門的鑰匙,一幅描繪湘西世事百態的畫卷,一曲吟唱湘西不了鄉愁的哀歌”——《湘西秘史》成為作家出版社的重點書目出版。在這部作品中,李懷蓀匠心獨運,將湘西的民俗史、經濟史、民族關系史等宏闊的歷史文化內容,借助于一個個精心編織的故事演繹,并加以靈動舒展且帶有地方風味的語言傳達,真正達到了融文化于大美的境地。很多看過《湘西秘史》的學者曾有這樣的評價,這是在繼沈從文之后,又一次讓世人在歷史時空里觸摸到了湘西民族文化變遷的歷史和文化記憶。《人民日報》副刊發表了評論文章《古老文明的湘西絕響》,《北京晚報》和《長沙晚報》先后連載了此書的部分章節,而在網絡上該書的點擊瀏覽量也近達五十余萬人次。

      采訪最后,李懷蓀老師告訴記者,雖然他已是75歲的老人,但“認知湘西,表達湘西”的初心從未更改,仍在為寫一部湘西文化史而筆耕不輟。談到他個人的夢想和希望時,他希望有更多年青的后生能腳踏著這片土地,好好地愛著這片土地,從而不斷地去了解和探秘這片湘西的厚土云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