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海南文藝給我留下深深印記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11日10:26 來源:海南日報 陳蔚林 徐晗溪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接受采訪。 本報記者 張茂 攝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接受采訪。 本報記者 張茂 攝

      “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這份來自海南的情誼,我一直珍藏在心。”今天上午,前來參加首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的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深情回憶了她與兩年前逝世的紅色娘子軍——王運梅老戰士的一段緣分,令人唏噓。

      滄海何曾斷地脈,海南島雖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但炎黃子孫的骨肉情誼和精神追求始終延續貫通。是什么力量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把滿天星辰凝聚成一束熊熊火炬?鐵凝給出了她的答案——是文學讓人們心靈相通。

      文學讓海南不再遙遠

      自2008年起,每年的年底,王運梅都會給鐵凝寄去一封信,聊聊近況并送上新春祝福。而鐵凝每次收到信件都會及時回復,有時還隨信送上自己的新書。幾年間,她們互致問候和祝福,成為了一對忘年之交。

      2013年,王運梅離世,她的親人還不忘代她給鐵凝寫去最后一封信,表達了對鐵凝多年關心的感謝,亦轉達了對她的祝福。鐵凝見信頗為感慨,那座遠隔千山萬水的海南島又一次浮現眼前。

      “我的少年時代對海南的最初印象,大多來源于文藝作品,而這些認知會給人們的一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當年吸引鐵凝目光的,就是反映王運梅等海南婦女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艱苦奮斗、謀求解放的電影《紅色娘子軍》及同名芭蕾舞劇等文藝作品。

      海南絕非所謂的“文化沙漠”,她坦言,就是孕育于這片熱土的優秀文藝作品讓她在年少時便對遙遠的天涯海角產生了無盡的向往,也讓她在上個世紀90年代第一次踏足海南時,就能與在這里生活的人們自然而然地親近、熟絡起來。

      說到這里,鐵凝稱,“我對當時的海南印象深刻,因為海南的文藝作品早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上世紀90年代初,即使從海口到三亞就得顛簸六七個小時,我們還是興致很高。就連看到路邊一棵普通的大榕樹都會幻想,這會不會是《紅色娘子軍》里,洪常青遭遇火焚時,捆綁他的那棵大榕樹呢?”

      當然不是,可鐵凝說,文藝作品的力量就在于此,它們把原本遙不可及的海南乃至更遠的地方,清晰具體地展示在人們面前,潛移默化地扎進了人們心里。

      文學讓世界認識中國

      “當今時代,世界范圍內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融是如此頻繁,以致于它不再是一個個的個別事件,而是我們日復一日的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回歸本屆論壇“世界視野中的中國文學和中國精神”主題,鐵凝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她認為,“在這個時代,中國人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以各種形式參與著各國人民的生活,同樣的,世界也越來越深入地參與著我們的生活。”尤其當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如火如荼,“引進來”、“走出去”的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自各地云集而來的作家發現海南、了解海南,對活躍海南文學一定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鐵凝建議,此時,全國的作家、評論家更需要敞開胸懷,吸收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賦予創造性的文化成果,在與世界各國的作家、評論家及專家學者的交流中擴展思想。

      “我們還要自信地與世界各國讀者分享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分享中國文化的光芒和中國經驗的豐富,分享我們對人類共同生活的希冀和夢想。”鐵凝說,只有如此,海南乃至中國的文學才有可能全面參與到世界文學的建構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學才有可能帶領人們穿越千山萬水,找到共同的人性,溝通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情感,不斷豐富人們關于世界、關于自身的認識和想象。

      (本報博鰲11月10日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