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杜學文:文學良好生態的標志在基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24日10:10 來源:中華讀書報 舒晉瑜
    杜學文杜學文

      多數人善于從“大”的角度談歷史人物。杜學文卻鉆入了“小”的層面。

      大約十多年前,他閱讀了文化大師們的回憶錄等文章,發現書中所說的大師都活靈活現,充滿個性、人情,而不是一個僵硬的概念。學界對于這代人的研究很多,但大都談他們的思想體系、文化貢獻,卻少有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生活起居方面的東西。

      于是,杜學文起意寫作《追思文化大師》。魯迅、胡適、蔡元培……一篇篇關于大師的隨筆寫下去,杜學文的挖掘和思考也越來越多。他不但思考大師們的經歷和性格特點,也思考他們的人生選擇及社會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更思考對于當下我們的時代和思想界的對比。

      “如果要談今天我們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以為最缺少的是一種像他們那樣的情懷。”杜學文說,從大的方面說是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情懷,小的方面說是對別人,特別是年輕人優秀品質、成長進步的情懷。現在,我們考慮自己的得失比較多,但是,對別人,對這個國家民族的關注卻少了。所以,今天我們更應該有像他們那樣的情懷。

      這說話的時候,杜學文的身份是山西省作協主席。多年來,他研究山西歷史文化,反思理論批評的局限,在學術領域研究中卓有成就。

      讀書報:在《藝術的精神》(三晉出版社)中,您重提了批評的意義與責任。您認為今天的批評家從事批評工作,面臨哪些挑戰?

      杜學文: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比較重視對“道”的表達。我以為這是力求掌握事物規律性的一種具有超越意義的文化追求。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人們似乎更重視“器”的功利性運用。對超越具體的“器”之外的規律性反而疏忽了。相應地,文學批評本來也應該是更多地討論規律性的,但是,逐漸地成為某一作品或個人的宣傳工具,甚至被娛樂性報道取代。所以,在嚴肅的批評陷落的時候,應該很好地思考批評到底是為了什么?它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將如何體現?我們也應該從理論的層面對批評本身進行研究討論。

      至于批評家從事批評面臨的挑戰,我以為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批評的獨立性問題。批評不是創作的依附性存在,更不是僅僅滿足宣傳推介就可以了。它有自己的使命、價值。其次是文化生態問題。我們現在的文化功利性比較強,不是從文化自身的意義來看文化,而是把文化視為經濟發展的附庸,這是很要命的。許多人所謂重視文化只是考慮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什么意義,不知道文化對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認同、素質修養、想象力、向心力等諸多“看不見的”方面的作用。批評也面臨這種問題。再次是批評者個人的追求。從事批評可能會比創作更艱苦。因為它缺少陣地,缺少討論的氛圍,發表難、出名難,相應地話語權低,收入更低。選擇了批評,實際上也就是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人生道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批評的方法論。你怎樣才能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表達得吸引人?這里確實有一個方法的運用問題。

      讀書報:能談談自己走上批評之路受誰的影響較多?您注重批評方法嗎?也可談談自己的批評方法是什么?

      杜學文:上學時主要是讀了一些中國古典文論的東西。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瀏覽了一些西方文論。盡管都是僅及皮毛,但對我都有很重要的啟示。當然我也受山西老一輩作家、評論家的影響,特別是受他們文學觀的影響。至于方法論的問題,是一個不自覺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只是寫,后來可能會模仿。如果談批評的方法論的話,我個人比較強調這樣幾點。一是批評家是怎樣看待社會人生的。我認為批評只是批評家借某一作品或創作現象討論他對社會人生的看法。作品只是一個話題,而不是最終的對象。批評要引導人們來關注現實,思考存在的終極意義,包括社會與生命的處境,以及人們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價值選擇等。當然,這并不表示我反對進行純文本的分析。就文學批評而言,這很重要。對文本沒有深刻的了解,就談不上說其它問題。但是,我覺得批評最好不要局限在文本上,或唯文本。所以我堅持進行社會文化學式的批評。二是我認為從事批評的人應該對現實生活有比較深刻的認知。三是對作品中表現的生活應該有全面、客觀、辯證的分析,甚至是比較性分析。四是批評者應該對批評及批評的對象充滿感情。文學評論不是時政分析,也不是經濟研究,更不是寫作技巧的展示。文學是追求情感的。文學批評也同樣應該表達出批評者的情感傾向。

      讀書報:能否結合您即將出版的《我們的文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簡單概括一下,山西在華夏文明發展中的突出貢獻有哪些?

      杜學文:我以為現在大家對中華文明的了解太少,對西方文明的認知也不夠。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國人對自己的文明進行反思,具有歷史意義。但是,也形成了一種“印象”。我之所以說是“印象”,是因為大家只知道一些“概念”,而缺乏深入的,特別是還原歷史事實,在歷史的、辯證的、比較的方法下進行的研究分析。我希望能夠了解中華文明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及其現實意義。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歷程中,中華文明做出了極為重大的貢獻,有些是不可回避的貢獻,同時,對校正今天人類的發展方向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

      至于說山西在華夏文明發展中的突出貢獻,我以為至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說。一。山西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特別是在晉南一帶,其意義更為突出。二。山西地區生成的華夏文明是人類幾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三。山西是中華民族融合的大舞臺。四。山西是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五。在山西地區形成了中華文明最為重要的核心價值。六。在山西地區出現了人類最為重要的文化成果等等。這些結論都有非常充分的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重證據證明。但是,我們的梳理研究仍然不夠。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研究山西地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能夠更好地進入對中華文明的了解,而且也能使我們更好地感受、認知人類遠古文明是如何延續到今天的,也應該對人類文明怎樣發展存續下去具有積極的啟示。

      讀書報:您如何評價山西的作家隊伍與文學成就?

      杜學文:盡管文學似乎不再像曾經那樣輝煌,但是山西仍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熱愛文學,從事創作。這里我特別想談談那些工作生活在最基層,但是仍然癡情不改,堅持創作的人們。我曾多次強調,這些人是文學良好生態的標志。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創作更艱苦、更純粹、更高尚。他們可能不是某一地區、某一時代的標志,甚至在文學史上不會留下他們的名字。但是,文學的發展繁榮進步不能沒有他們。我們討論文學,往往是以那些從某種層面看非常突出的人來說事的。就這一點言,山西的作家也表現不俗。許多人應該是某一領域的標志性人物。比如最近大家比較關注的劉慈欣,肯定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領軍人物。其它還有很多。山西作家隊伍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一段時間內總是能夠出現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家,這使這一群體能夠綿延不絕,也使山西的文脈不斷。當然,其短板可能是理論評論比較薄弱,話語權不夠。至于說山西文學的成就,也至少應該從中國新文學的全局來看。它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新樣式,生動地描寫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價值體系、情感狀態,及其在今天的發展變化。它也比較宏闊地展現了中國在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中的時代變革,塑造了眾多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學形象。總的來說,山西文學比較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的發展與進步。

      讀書報:能談談腳下這片土地對您的影響嗎?

      杜學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正如湯因比等人說的,他是一個文明國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國家,區別于民族國家。這種文明的滋生全賴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它決定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倫理關系及價值體系。生活成長在其中,這種影響肯定是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浸入到血液中的。不管你再怎么批評他、反思他,甚至有的人還在唾棄他,你也不能脫離他。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現在對他十分地不了解不自知。這其實很悲哀。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首先要知道這片土地上發生了什么,哪些是對今天的發展進步有積極意義的,哪些是需要揚棄的。其次是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文明,使其在承續傳統的同時,能夠適應現實要求,既能推進發展,又能矯正偏頗,使這一偉大的文明再現輝煌。我想,大家都愿意為這樣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心志與力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