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蔡駿:寫懸疑靈感來自生活與夢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06日11:15 來源:天津日報 鄭長寧 徐雪霏

      蔡駿,  著名懸疑小說家。1978年12月23日出生于上海,22歲開始發表小說,此后連續9年保持中國懸疑小說最高暢銷紀錄。代表作品《病毒》《貓眼》《荒村公寓》《荒村歸來》《謀殺似水年華》等。他創立的蔡駿工作室已成為包括圖書及雜志出版、影視、網站、手機APP等全媒體的懸疑類文化平臺。   蔡駿,著名懸疑小說家。1978年12月23日出生于上海,22歲開始發表小說,此后連續9年保持中國懸疑小說最高暢銷紀錄。代表作品《病毒》《貓眼》《荒村公寓》《荒村歸來》《謀殺似水年華》等。他創立的蔡駿工作室已成為包括圖書及雜志出版、影視、網站、手機APP等全媒體的懸疑類文化平臺。

      印 象

      一個單純又復雜的摩羯男

      一直以為能夠寫出懸疑小說的作家一定是高大威猛,或像風里來雨里去的俠客般放浪不羈,似乎只有這樣的形象,才可以駕馭書中的奇人奇事,將天地中的萬物精靈化作文字,寫成故事,讓人酣暢淋漓地一口氣讀完。

      初見蔡駿是在今年7月舉辦的百花文學獎頒獎儀式上。以《北京一夜》榮獲“百花文學小說雙年獎”的他像一名安靜的書生,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很難讓人把他和他所創作的那些令人驚悚的懸疑小說聯系在一起。蔡駿說,寫懸疑小說憑借的是作者的想象力,就像大俠金庸,生活中會不會武術和能否把故事寫好看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蔡駿22歲開始發表小說,連續9年保持著中國懸疑小說最高暢銷紀錄,至今已出版了中長篇小說二十多部,銷售量突破1000萬冊。從他的第一部作品《病毒》開始,中國懸疑小說作家的桂冠就一直伴隨著他,盛名之下他只有更加拼命地寫作。蔡駿說,在創作早期,他所有的作品都是憑著信念堅持下來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只知道自己堅持的這條路是自己所喜歡的。如今,已位居作家富豪榜的蔡駿無論走到哪里依然保持著樸素的本色,普通的格子襯衫,略微凌亂的發型,他說,作家富豪榜無法改變他的心態和原本的生活習慣,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不應該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內心創作的激情。

      蔡駿說自己是一個內心敏感的人,他覺得只有天生敏感的人才能創作好懸疑小說!拔沂羌葐渭冇謴碗s的摩羯男,通常嘴里說出的話,僅僅是心里想表達的八分之一。”他也承認,自己有時會很謹慎,甚至謹慎到偏執的程度,總是在內心把可能發生的事不斷推演,就像他每天都在寫著以自己為主人公的小說,想象著無數種可能性。這樣的人容易患得患失,總是停留在想的階段,不敢付諸行動。不過,好在有了讓他喜愛的寫作生活,寫作是他特別愿意付諸實踐的事,他會在寫作中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他筆下的人物有時會如他自己一樣內心掙扎,會同這個復雜的世界做著抗爭。

      嘗試虛構與非虛構結合的寫作方法

      記者:你的作品《北京一夜》獲得了百花文學獎“小說雙年獎”,請談談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

      蔡駿:《北京一夜》是我的系列作品“最漫長的那一夜”中的一部。這部小說是我去年春天寫的。之前,我去廣州參加一個會,第二天早上因為暴雨被困在機場大半天,我坐在那里,默默地看著來往的人群。突然間,我就想寫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人被困在機場,這一夜之間會發生怎樣的事情,每個帶著自己故事的陌生人又會和主人公發生哪些交集。“最漫長的那一夜”這幾個字就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我就想以這個為題做一個系列。

      我寫這部小說時,有一次我到北京,子夜時分我打了輛車來到百花深處胡同,憑借著自己的方向感,摸索著向后海的方向走。胡同很窄,也沒有人,就這樣走了大概一個小時,終于走到了后海,這個情節其實是和小說里一模一樣的。這部小說很短,寫完我很開心,我個人很喜歡這部小說,不過也有點兒沒自信,因為我很久沒有創作過這樣的小說了,不知道寫得怎么樣。結果沒想到發表后,很幸運,有很多讀者喜歡。

      記者:“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似乎和你以往的寫作風格有所不同?

      蔡駿:我在嘗試虛構與非虛構結合的寫作方法。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把學校樓頂上的一塊玻璃碰下來了,掉到操場上摔碎了,我受到了處分,因為操場上人很多,萬一砸到人就出大事了。后來我就一直在想,萬一這塊玻璃真的砸到人了會怎么樣?我的人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被砸到的那個人的人生會變成什么樣?我一定不是現在的我,那個人的變化當然會更大,而我跟他的關系又會怎么樣呢?

      我就一直在想,最后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設想另外一個人遇到這種很嚴重的狀況,他會變成什么樣,這就是非虛構與虛構的結合。從《北京一夜》開始,我每個月都會在微博上發表這樣的短篇小說,到現在已經發表了25篇左右。其中“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中的三個故事還要被拍成電影,《蝴蝶公墓》《偷窺一百二十天》等電影則在今年開機。另外,我還寫了《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同人小說,也有望被拍成電影,目前劇本正在創作中,準備邀請呂克·貝松來擔任監制。

      記者:你如何理解文學作品中真實與虛構的關系?

      蔡駿:近幾年,文學市場上一直在討論一個話題,叫非虛構。大家覺得非虛構很好,虛構可能要沒落了,小說馬上就沒人讀了。但是我認為,虛構依然有虛構的力量,因為我不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百分之百的非虛構。任何我們所說的非虛構,其實都帶有我們的想象,包括明星八卦,個人正式發表出的消息當然是非虛構的,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什么是真實的?別說我們,就連當事人也未必能搞清楚真相。世界上一定有真相,但是如果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出來,可能就不是百分之百的非虛構,一定帶有虛構的印記,這正好證明了虛構有自己的力量,當然虛構也可以帶有大量的非虛構。所以在“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作品中,我會把這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

      通過解謎的過程來編織故事

      記者:你認為好小說的標準是什么,好的懸疑小說的標準是什么?

      蔡駿:我認為最好的小說是沒有標準的,我作為創作者只是在我的內心里有著自己的標準——既精彩又能讓人永遠記住的小說,就是好小說。剛開始寫的時候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懸疑小說,我覺得寫懸疑小說需要很好的講故事的能力,作品本身也要有很好的故事結構,我們通常說寫小說都是感性思維,都是形象思維,但是寫懸疑小說則不然,除了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之外,還特別需要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結合在一起,才能把故事寫得既有想象力,又有嚴謹的結構,能夠自圓其說,這是很難的。

      我所理解的懸疑小說,就是通過小說來塑造一個懸疑,然后解開這個懸念,通過這個解謎的過程來編織故事。懸疑小說的成長、發展都與西方文化分不開,只有在經濟相對發達的社會才會產生懸疑小說,就像推理小說一樣,只有在19世紀末才會出現福爾摩斯。最近十幾年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所以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懸疑小說才慢慢成長起來。

      記者:懸疑小說家通常需要強大的想象力和豐富的靈感,你的靈感從何而來?

      蔡駿:我的靈感來自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是來自我的夢境,我是一個幾乎每天都會做夢的人,很多夢我都忘記了,但有時候我會強迫自己把夢境記錄下來,寫進我的故事里。我也會通過閱讀獲得一些靈感,但最主要的還是來自于對人生的一些看法和體驗。我自認為是一個對事物非常敏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每看一本書、一部電影、一條新聞,其中一些很細小的事情、微小的細節都會成為靈感,在腦子里就會把它散發出去,聯想到其他的無限可能性。懸疑小說最重要的在于懸念的解開和人物的命運,我隨時隨地都會有懸疑小說的創作靈感,這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對我來說,我是個不缺乏靈感的人。

      文學成功的關鍵在于作家的情懷

      記者:你的成長經歷同你的創作有必然聯系嗎?

      蔡駿:我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此后30年都是這樣,幾乎99%在都市長大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但是獨生子女的時代也到此為止了,因為政策已經放寬了。所以我想,我們這一代人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一代吧,我們有自己的優點,也有缺點。我們會感到很孤獨,總希望有一個像哆啦A夢那樣的機器貓陪伴在我們身邊。在我的“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里有一篇叫做《老閨蜜的一夜》,寫的是我媽媽那一代人,我將自己的眼光放遠,把我的創作放到一個更廣闊的背景里,因為沒有那一代人,就沒有我們這一代人,雖然看起來很遙遠,但是我們現在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那一代人,是緊密相關的。

      記者: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你開始寫小說,并且你的小說又是那么與眾不同。

      蔡駿:大概是在2000年的時候,我開始在“榕樹下”網站上發表中短篇小說,那也是出現第一批網絡文學的時候。我選擇創作懸疑小說也是偶然的事情,2000年年底,我跟一個網友聊天,正好聊到我接下來創作的小說類型,當時《午夜兇鈴》這樣的小說很火,我就跟網友用打賭的形式,創作了我的第一篇懸疑長篇小說《病毒》,這也是中國互聯網上第一部恐怖長篇小說。至今我也特別感謝那位和我聊天的網友,我一直希望找到她,可是后來我們始終沒有機會再聯系,我特別想對她說一聲感謝,當年正是因為和這位網友的一個賭約,讓我有了創作的開始。

      記者:你的創作方法和其他作家有哪些不同?創作過程會不會深陷到自己的懸疑情節中?

      蔡駿:我的寫作習慣是把一部小說后面的故事先想完,列出詳細的提綱,再來寫。每天晚上寫一千字,從不熬夜。我也曾經被我創作的情節嚇到過,比如我在創作《地獄變》的時候就確實感到過恐懼,因為那部小說寫得很真實,我會把自己內心一些真實的想法和欲望寫出來,在這個時候便會感到一種來自真實生活的恐懼。

      記者:你的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電影,電影和小說相比你更認同哪種形式?

      蔡駿:我之前沒參與過自己作品的改編,但接下來的幾部電影我也許會參與。我認為編劇和小說家從事的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工作。小說需要用文字來表達內心的實感,而影視作品需要用鏡頭語言,在文字轉化成鏡頭語言的過程中,需要很專業的技巧。我身邊很多朋友本來是寫小說的,后來選擇去寫劇本,他們都很難再回來寫小說。我也要寫劇本,但我會采用團隊創作的形式。

      記者:網絡為很多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平臺,你覺得喜愛創作的年輕人應該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

      蔡駿:我覺得文學作品成功的關鍵在于作家的個人情懷,文學創作單靠故事是不夠的,現在很多小說都太注重故事,故事當然很重要,但人物也很重要,他的情懷和命運,也代表了作家本人對人生的思考。成功的作品一定要把作家個人對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創作中去。此外,寫作注定一開始會很辛苦,一定要學會堅持。就像我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同時期也有很多有才華的作家,我看過他們的作品,但過了幾年他們就銷聲匿跡了,他們在創作上慢慢地選擇放棄,我覺得我很幸運,一直沒有放棄,堅持到現在。

      蔡駿說  人的內心應該保持純真

      很多經典作品對我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司湯達的《紅與黑》。可能是和我讀這本書的年齡有關系吧。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十七八歲,青春期,有些叛逆,有些憂傷,現在來看可能沒有什么,但當時就覺得自己的內心與小說主人公于連的精神狀態非常契合,特別理解他的那種渴望。于連一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對理想的追求。他心底有一種非常特別的、孩子般的純真,與他所在的社會格格不入。盡管他的內心有過想要融入社會的掙扎,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他內心有純真的一面。我覺得,一個人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無論什么樣的年齡階段,他的狀態一定要保持這種純真,哪怕別人不知道,哪怕要把這份純真保留在內心深處。

      可以說,歐美文學和日本文學對我都有很多的影響。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我也比較喜歡,他的作品很有想象力,作家的想象力非常重要。通俗小說作家斯蒂芬·金、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等人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歡。我個人認為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更容易接受日本文學,因為文化差異畢竟會小一點兒。而斯蒂芬·金的小說,雖然我很喜歡,但可能中國讀者很難接受,因為他的寫作方式、思維方式都是很純粹的美國式的,這和美劇不一樣,美式小說如果想要讀下去,需要特別大的耐心,大多數中國讀者缺乏這種耐心。

      我喜歡讀書,讀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很多人問我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讀書沒有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對我來說,讀書的快樂是隨時存在的,比如在讀書的時候觸動到了內心深處某個地方,不管是內心的快樂還是憂傷,都是享受。有時候在旅途中讀書也會有特別的感受,比如說在火車上或飛機上,會讀到一些打動自己的片段。我的閱讀習慣一般是泛讀,不過我的理解是一定要讀“活書”,讀書一定要為自己所用,讀“死書”就像是為完成任務,為了把一本書讀完而讀書,不會真正把書讀到心里去,不會真正理解。閱讀的意義就在于讀書的過程中帶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充實。

      有的人閱讀有功利性,有的人閱讀是為了消遣,有的人閱讀是為了讓自己快樂,有的人閱讀是為了讓自己的知識更淵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我覺得在多媒體時代,影視是不可能代替文字的,這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字帶給人的想象是無限的,完全可以超過影像。不過我認為網絡閱讀未來是有可能超過紙質閱讀的,具體什么時候,不知道。但網絡閱讀也好,紙質閱讀也好,最終體現價值的都是閱讀的內容,而不是載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