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我還是當年的那個‘小關’”——訪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歌唱家關牧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24日10:09 來源:中國藝術報  李博

      火車剛進站,關牧村就看到了站臺上的那對母子。瘦小的母親與清秀的兒子,都身穿白族的傳統服裝。緩緩停駛的火車與他們擦身而過,兩雙熱切期盼的眼睛在順著車廂搜尋。

      恍惚間,關牧村覺得那位瘦小的母親似曾相識。待火車停穩,她立即下車,朝那對母子的方向望去。誰知,兩人已經快步走到了關牧村面前。“您是……”不等關牧村發問,母親就從懷中掏出一張照片,塞進關牧村手里。

      泛黃的舊照片上,關牧村懷中抱著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她身旁站著的,正是這位母親。“關老師,你還記得嗎?這是18年前你抱著我兒子照的。 ”母親的普通話略顯生澀,她拍著身旁的兒子,對關牧村說,“現在我兒子18歲了,你又來給我們唱歌了。 ”

      18年前在這片土地上演出的往事,霎時涌入了關牧村的腦海。 “放心,我一定好好給老鄉們唱歌! ”關牧村真誠地說道。望著母子倆發自內心的笑容,她忽然發覺自己肩上的責任竟如此重大。

      每次基層演出都是最寶貴的記憶

      這是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歌唱家關牧村在云南慰問演出時的一幕場景。“這些場景都是我最寶貴的記憶。 ”關牧村說,“藝術家的喉嚨長在自己身上,藝術生命卻存在于觀眾之中。 ”類似的場景,在關牧村的藝術生命中屢見不鮮,但她卻用心一一銘記——

      一次在江蘇常州演出結束后,有位老婆婆撥開人群找到關牧村,緊緊攥住她的手,眼含熱淚:“太好了,今天終于見到你了! ”老婆婆告訴關牧村,自己原本是北京同仁醫院的青年醫生,上世紀70年代跟隨愛人到青海支邊。在異常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正是關牧村的一盒專輯磁帶,帶給她對生活的憧憬與希望。“經受過嚴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溫暖。我們都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深知人在無助下的生存滋味,所以才會懂得有人幫助時的幸福感受。 ”關牧村鼓勵這位老婆婆說。

      一次在上海,有位70多歲的老人買了兩張票,獨自一人去看關牧村的演出。工作人員問老人為何一個人買兩張票,老人回答:“這張票是給我老伴買的,她生前特別喜歡聽關牧村的歌,這次知道關牧村來了,我就給她買了一張票。 ”關牧村走到老人身邊,充滿深情地對他說:“你們的支持,是我一直唱下去的最大動力。 ”

      還有一次在寧夏慰問演出前,關牧村突然發起高燒,不得不去醫院打點滴。當她得知一些少數民族和偏遠地區的觀眾連夜趕來,就是為了聽自己唱歌時,不顧大家的阻攔,毅然拔下針頭,趕往演出現場。演唱結束之后,在觀眾們雷鳴般的掌聲中,她終于體力不支,昏倒在了舞臺上……

      一個新年前夕,北京松堂臨終關懷醫院的幾位老人給關牧村寄了一張按過手印的明信片,上面寫著:“我們幾個是即將離別人世的老人,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臨走前能聽到你為我們唱首動聽的歌。 ”關牧村收到明信片后,第二天就帶著一萬元慰問金和書、光盤去看望老人,并為他們演唱了幾首耳熟能詳的歌。有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她就一個屋一個屋地唱。這么一唱,關牧村就唱了12年——每年新年到來之際,她都會去醫院慰問臨終的老人們。

      一次在引灤入津施工現場附近演出時,關牧村得知一場塌方將鐵道兵某部的幾位青年戰士壓在了洞里。戰友們呼喊著幾位戰士的名字,用滲血的雙手摳著亂石。塌方隨時可能再次發生,指揮員命令戰友們立即撤離,但他們死活不肯離去。這時關牧村聞訊趕來,她顧不得危險,戴上安全帽進入隧道,含著熱淚唱起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動員戰友們趕快撤離。洞里滴著泥水、落著碎石,關牧村唱了一遍又一遍。“不久,獨唱變成了合唱,英雄的靈魂在歌聲中安息,戰友們在歌聲的感召下安全撤離了隧道……”關牧村含淚回憶道。

      一顆從未遠離老百姓的藝術之心

      “歌唱家的藝術生命只有在群眾中、在生活中才能得到滋養。對我而言,為老百姓唱歌最風光。 ”關牧村與基層群眾的緊密情感,與她早年的經歷息息相關。中學畢業后,關牧村就進入天津鋼銼廠,成為一名車工。在工廠的7年時間里,善良而質樸的工友們不僅對年輕的關牧村照顧備至,更鼓勵天生有一副好嗓子的她勇敢走上藝術之路。“為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和演唱,工人師傅們主動幫我承擔生產任務,還湊錢給我買自行車、幫我縫棉被套,這些理解與關愛至今令我難忘。 ”關牧村回憶道。

      那時候,工友們都親切地叫關牧村“小關” 。直到今天,關牧村依然喜歡別人這么叫她。7年的工人生涯,不僅讓關牧村收獲了愈發精湛的歌藝,更深切體會到了藝術源于生活的真理:“我來自基層,最了解基層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所以從我心靈中流淌出來的真誠歌聲,才能打動他們。 ”

      “有了觀眾魚得水,沒有觀眾樹斷根” 。正是基于這種“魚水”般的深切情感,從業余愛好者到專業歌唱演員再成長為著名歌唱家,將《打起手鼓唱起歌》 《祝酒歌》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一批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唱遍全中國的關牧村,從未讓自己的藝術之心遠離過老百姓。“30年前,我曾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為人民歌唱,做人民的歌手’ 。我希望把自己的藝術回饋給人民。 ”關牧村說。30多年來,她每年都要到基層參加數十次各類公益演出,災區、邊疆、鄉村、軍營、廠礦、校園……她堅實的腳步印刻在了祖國各地。

      數十年如一日的基層公益演出,令關牧村榮譽載身——她連續多年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范” ,榮獲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標兵”“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博愛大使”等諸多榮譽稱號。然而在關牧村看來,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過程,不僅為觀眾送去了藝術的感染與熏陶,也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藝術造詣和精神境界:“這實際上就是向生活和群眾學習的過程。 ”

      常年基層演出的經驗,不斷加深著關牧村對音樂的理解。“比如說《祝酒歌》 ,簡單唱出歡快的感情是不夠的,因為這首歌表達的是含著眼淚的喜悅,是經歷過磨難之后的喜悅。 ”這就是基層演出對關牧村音樂領悟力的鍛造與升華。“你有什么樣的心靈、追求與審美,就有什么樣的歌聲。 ”在關牧村看來,在基層演出中,用心與用聲同樣重要,“老百姓可能聽不出你的唱功如何、咬字清晰與否,但他們能夠聽出你的情感是否真摯,所以你的演唱必須要以充沛的情感為基礎。 ”她表示,“還是以《祝酒歌》為例,如果只是用嗓子來唱,很容易唱成簡單的歡快。你只有理解了這首歌的情感,再用心來演唱,才能唱出含著眼淚的感覺。 ”

      時至今日,關牧村仍與當年天津鋼銼廠的工人師傅們保持著聯絡。“跟當年的工友們聚會時,他們對我取得的一點成就表示滿意,就會說: ‘這才是我們的小關! ’這時候,我也會感到無比的踏實和欣慰。 ”關牧村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