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耿林莽小傳
耿林莽,筆名余思,1926年生,江蘇如皋人。現居青島。當代著名作家,編審。1939年開始寫作,曾任文學編輯多年。1980年起以散文詩創作和研究為主,已出版散文詩集《醒來的魚》《飛鳥的高度》《草鞋抒情》《散文詩六重奏》《鼓聲遙遠》等10部,文學評論集《散文詩評品錄》《流淌的聲音:中國當代散文詩百家精品賞讀》,散文集《耿林莽隨筆》《人間有青鳥》等。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副主席、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青島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湖州師范學院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學術顧問。2007年11月獲“中國散文詩終生藝術成就獎”,2015年4月獲“首屆魯迅散文詩獎”。
耿林莽 簫 風
時間:2015年4月13日
地點:耿林莽先生青島寓所
簫風:耿老師您好!我這次來青島是專程參加魯迅散文詩獎頒獎會的,作為評委之一,我衷心祝賀您榮獲首屆大獎!在評選中,11位評委都不約而同地投了您的票,說明您老獲獎是眾望所歸。請您簡要談談獲獎感想好嗎?
耿林莽:《星星》 詩刊設立魯迅散文詩獎,與創辦《星星·散文詩》一樣,是當代散文詩的一件大事,將對中國散文詩的繁榮和發展產生極大影響。考慮我的身體原因,《星星》 詩刊專門派人到青島為我頒獎,令我非常感動。作為首屆唯一獲獎者,我感到極大的榮幸,這個光榮不僅屬于我,也屬于中國散文詩,屬于所有支持我的散文詩界的朋友們。在此,我向《星星》 詩刊和各位評委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簫風:利用這次機會,我想重點圍繞“如何提高散文詩創作質量”問題,再次與您做個訪談。新世紀以來,中國散文詩創作空前活躍,形勢喜人。但“喜”中也有“憂”,主要是創作質量還不夠高,理論研究相對滯后。這也是您非常關心的。根據您的建議,今年《文學報·散文詩研究》專刊,就這個“共同話題”開辟了研討專版。請問您對當下散文詩創作的現狀怎么看?
耿林莽:這個做法很好,讓大家一起出出主意。應該講,中國當代散文詩正面臨著一個最佳的發展機遇期,作者隊伍空前龐大,發表園地不斷增多,作品質量也有明顯提高。當然,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外界對它的輕視或漠視的狀態依然存在。我想,散文詩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多出精品力作。解決好作品質量不高的問題,既需要作家們增強精品意識,報刊編輯嚴于把關,也需要散文詩研究者從理論上多加引導。
簫風:您認為當前影響散文詩創作質量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耿林莽:近年來,無論是報刊還是網絡,發表散文詩作品的數量都是空前的,發表園地多了,對擴大散文詩的影響是好事,但也使平庸之作問世的機會多了,卻未必是好事。從發表作品的質量看,總體水平還不夠高,一些老毛病還沒有完全解決。第一個就是內容空虛。沒有多少新東西,翻來覆去重復,意境、素材、語言、情調、氛圍都差不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簫風: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恐怕與作者生活積累不夠有關,沒有足夠的生活積累和體驗硬去寫,或者說不注意從生活到藝術的提煉,就會出現重復,不是重復別人,就是重復自己。特別是一些年輕作者,過分追求發表數量,很容易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耿林莽:你的意思我明白,不能單純從寫作本身考慮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積累就會重復。本無所感,硬要去寫,重復、空洞、雷同、矯飾的散文詩便出現了。第二種情況,很難說是質量問題,就是散文詩里“虛”與“實”的問題。最近,我寫了一篇《散文詩:美而幻》的短文,發在第7期《散文詩》上,準備做我的新書《望梅》的序。文中談到我的“散文詩觀”:“散文詩是什么呢?是感覺,是印象,是情緒,是思想與情感波動的流,是外部世界與心靈世界的匯聚點,是現實與夢幻凝聚在一起,而又輕輕飄走的一縷煙!”我一直強調散文詩是“虛”的,不贊成“報告體”那種,完全向“實”的方向發展。這里講的所謂“虛”,是在“實”的基礎上的提高,是詩性的升華,并不是讓你脫離生活,是要比生活更高,而且要給人美的感覺,或美的幻覺。幻覺也是來自生活的。一些散文詩的質量不高,主要問題是太“實”,“實”而不化,把創作素材提升到美的境界不夠。散文詩不是再現,也不是表現,而是創造,是藝術的創造、詩美意境的創造。實中有虛,虛實結合,得之于實,出之以虛,可謂散文詩創作虛實關系的辯證法。
第三個問題,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這是一個老問題,但至今并未解決好。過去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強烈反對向西方現代派學習,一種全面照搬現代派的東西,問題都很突出。我傾向于二者的深度融合。應該講,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好多了,注意了兩者的融合。但是,仍有一些人受西方現代派觀念約束太大,往往忽視傳統的繼承,忽略內容的需要,照搬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寫出來的東西比較抽象,讓人摸不著頭腦。特別是一些初學者,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表現形式、技巧、語言上,而忽略了內容,誤入了歧途。其實,內容才是基礎,沒有扎實的內容,是絕對寫不出好作品的。
簫風:提高散文詩創作的質量,關鍵要多出精品佳作。您在散文詩集《鼓聲遙遠》的序中,曾提出散文詩精品性的三條標準:“精煉、優美、凝重”。請問怎么才能把握好這些標準呢?
耿林莽:這三個觀點是我提出的,主要是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講的。我一直以為,精品性是散文詩這一文體命中注定的本質屬性。離開精品性,來談提高散文詩創作的質量,就是一句空話。但是,要做到這三條并不容易,需要有意識地去創作、去探索、去修煉。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觀點,就是要處理好追求意義和審美價值之間的關系,這一條非常重要。這也是一個長期困擾創作、引發論爭的話題。我在《散文詩:意義的追求》一文中,曾講到過這方面的意思。如果更完整、更精煉地表達的話,就是散文詩創作要以審美為核心,因為審美是散文詩的最高標準,它之所以存在,就是能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過去曾被作為唯美主義的觀點來批判,實際上它不是唯美主義的。現代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美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學作品特別是散文詩,其教育作用是在審美過程中實現的,不能把意義放在審美以外去理解,而是審美的核心,審美的基礎,審美的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我傾向于將“意義”視為審美的內在因素,在創作中自然地介入,使思想溶于作品的血液之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是生硬地表述,更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要通過美的表現,把意義“隱”于詩中,力避直白的表達為好。
換一個角度講,可能更概括一些。說到底就是“意”與“象”的關系,“意”是思想性,“象”是形象性,二者的關系處理好了,它的審美價值就出來了。當下散文詩創作中,“意”不足或“象”不足的現象均有所見,導致一些作品境界不高,視野不寬。“意”與“象”是散文詩創作的兩個基本元素,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散文詩創作成敗的關鍵所在,這是我從多年寫作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個認識。
簫風:我感到,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就是如何處理好抒情與敘事的關系,也就是您強調的“在散文詩中如何敘事”的問題。這不僅有利于豐富散文詩的表現形式,而且有利于提高散文詩創作的質量。請您談談寫作中如何把握好兩者的關系?
耿林莽:這個問題也很重要。散文詩是一種歸屬于詩的抒情性文體,但若孤立的、片面的強調它的抒情性,甚至搞所謂的“純抒情”,就會導致表現領域的局限性太大。適度引入散文的敘事因素,以抒情的手法敘事,將情節、細節、人物等經詩化處理,即“融敘事于抒情”,或是一條可行之路。否則,散文詩題材過窄、手法單調的局面,將很難突破。
難點在于融合,要在保持詩性素質的前提下,將敘事溶化在抒情中,將抒情溶化在敘事里,互相滲透,水乳交融,從而形成一個藝術整體,以增強其舒放靈動的自由美,豐富它的藝術表現力,而不是將它們生硬地拼湊在一起,更不能簡單沿用散文的敘事手法,否則就會走入“散文化”的老路。
簫風:新世紀以來,散文詩發展的一大亮點,就是越來越多的詩人加入散文詩寫作,既壯大了創作隊伍,也提升了作品質量。但也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就是有些散文詩作品過于“詩化”,有的詩人甚至把分行詩連起來就作為散文詩發表,其作品缺乏舒放靈動的“散文美”。我感到,這種傾向同樣會影響散文詩創作的質量,甚至會削弱散文詩的獨立性。不知您對此怎么看?
耿林莽:中國散文詩草創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艱辛探索,散文詩的發展已漸趨成熟,并形成了既區別于散文也不同于詩的獨特的美學特色。
譬如,選材上的以小見大,以一當十;結構上的靈活流動,跳躍性強;語言上的凝練而又舒展,自由而有節制,等等。這些美學特色非常可貴,需要在創作實踐中悉心體會,用心體現。郭風先生早就說過:“散文詩決不是一種所謂兩棲性的文學樣式,決不是游移于詩和散文之間的文體,它是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許淇兄也曾提出:“散文詩是一個獨立的文體”的觀點,王宗仁兄更是叫出了:“散文詩就是散文詩”的口號。我覺得,在確認散文詩的詩性本質的基礎上,強調散文詩的獨立性很有必要,這不僅有利于擺脫“亦詩亦文”之類的糾纏,更能促進散文詩人在創作中探索和積累豐富的文體建設經驗,對散文詩的發展和繁榮,都是大有益處的。
簫風:提高散文詩質量任重而道遠,需要每一位散文詩寫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努力,尤其是中青年散文詩人更應敢于擔當、勇于探索。請問您對他們有什么希望和建議?
耿林莽:近年來,涌現出不少優秀的中青年散文詩人,這是中國散文詩走向繁榮的希望所在。身處人心浮躁、物欲橫流的時代,散文詩人要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作品質量上。散文詩的命運,最終取決于總體創作質量的提升,這是我們肩負的共同責任。我愿與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