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三卷、一百八十萬字的紀實文學《抗日戰爭》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視角,以抗日戰爭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場戰役為縱貫,全面真實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并最終贏得偉大的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全過程。這也是知名作家王樹增“戰爭系列”的收官之作。
王樹增“戰爭系列”自2006年開始出版,至今已有《長征》《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一系列作品問世。耗費五年心血完成的這部《抗日戰爭》,以波瀾壯闊的文學敘述向廣大讀者解讀中日之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持久的戰爭。對于這場殘酷戰爭所揭示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于認識這場戰爭的本質,都有著巨大的認知意義和價值。
由于種種原因,過去我們所了解的抗日戰爭歷史,比較片面,也比較碎片化。敵對方的材料、觀點,由于信息隔絕,完全不知道;即使是我方資料,也有很多東西因為歷史原因很難知其真實面目。隨著歷史的發展,那些塵封已久的秘密文檔紛紛解密,有太多讀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此時創作一部符合歷史真實的作品,既是應當,也是可能的了。正是基于此,王樹增開始了他“戰爭系列”最為宏闊的一部作品——《抗日戰爭》的寫作并最終完成了這部抵達歷史也抵達文學,追憶中華民族的血淚與光榮的巨著。
日前,王樹增就該書出版接受了本報記者 的專訪。
周報:從《長征》《朝鮮戰爭》到《解放戰爭》,您之前已經寫了一系列戰爭紀實文學,對這樣的題材可謂得心應手,但這部《抗日戰爭》您寫了五年多,您覺得在寫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王樹增:最大的困難我覺得是對抗日戰爭史的客觀把握問題。之所以把這本書放在我的“戰爭系列”的最后寫,就是因為有難度。之前我們看到的抗戰題材的寫作,要么叫正面戰場作戰記,要么叫八路軍作戰紀實,或者寫局部戰役如騰沖保衛戰、常德會戰、平型關大捷等,只能分著寫。我們國家現在出版的全景式寫抗戰的,好像只有軍事科學院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史》或《中國抗日戰爭全史》。因為這個題材非常重大,這其中牽涉到如何把握國共關系的問題、兩個戰場的問題、中日美英的問題等,怎樣放在一個歷史格局下將之把握好,這的確非常難。
這本書我寫了五年,但準備了很長時間,很多資料十多年前就已經買回來了,攢了許多。
周報:最終您是怎么解決了這個難題把書寫了出來的?
王樹增:軍事科學院出版的書是屬于戰史理論的學術性很強的著作,可讀性相對較弱。另外,過去對于抗戰歷史宣傳的引領,多少受到了時代的局限。而現在的讀者,包括很多軍史專家、從政人員,他們的眼界更開闊了,胸懷更寬廣了,承載歷史的力量也更強大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相對客觀地來敘述抗戰這段歷史。
具體寫作時較難把握的是敘述的分寸,因為它非常復雜。曾經有讀者跟我討論過中流砥柱的問題。過去我們一直強調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位讀者就用共產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的殲敵數字來問我憑什么這么說。我覺得過去我們黨的宣傳人員沒有說清楚,所以受到一些讀者的質疑。其實,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是非常了不起的。
舉個例子,抗戰爆發前夕,國共還處在敵對和作戰的狀態,如果那時共產黨人不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話,我們這個國家怎么來實行全民族的抗戰?而提出統一戰線,共產黨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是作出了巨大的讓步的。因為我們黨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理念,為了這個政治理念,從成立那天起,無數的共產黨人付出了他們的鮮血和生命。在那種情況下,共產黨放棄了自己堅守的一些政治主張,過去要反蔣,現在是要聯蔣,而且把自己的軍隊改編成了國民政府統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歸閻錫山指揮。如果國共還處在內戰的階段,那么就沒法實行全民族的抗戰,國民政府也就不可能全力抗戰。這也是蔣介石一開始就不抵抗的緣由之一。再如皖南事變,新四軍的一個軍部都被國民黨圍殲了,共產黨人對國民黨的指責雖然言詞非常激烈,但是在行動上毛澤東依然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局為要,一直維護到抗戰結束。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共產黨作為中國抗戰的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的存在,確立了絕不投降的立場,哪怕只剩共產黨、只剩八路軍。在整個抗戰期間,共產黨提出的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抗戰,而且要抗戰到底。這一點蔣介石有原著的論述。當日本人步步逼近他時,蔣介石最后的條件是恢復到“七七事變”以前的狀態,他說東四省的問題可以以后再談,但這是共產黨不能接受的,共產黨不允許丟掉東北。然而,即使蔣介石已經退到了這個份上了,日本還是不答應,蔣介石原話是這么講的:如果國民政府垮了,日本人將單獨面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那時就不會有任何協商談判妥協了,在中國共產黨人那里沒有投降二字。日本人也說,共產黨是我們意識形態上的死敵,我們可以瓦解國民政府,但我們瓦解不了共產黨。
所以我們所說的中流砥柱是它的歷史作用,而不是指共產黨殲敵多少,國民黨殲敵多少。在書中,我對這種因由轉承、對歷史的來龍去脈,進行了非常詳細的闡述。我想這是和其他書不同的地方。
周報:《長征》等作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對您來說是經驗的累積還是束縛?《抗日戰爭》對于您的戰爭史寫作是一個突破嗎?
王樹增:我覺得應該算是一個突破吧。其實我每本書的風格都不一樣。《長征》是用感情去寫的,因為我非常景仰長征這樣一個歷史事件;朝鮮戰爭的對手是美軍,所以寫起來非常游刃有余,同時我也是飽含著憂患意識寫的,因為不知道今天再發生這樣一場戰爭的話,我們的這支軍隊是否還能像當時的志愿軍一樣;而解放戰爭是關于人民的問題,反思了為什么一個失去民心的政權會垮掉。因為毛澤東當時預言,解放戰爭要打八年,最終卻只打了四年,過了長江以后,解放軍摧枯拉朽,基本就沒有什么大的戰役了。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樣一個歷史?
而抗日戰爭,我覺得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非常復雜、豐厚的歷史的把握。我用很大的篇幅寫了正面戰場,也給了蔣介石很大的篇幅;但是對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作用和意義我也力爭精準描寫;同時對這個過程中日本人的心態變化、日軍在作戰中的方略變化等,都放在整個抗戰的大格局里,寫清楚因由。從這點來說,這本書的體量差不多等于前幾部書的總和。
周報:我們知道您向來重視史料,為了寫這本書您還幾度赴日本查證,有什么新發現嗎?能否舉一二個具體例子?
王樹增:史料都是一樣的,只是我會在前期把各方的史料相互進行印證,日方的、國民黨的、共產黨的、美軍的,個人的、戰史的都放在一起印證。比如長沙戰役,蔣介石的原電報說“公布的死亡數字以二十萬人為好”,當看到這封電報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看長沙會戰國民黨軍公布的殲敵數字了。因為蔣介石本身就說了要擴大宣傳,所以這個數字是有偏差的。只有印證了才能知道哪些材料有偏頗之處,日軍的有,我們的也有。所以需要在心里對歷史的走勢了如指掌,對歷史產生的原因非常清晰,把握這些原則以后就能大概判斷出來這些資料的水分在哪里,比較接近真實的是什么。
就如蔣介石之所以發這封電報,是有原因的,并不是純粹的好大喜功。當時重慶的國民政府正處在一個怎樣艱難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又處在一個怎樣的處境中?只有把握這些,才能知道當時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封電報。
周報:在書中引用很多史料會增加可信性和學術性,但是否會影響可讀性?
王樹增:我的原則是大背景小細節。所謂大背景就是歷史背景要勾勒得非常清楚,只要不繁雜就行。有時戰役部署的電報是一定要的。如果不放這些電報,那么就不清楚對應的方略是什么,不清楚戰場上左中右有哪幾路部隊。有時候讀者看到這里,不了解部隊的番號就過去了,但如果真正細讀的人,就會覺得很有意思。
但在大背景下我會放很多小細節,這些小細節是我在浩瀚的史料中精心挑選的。比如臺兒莊戰役,我是用一個日軍士兵的日記串起來的。這里既有這個士兵進入戰場那天的日記,也有他離開戰場那天的日記。臺兒莊在運河旁邊,這個士兵進入的那天他很沮喪,因為那天開始他身邊的人不斷死去,但是在他離開的那天,他突然發現,春天來了,運河邊的桃花都開了。臺兒莊戰役我們死了兩萬多人,我就想,不知道那些流血的中國士兵,是否知道自己誓死捍衛的這片國土上竟有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
再如日軍轟炸武漢時,一架日本飛機與中國飛機相撞,雙方飛行員同歸于盡。后來中國飛行員的妹妹看到了一封日軍飛行員寫給他妻子的未寄出去的信,那妹妹就給那個日軍飛行員的妻子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被刊登在了當時武漢的報紙上……
像這些細節貫穿在這場戰爭里,人的感情、人的命運貫穿在其中,讀起來也就不枯燥了,就好看了。我把這些細節都挑了出來,有時是用敘述,有時是用電報。比如臺兒莊戰役湯恩伯遲遲不肯增援,他每次電報來,臺兒莊城內都歡呼雀躍,覺得湯恩伯要來了,可湯恩伯一直都不來。湯恩伯為什么不來,是怎么做到不來的?這其間都是有電報的,而且這些電報都寫得特別好。湯恩伯是蔣介石的絕對嫡系,蔣從來不說湯的,但是到了臺兒莊之后,蔣介石對湯恩伯發了那樣嚴厲的電報,這些都非常有意思。
周報:您在書中既有宏觀的全景式描寫,也不乏細節故事;既寫到了毛澤東、蔣介石這樣的高層人物,也寫到了普通的士兵、百姓,這樣多重視角的寫法讓人想起西方的一些歷史傳記類圖書,西方此類圖書的寫作是否值得借鑒?您比較欣賞的此類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王樹增:我最早寫完《朝鮮戰爭》時,先給莫言看了一遍,他看完后說,怎么覺著像西方作者寫的,不太像中國人寫的。
因為中國好多作家寫的是所謂的報告文學。但我認為,報告就是報告,文學就是文學。我原來寫過小說,知道文學敘述的魅力在什么地方。我比較愛看《光榮與夢想》,看過好多遍。但如果說特別受誰的影響倒也沒有。
我的閱讀面比較廣,什么都愛看,看了也能記住。比如《中國相聲大全》,我全看過。中國所有菜系菜譜、中國京劇戲譜,我也都看過。另外我原先在空十五軍當傘兵當了很長時間,所以我看待事物要比別人多一個角度,我是從天空往下看的。對歷史、對戰爭、對戰場也是如此,是俯視的。
周報:抗日戰爭對于很多國人來說,也許是知道最多卻了解最少的一場戰爭,所以會產生兩個極端,或是隨意對待,導致抗日雷劇層出不窮;或是莫名憤怒,導致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有人砸日本車抵制日貨,以您對這場戰爭的了解,您怎么看?
王樹增:寫這本書時,我一直有這樣的疑問,我們今天對這個歷史問題是否已經清醒了?對歷史不清醒,就一定會在現實中混沌、偏頗、盲從;如果對歷史很清醒,就會很有定數,看問題就會很清楚、很明白,不會讓自己混亂。
比如為什么會發生抗日戰爭?我用了將近六萬到七萬字寫了序章。日本發動戰爭后每年都有年度戰略方案,戰略方案里每次都是怎么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我在書里都寫到了。我覺得捋得很清楚以后,就不會發生去砸日本車這種行為了。就會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就不會寫這種神劇、雷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