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教育承載著國家的未來、人民的期盼。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 平的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并對做好公共教育、義務教育、幼兒園教 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遠程教育等提出明確要求。連日來,文藝界兩會代表和委員就此展開熱議,并圍繞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
中小學學制可縮短年限、提高效率
莫言委員有很多親友在中小學任教,也親眼見證了自己的孩子從小學到中學艱苦而漫長的學習過程,因此對中小學的學制問題一直比較關注,就這個問題 也做了一些調查和思考。他表示,基于我國整個學制系統考量,目前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時間都太長,其中基礎教育占比太大,不盡合理。我國中小學現行的 “六三三”學制割裂了少年兒童成長連續系統的發展過程,增加了學段銜接的各類成本,而小升初考試和中考,更是增加了師生的學業負擔和學生家長的經濟、心理 壓力,衍生出重點班、擇校熱、補課、學區房等社會民生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下,縮短學習年限、提升教育效率,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整體設計和規劃改革學 制,已成為眾多教育發達地區及其轄內學校自發、自覺的追求。
在莫言看來,我國已經進入信息數字化時代,今天的學前兒童和中小學生的身心、智能發展水平遠高于幾十年前的同齡人,如對中小學的課程、教材進行 統整,可以大大縮短學時而不影響學生的水平。他建議中小學學制由12年改為10年,實行十年一貫制教育;取消“小升初”和“初升高”兩次統考,讓學生坐上 “直通車”,在連讀制學校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受過十年基礎教育的學生都必須參加升學考試(相當于現在的高考),根據升學考試成績和平時學習成 績實行分流,一部分升入大學學習,一部分升入學制最少兩年的職業院校學習。莫言同時表示,十年一貫制教育應定性為我國的基礎教育即公民教育,理應是法律保 障的免費義務教育。它不僅是組織形態的變革,還將帶動教育內容的重組、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基礎教育資源優化,讓更多的人接受適合其個性 特點的教育。
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葉小鋼委員注意到,1999年實行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迅猛發展,實現了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在部分層面 培養了一批社會需要的專門性人才。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非協調性的擴招辦學,造成一定程度盲目性;部分高校負債率高、大學生結構性就業困難、辦學質量 下滑、創新型精英人才缺乏;不配套的教育改革造成學術腐敗等問題。此外,非協調性擴招突出表現為招生數量攀升,但缺乏整體統籌、分類指導。
葉小鋼表示,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取決于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必須迅速加快高等教 育的改革進程,才能把我國高等教育提高到國際一流水平。他建議,教育部門應針對不同性質的高校和不同專業類型的辦學進行細化、有區分地分類管理與宏觀指 導,引導教學型高校和高職學校對一些就業率不高的專業設置“創業教育”的內容,促進校際化與國際化合作辦學力度,建立高等教育大數據決策制度與信息公開制 度,建立高等教育大數據統計分析研究中心,繼續引導和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發展職業教育 培養技術人才
冉冉代表談到,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既影響到經濟 社會的發展,同時又關涉民生大事。根據2020年建成現代職教體系的戰略目標,5年來,職業教育已為各行業培養了5000萬名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基本覆 蓋了國民經濟建設的各領域,中國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然而社會“重普教、輕職教,重學歷、輕技能”的偏見依然存在,職教在國 民教育中的地位滯后,職業技術技能人才仍然緊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社會公正公平的需要。
冉冉建議,應進一步理順現行的管理體制,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職業教育體系,適當發展本科乃至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同時,要明 確投入責任和標準,增加經費投入,建立完善就業準入制度,暢通職教學生學歷教育上升通道,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中西部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
進一步推進學前教育工作
湯素蘭委員今年的提案著重關注學前教育。她表示,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石,發展好學前教育對個人、家庭、國家、社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 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的辦園格局。但是,學前教育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公辦和民辦差距懸殊,比例嚴重失 衡;幼師隊伍呈年輕化態勢,但學歷層次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無證上崗現象依然存在;幼兒園數量、辦園條件、教育質量不均衡;等等。
為推進幼兒教育均衡發展,湯素蘭建議,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大力發展公辦園;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配置幼兒教育資源;完善配套政策,明確公建民營幼兒園的法律地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確保學前教育質量均衡。
注重對各類教育的精耕細作
馮遠委員建議,我國藝術高等教育應重視綜合素養和情商的培養。學生要增加與社會的接觸交流和藝術創作實踐,導師對博士生、研究生要有嚴格的選題規劃和課程要求。鑒于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師資力量不均衡,還應完善藝術院校和專業的分級管理與評價制度。
吳長江委員一直關注自由藝術從業者的就業問題。他認為,教育培養環節要針對就業需求,為就業打好知識儲備基礎。要加強統籌中西部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才資源,這也是積極擴大就業創業的渠道。
于海委員希望,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不斷完善中小學文化設施,提高校園藝術培訓水平,加大師資力量投入,鼓勵高校學生精品創作。 徐利明委員談到,中小學書法教育目前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師資力量匱乏,缺少專職書法教師;二是教材質量良莠不齊,缺乏專業論證和量化標準。應組織開展專題 調研,邀請相關方面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汪國新委員坦言,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刻不容緩。現在我們文化“走出去”的平臺還相對較少,需要進一步增加。要大力支持海外華文教育,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努力建設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