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 >> 正文

    周明:黃河在咆哮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11日07:59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周明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zhàn)的情景嗎?”

      此刻,我站在壺口瀑布的山坡上,腳下便是滾滾東去威震峽谷的黃河。

      忽然間,我仿佛聽到遠方傳來激越的《黃河大合唱》,仿佛看見了詞作者、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的身影。

      《黃河大合唱》是光未然創(chuàng)作的大型組詩。光未然筆下的“黃河”意象,充分調(diào)動了讀者的視覺作用,使讀者感到奔騰咆哮的黃河好像就在眼前,在耳邊呼嘯。

      當時,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譜出了全曲。全曲由《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怒吼吧,黃河》9個樂章組成。冼星海說:“這種雄亮的救亡歌聲為中國幾千年來所沒有,而群眾能受它的激蕩更加堅決地抵抗和團結(jié),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一件音樂奇跡。”

      清楚地記得:1997年冬天,我去了壺口。

      啊,雪落黃河,黃河竟成一片冰天雪地;河床不見了,水流無聲了,那平日奔騰咆哮的瀑布也無聲無影了。冰雪覆蓋了大河上下,黃河突然變?yōu)槊Co際的銀色世界。據(jù)說,因為在臘月黃河突然漲了一次大水,接著又下了場大雪,多年不遇的黃河冰凍就成了今天的景象,這是難得遇到的奇觀呢。

      為了探聽黃河水流,我俯身趴在河床的冰雪上,傾聽那冰下潺潺的流水聲,感受到母親河的溫暖與強大生命力。

      春節(jié)后我返回北京。帶著對黃河的眷戀之情,去看望時已84歲高齡的光未然。我向他談起這次壺口之行,以及看到的黃河冰雪奇景,還帶了幾張黃河雪景的照片給他看。

      老人家對黃河有著常人無法體會的情結(jié)。他仔細地一張一張地看,不斷地詢問,哪里是河床,哪里是壺口瀑布,哪里是當年船夫的渡口……

      他深情地回憶說:1938年冬天,由他率領的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zhuǎn)赴晉西南呂梁山抗日根據(jù)地開展宣傳活動。壺口是黃河有名的險峽之一,洶涌奔騰的怒濤狂瀾,常常使渡客望而卻步。然而他們抗敵演劇隊的熱血青年們,個個英姿勃勃,勇闖險灘,在經(jīng)驗豐富、有膽有識的船夫的嘹亮號子聲中,渡過了驚心動魄的黃河。這次渡河給他和演劇隊戰(zhàn)友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激發(fā)了他寫一首謳歌黃河的詩作的念頭。此后在緊張的吉縣前線祝捷歸途中,他不失時機地和戰(zhàn)友們討論“大合唱”的構思。

      恰巧第二年(即1939年)的元月,演劇隊第三隊奉命開赴大家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不料在行軍途中,他不慎墜馬,左臂關節(jié)粉碎性骨折,到達延安后便被送進二十里鋪的和平醫(yī)院。治療病傷,成了他醞釀詩作的時機。當時由于治療,自己不能執(zhí)筆,便躺在炕上口授,由女隊員筆錄。“黃河之水天上來,排山倒海,洶涌澎湃,奔騰呼嘯,使人肝膽破裂……”醞釀已久的詩詞猶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400多行《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僅5天,就在病床邊完稿。

      于是,1939年4月,一部震撼人心的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說到此,老人家笑笑說:這里還有一段插曲呢!“《黃河大合唱》完稿后,我先是在延安窯洞里一個小型晚會上,在明亮的煤油燈下朗誦的。自然是激情滿懷的高歌。不想,引起在場的作曲家冼星海深深共鳴。當我剛剛朗誦完最后一句時,冼星海便上前一把搶過詩稿,激動地說,‘我有把握!我有把握譜成好曲!’”

      果然,冼星海在橋兒溝魯藝窯洞里的油燈下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一個星期后《黃河大合唱》插上了音樂的翅膀,回響在延水河畔寶塔山下。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的第一次演出,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在陜北公學大禮堂。光未然親自登臺朗誦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只見他披著半身多長的黑斗篷,正好蓋住了他受傷的左臂,他激情地揮舞著右臂,向黃河傾訴民眾的災難。當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20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擊樂由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出的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他們的感情是那么投入,幾乎忘記了自己是在舞臺上,忘記了臺下還有觀眾,直到全部唱完,臺下發(fā)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他們才猛醒過來。

      觀看這場演出的毛澤東主席在演出結(jié)束后,高興地鼓掌,連聲說:“好!”“好!”

      晚年的光未然依然對黃河久久感念。

      我西安的一位畫家朋友苗重安,不辭辛苦,從青海黃河源頭走到山東的黃河入海處,一路觀察,體驗生活,一路執(zhí)筆速寫,辛勤創(chuàng)作,用了幾年工夫,精心創(chuàng)作了黃河系列組畫。他計劃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等地舉辦黃河畫展,他很希望光未然能為之題詞。我便將苗重安和他的創(chuàng)作情況向老人家作了匯報,因為黃河,他很痛快地應允了。我知道他是不輕易題字的。

      幾天后,我去他家里,真叫人高興,字不但寫了,而且意味深長:

      黃河遠上接天宇,詩里黃河畫里多

      題苗重安黃河畫展

      一九九九年一月  光未然

      不久后,苗重安到了北京,我們相約去看望老人家。老人見到苗重安后高興地握著他的手說:“你是畫黃河,我是寫黃河,咱們都是在歌頌黃河啊!”

      老人家曾幾次告訴我,自從1939年在延安寫出《黃河大合唱》后,他再也沒有去過黃河,去過壺口,到過延安。他要我找機會陪他去。我也不止一次給家鄉(xiāng)西安的朋友說過了,大家都表示十分歡迎,而且我們還暗地里謀劃,等到了激發(fā)他當年寫出《黃河大合唱》的源頭——壺口后,要請他提筆寫幾段《黃河大合唱》的詩句,以便鐫刻在壺口渡口的山石上,作為永久紀念。然而,這一切卻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2002年初春,老人家不幸因病永遠離開了我們。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今天,我在壺口依然能感受到他戰(zhàn)斗的激情。

      我相信,氣貫長虹的《黃河大合唱》,將像千古黃河一樣永遠地流傳下去!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