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抗戰勝利70周年 >> 正文

    抗日救亡的不屈戰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07日08:02 來源:中國作家網 石 祥

      每當唱起1942年由莫耶作詞,鄭律成作曲的深情、豪邁的《延安頌》,仿佛又回到那炮火硝煙的抗戰年代,又置身于寶塔山下、延河水畔,又走到那黃土高坡、排排窯洞和延安父老鄉親中間,又聽到那一陣陣,此起彼伏,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遙遠而又親近的歌聲。

      一座座歌頌抗戰軍民的英雄豐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音樂是時代的脈搏,歌曲是人民的心聲。哪里有抗戰的軍民,哪里就有抗戰的歌聲。歌聲與行動同步,歌聲和刀槍共鳴,有的歌曲直 接形成戰斗力。如《到敵人后方去》(啟海詞  冼星海曲)把戰略思想,戰術動作、戰斗任務、戰斗目的,一一唱的清楚,一邊歌唱一邊實施,起到了鼓士氣,壯軍威,無往而不勝的作用。再如《游擊隊歌》(賀 綠汀詞曲)唱出了抗日游擊隊員的機警、靈敏、英勇善戰,來無影、去無蹤,神不知、鬼不覺,把鬼子打得暈頭轉向。其他緊密配合戰斗任務的抗日戰歌、進行曲, 如《反法西斯進行曲》(朱子奇詞  麥新曲)《抗戰進行曲》(敏夫詞  李煥之曲)《讓地雷活起來》(鄭紅羽詞  張非曲)《保衛晉察冀》(葉頻詞  周巍峙曲)《戰斗生產》(王莘詞曲)《團結就是力量》(牧虹詞 盧肅曲)《說打就打》(謝明詞 莊映曲)等,大都是蘸著炮火烽煙而寫,迎著槍林彈雨而唱。有歌聲就有隊伍,有歌聲就有行動。人民聽了歡欣鼓舞,敵人聞之喪膽落魄。

      烈火出金剛,贊歌唱英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活躍在抗戰一線的音樂工作者,含著眼淚悲壯地謳歌拋頭顱、灑熱血誓死抗日獻身的英雄兒女。如 《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詞  劫夫曲),用4句敘事、抒情的音調,以多段體歌詞內容,反復演唱了一個少年放牛娃機智、勇敢地誘敵、騙敵、殲敵、最后被鬼子慘殺的壯烈故事。有人物,有情 節,簡單明了,如泣如訴,聲詩共振,催人淚下。

      延安音樂最大的成就是推出了史詩歌曲《東方紅》。它唱出了一輪升起在世界東方的紅太陽,唱響了一個時代偉人,唱紅了一個新中國。《東方紅》已融 入人民的感情,長成身上的骨肉,鑄成民族的精神,是世世代代永遠銘記的歌的豐碑。在1963年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作為大歌舞的開篇,伴隨著“朵朵 葵花向太陽”的群舞,高唱《東方紅》,表達了各族人民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無限熱愛。后來,《東方紅》的樂曲,還乘上衛星飛向太空,響徹天下。這首《東方 紅》歌曲已與中華民族、中國這塊土地、中國革命歷史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這是中國的故事,中國的聲音,怎能不永遠高唱呢!

      一篇篇獨具特色的經典樂章

      《黃河大合唱》,是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之作。1939年1月,光未然用5天時間就創作了歌詞《黃河大合唱》,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在魯 迅藝術學院的一個小窯洞里完成了這部曠世之作——《黃河大合唱》(作品第7號)。4月13日,在延安陜北工學禮堂,由鄔析零指揮抗日演劇三隊首演了這部作 品。從此,《黃河大合唱》那慷慨激昂的歌聲,響徹黃河兩岸,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名揚海內外,聲震環宇。5月11日,《黃河大合唱》在中央黨校大禮堂 舉行的魯藝成立一周年紀念音樂會上正式公演,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觀看了這場演出,并對這部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黃河大合唱》是革命的政治內容和 盡可能完美藝術形式統一的大型音樂套曲成功的典范。

      延安,是革命的燈塔。抗戰歌曲,是抗戰精神的旗幟。其間,在血與火的斗爭中,產出了一批“標識性”歌曲,如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原《八路軍進 行曲》,后填詞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將其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由陳毅作詞,何士德作曲 的《新四軍軍歌》,由凱豐作詞,呂驥作曲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這些歌曲已成為一支人民軍隊、一所革命院校的重要標志,一種戰斗精神和一個不變的靈 魂。其他一些優秀歌曲,如《松花江上》(張寒暉詞曲)《在太行山上》(林濤聲詞、冼星海曲)、《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翻身道情》(賀敬之 詞,劉熾曲)等,為歷史和人民留下永遠美好的記憶,久唱不衰,世代相傳。

      《延安文藝大系》是紅色文藝掀起的一個高潮。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指引革命文藝工作者前進的明燈。

      啟示之一:“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當今 “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藝創作方針是一脈相承的。在《講話》精神和延安文藝的影響下,新中國成立后的音樂創作,相繼涌現出 《歌唱祖國》(王莘詞曲)、《我的祖國》(喬羽詞、劉熾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肖華詞、晨耕、生茂、唐訶、遇秋曲)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歌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曉光詞、施光南曲)、《春天的故事》(葉旭全、蔣開儒詞,王佑貴 曲),《走進新時代》(蔣開儒詞、印青曲)等。這些都是為人民鼓與呼、為時代頌而唱的歌曲。

      啟示之二:堅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結論”部分說:“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 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賀敬之在2002年5月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時答河北電視臺記者 問回憶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開過不久,大概半個月或十天左右,他到魯藝來作了一次講演,提出‘大魯藝’和‘小魯藝’的問題。意思是說,你們在‘小 魯藝’這個小范圍的學習當然是需要的,但不要忘記‘大魯藝’,也就是不要忘記廣闊的社會生活,還要向社會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我于1964年從連隊調 入戰友文工團搞歌詞創作,團里要求我們每年要深入基層生活三個月。當時已著名的女詞家劉薇就帶領我背上背包一起下部隊深入生活。那時寫的歌詞大部分都是站 在隊列里創作的,如《連隊生活歌曲》六首:早操歌、打靶歌、刺殺歌、投彈歌、夜行軍歌、擦槍歌,使連隊生活歌曲化,很受廣大指戰員喜愛。我于1984年創 作的歌詞《十五的月亮》及姊妹篇《望星空》也是在深入基層連隊廣泛征求官兵需要什么樣的歌時寫的。可惜,近些年下部隊少了,因此也不敢寫歌詞了。歌曲創作 離開生活的土壤,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群眾,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生命力。

      啟示之三:詩隨時代,歌追夢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精神。當今中國,已進入一個萬眾一心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當今世界已進入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 平發展的新時期。我們要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增強大國意識,大夢意識,大愛意識,大美意識。既要發揚戰爭年代那股勁頭,又要與時俱進,充分展示當代中 華兒女的嶄新風貌;既要堅定不移地弘揚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又要促進多樣化,傳遞真善美。就歌曲而言,歌詞既不能堆砌標語口號,又不能不講內容,隨心所 欲;曲調既不能老調重彈,也不能胡編亂造,怪腔怪調,故弄玄虛,嘩眾取寵。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敢于擔當,勇爭人先。“棄燕雀之小志、慕鴻 鵠以高翔”,弘揚中國精神,開創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努力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史詩浩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