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下旬至8月初,墨西哥瓦哈卡州印第安人熱烈慶賀蓋拉蓋查節,這一傳統節日源自印第安人敬拜玉米女神的活動。圖為參演民眾正在臺上表演。 |
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市是聞名世界的古城,早在198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市每年一度的蓋拉蓋查節,吸引著上百萬來自墨西哥以及國外的游客。
這里曾是印第安原住民聚居的偏遠地區,經濟落后,無人問津。而今天,瓦哈卡70%的就業人口都與旅游業相關。這座古城不僅成為墨西哥文化的一張名片,更對當地的經濟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蓋拉蓋查節期間,本報記者走訪了瓦哈卡,探究這座城市的發展經驗。
傳統節日釋放原生態魅力
蓋拉蓋查節是瓦哈卡享譽世界的傳統節日。“蓋拉蓋查”是當地土著語言——薩波特克語,意為“相互贈與”。而節日的起源,也源自薩波特克人的傳統,即在玉米豐收時祭祀玉米神,并分享勞作成果。
不過,今天的蓋拉蓋查節跟幾千年前的土著儀式已是大不相同。在政府的努力下,蓋拉蓋查節將節慶、演出、展覽和文化教育結為一體,成為一張墨西哥的文化名 片。自1932年開始,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瓦哈卡都會由官方組織盛大的典禮。為此,政府專門在城外的弗爾丁山建造了一座能容納1.5萬人的露天劇場。 每年7月的最后兩個星期一,來自瓦哈卡州14個原住民部落的舞蹈團體都在此上演蓋拉蓋查節的壓軸文藝演出。
瓦哈卡州政府媒體公關負責人拉法埃爾·布西奧對本報記者表示:“傳統的蓋拉蓋查慶典,其實是部落間維系關系的一種‘外交行為’。但在經歷了西班牙殖民之后,當地原住民吸收了來自歐洲的服飾和音樂,結合土著的舞蹈和語言,開創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文化慶典。”
在今年的演出上,首先登場的是由部落推選出的“玉米女神”。她身著傳統的瓦哈卡盛裝,頭戴玉米葉做成的花朵,手捧玉米穗,用當地的土著語言向全場觀眾致意之后,舞蹈便正式開始了。
這些舞者并不是專業演員,而是當地的原住民,他們身著的各色服飾也都來自鄉親們的手工制作。舞者表演的節目雖談不上技藝高超,卻是源自日常的生活:有的 展現勞作過程,有的表現祭祀儀式,陶罐、玉米、菠蘿、活雞都成為表演的道具,有一個部落甚至直接在舞臺上喝起酒來。表演結束時,演員們會拿出玉米餅、面 包、水果、巧克力等各色土特產向觀眾拋灑。這也正是蓋拉蓋查節的本意所在,即相互贈與。
這種原生態的表演,恰恰是蓋拉蓋查節的魅力所在。來自美國的游客迪克·錢伯斯對本報記者說:“我喜歡這樣的表演,它看起來非常樸實自然,沒有那么多商業化的包裝,這也是瓦哈卡給我的印象。我會把這里推薦給我的朋友。”
旅游收入反哺文化保護
“事實上,原住民文化在經歷了西班牙殖民以及歐美現代文化沖擊之后,遭遇了很大的危機。” 墨西哥國立民間文化博物館館長魯道夫·羅德里格斯對本報記者介紹說,“但瓦哈卡依然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當地采用了非常有效的保護方式。”
對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成為瓦哈卡式保護的亮點所在。在拉法埃爾·布西奧看來,保護并不僅僅是一成不變地傳承過往的傳統儀式。“原住民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群 體,他們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但也會擁抱現代文明。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所謂傳統儀式,也是在20世紀才形成的。”
在露天劇場里,布西奧指著一個正在表演的菠蘿舞說:“這個舞蹈本不是他們村子的傳統,而是上世紀70年代為了參加慶典而發明的。可如今40多年過去了,人人都知道這是他們部落的代表,這難道不算是原住民文化么?這當然也是。”
這樣的保護理念與魯道夫·羅德里格斯不謀而合:“文化本身就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不僅蓋拉蓋查節是如此,整個瓦哈卡市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經營和保護的。歷史中心區雖然是世界文化遺產,但當地居民并沒有因為旅游商業開發搬到城外。本 地的農貿市場距離游人如織的索卡洛廣場只有兩個街區。盡管是蓋拉蓋查節期間,但當地人仍像平常一樣挑選便宜而新鮮的水果、蔬菜和面包。
市場外,沿街的排檔正出售熱乎乎的玉米卷餅、莫萊醬雞,這些既是游客的最愛,更是當地人日常的食譜。很難想象在一個世界知名的旅游勝地,還能保存如此眾多的日常生活。也正因此,英國《旅行雜志》將瓦哈卡列為世界十大文化遺產的首位。
瓦哈卡州經濟、文化和旅游部長何塞·索利亞對本報記者介紹,每年的蓋拉蓋查慶典,可以給瓦哈卡帶來約2000萬美元的收入,同時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放大,也能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
瓦哈卡的理念,無疑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