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不少人問我:你在劇本創作方面有什么訣竅?說出來其實很平常,就是當我們接手一個題材的時候,以什么樣的角度去審視、去開掘,如何在尋常的歷史或現實題材中,注入我們現代人的審美體驗與生存觀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作 為戲曲老編劇,我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首先要堅持文藝作品的價值導向,要站在人民的立場,書寫人民的理想和創造;第二,我們的創作要反映生 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實現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途徑;第三,我們的創作要服務大眾,好的作品必須走向人民、服務人民。
剛剛由國家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在全文的九大條塊中,作為專題列出了“支持戲曲劇本創作”,加大劇本創作扶持力度,實施 戲曲劇本孵化計劃,實施“三個一批”優秀戲曲劇本創作扶持,國家藝術基金加大對優秀戲曲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這對于我們這些從事戲曲編劇的人來說,是極大 的鼓勵與推動,調動起了大家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或許,戲曲編劇的“百花園”就此繁花似錦、碩果可期。
最近幾年,我創作了《挑山女人》、《雙飛翼》、《甄嬛》(上下本)、《金縷曲》以及不久前脫稿的當代戲《燃燈者》,取得了一定社會反響,引起業 界關注。不少人問我:你在劇本創作方面有什么訣竅?說出來其實很平常,就是當我們接手一個題材的時候,以什么樣的角度去審視、去開掘,如何在尋常的歷史或 現實題材中,注入我們現代人的審美體驗與生存觀照。凡事從不同的角度,總會得出不同的看法,這取決于我們的世界觀以及對于社會、人格、道德、生活的了解、 體驗和認知,取決于我們在創作中堅持什么樣的導向,采用什么樣的途徑。作為戲曲創作者,我們都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書寫和記錄人民 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在現今的社會條件下,大家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組織文字不會太困難,困難恰恰在于能不能沉下心來扎根生活、體驗生活,不斷學習 補充新知識,逐步完善認知深度與人格修為。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這確實是創作者無法遮掩、無從規避的方面。寫作技巧嫻熟到一定水準,上述條件就是作品能否 更上層樓的關鍵了。
記得當初接手《挑山女人》時很為難。因為之前寫的大多是京劇和越劇的古代歷史劇,且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15歲從軍入伍,與所要寫的山村生活和 人物常態相去甚遠。好在當兵10多年,部隊就駐扎在山區,風雨天酷暑日,不乏扛著石頭、挑著擔子、背著槍支彈藥翻山越嶺的經歷,對其中的辛苦與艱難并不陌 生。加之駐地周邊的山村中,住著不少畬族居民,耳濡目染與親密接觸,使我這個長于大都市的女兵,能夠切身體會到山區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編劇是有“職業病” 的,寫作前我不斷追問自己:通過這樣一位平凡百姓的平凡故事,到底想說些什么?又能夠說些什么?該怎樣說才好呢?想來不外乎三條途徑。一、表述生活之苦難 及來自外力的救贖:主人公歷經坎坷,在眾人幫助與扶持下,終于走出困境。如此,結局圓滿,亦可展示社會的美好。二、表述苦難中無奈地掙扎與悲凄:如此,可 賺取同情悲憫的眼淚。三、表述苦難中的獨立與擔當:在我們這樣一個地域廣博、人口眾多的天地里,對于不平的呼號是必須的,但如果僅僅讓主人公悲天搶地的呼 號,等待社會的關注與幫扶,是遠遠不夠的。不如以人物的質樸性格與實際行動證明:生活擔當之不易,精神獨立之可貴。《挑山女人》選擇了第三條途徑:在普通 觀眾眼里,可以讀出生命之路是要靠自己堅持奮爭并勇敢擔當的。在具有一定能量且被感動的觀眾心里,則可以捫心自問:我能夠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做些什么?這 就是我們的文藝作品對人民群眾的感染力、影響力,也更加警示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 藝作品。
最近,我與兩位青年編劇剛完成了《燃燈者》的劇本創作,此劇是取材于上海優秀法官鄒碧華先進事跡的當代大戲。雖然我們采訪并查閱了近80萬字的 資料,也被他的品格與精神所感動,但如何在舞臺上表現當代先進人物?如何讓現實中的先進人物藝術地生動立體起來?如何使觀眾在藝術感染的氛圍中體悟先進人 物的精神?對創作者來說,都是大難題。我們畏難過,也想退縮過,但縱觀歷史上的許多優秀傳統劇目,有不少都屬于那個時代的當代戲,古人尚且有此勇氣,活在 當代的我們,又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的高度重視以及最近剛頒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二十一條政策”的文件,更應該乘此東風,在“百花齊放、推陳出 新,開創中國戲劇事業新生面”的前行路上,努力嘗試、不懈追求、緊接地氣、倚重生活,為使我們這一代人的戲劇歷史閃耀于歷史長河而發憤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