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抗戰勝利70周年 >> 正文
80年前的7月17日,聶耳不幸離世,年僅23歲。但人們從未忘記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無論是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還是在和平發展的新時代。
我們紀念聶耳,紀念這位“國之歌者”。1935年,在民族危難日益加深之際,聶耳以音樂為武器,用從心底爆發出的歌曲向敵人發出最后的吼聲,向億萬受難的同胞吹響戰斗的集結號——“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在硝煙戰火中誕生的《義勇軍進行曲》,每一個音符都傾注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日本侵略者的滿腔仇恨,還有對國人團結御敵、抗日救亡的精神激勵。郭沫若贊譽他是“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鵠的。”《義勇軍進行曲》不僅震撼人心地唱出了特定時代人民的呼聲,更唱出了國之魂魄,那就是剛強不屈,勇往無前。作為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凝縮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苦難輝煌,傳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不朽精神。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弘揚抗日救亡的國歌精神,繼承其所開創的“代替大眾吶喊”的中國新興革命音樂遺產,是對聶耳的最好紀念。
聶耳在其短暫而璀璨的音樂生涯中,不斷嘗試“中學為體”——用花燈調、洞涇音樂等云南民間音樂打底,“西學為用”——輔以西方的創作技巧的藝術創作路徑。借此,他讓世人得以領略民間音樂的繁盛和濃厚,同時還成就了“一種中國新的(聲樂創作)形式”,給中國民樂“走出去”帶來更多啟發。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音樂家指出,聶耳對民樂的貢獻和國歌一樣不可磨滅。
民間音樂是聶耳音樂興趣和創作靈感的來源。它是如此的浩瀚和精深,但我們對它的整理和發掘卻遠遠不夠。在聶耳的故鄉云南,整理成曲譜的民樂尚不及千分之一。如果不抓緊記錄和整理,將會有更多不可復制的民樂隨著老一輩人的離去而永遠消失。因此,今天我們紀念聶耳,還應關注未被完全開啟的民族音樂寶庫。80年前,他只推開了浩瀚民樂寶庫的一小扇門;80年后的今天,我們要完成其未竟之業,記錄和留住更多今天我們還能聽到的民樂,讓它們不被時光所吞噬,而是在時間的沖刷下再放異彩、歷久彌新。這也是對聶耳最好的告慰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