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抗戰勝利70周年 >> 正文

    報告文學的抗戰敘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29日08:25 來源:中國作家網 丁曉原

      ■編者的話  

      報告文學是離時代、歷史和現實最近的文體。在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記述中,報告文學從未缺席。

      丁曉原的這篇文章,從文學史的角度出發,回 顧和梳理了抗戰時期報告文學的發展和影響。作者在文中重點介紹了丘東平、碧野等人的作品,并且從中發現了現代報告文學抗戰敘事中最為重要的精神資源:“無 論是戰爭還是和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我們凝聚民族的情感,生成百折不撓的愛國偉力。”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敘事(三)

    報告文學的抗戰敘事

    □丁曉原

    ①夏衍(1900-1995) ①夏衍(1900-1995)
    ①夏衍(1900-1995) ②《包身工》,夏衍著 ③《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錢杏邨編②《包身工》,夏衍著
    ①夏衍(1900-1995) ②《包身工》,夏衍著 ③《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錢杏邨編 ③《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錢杏邨編

      現代報告文學的抗戰敘事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和非虛構寫作的藝術價值。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我們重讀以特殊方式記載那段歷史的報告文學,盡管其中很多作品是急就章,但依然 會有許多的認知和感想。存錄戰爭的巨大災難,是為了使后人勿忘歷史,向往和平;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空前的歷史劫難中,我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啟悟。

      作為近代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體,中國的報告文學以其特有的方式實錄和存活了甲午風云、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等重大的歷史事件,而抗日戰 爭則是中國現代報告文學書寫最為集中、充分的重大題材類型。中國報告文學的抗戰敘事,是一部中華民族慘遭殺戮、備受欺凌的苦難敘事,更是一曲激揚著全民族 同仇敵愾、救亡圖存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正氣歌。

      中國報告文學文體至20世紀30年代開始成為一種自立的文體。1936年發表在《光明》創刊號上夏衍的《包身工》是一部“可稱在中國的報告文學 上開創了新的記錄”的作品。這部現代報告文學的“第一名篇”其背景與日本侵華直接關聯。作品所寫的“包身工”,就是在“東洋紗廠”失去自由而勞作的苦工。 正如作品中寫的,“一·二八”戰爭之后,日本廠家對于這種特殊的廉價‘機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來”。“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 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20世紀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包身工》是對日本侵華、殘酷 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淚控訴。

      報告文學真實、快捷反映現實的文體特長,特別順應了報告民族大事件、時代大主題的現實需要。錢杏邨(阿英)主持選編的《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是 現代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集。這里的“上海事變”,就是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上海,上海軍民進行英勇抗擊的事件。許多作者以紀實的方式對 這一事變作了迅速的反映:“在文筆活動方面,產生最多的,是近乎Reportage的形式的一種新聞報告;應用了適應于這一事變的斷片敘述的報告文學的形 式,作家們傳達了關于‘一·二八’以后各方面的事實。”

      抗日戰爭的興起,促成了作為時代文體的報告文學迅速發展,使之成為當時頗具規模、深有影響力的主流文體。對此,以群在《抗戰以來的報告文學》中 有過具體的描述:“一切的文藝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發表報告文學;讀者以最大的熱忱期待著每一篇新的報告文學的刊布;既成的作家(不論小說家 或詩人或散文家或評論家),十分之八九都寫過幾篇報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報告文學就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刊《抗戰文藝》先 后舉辦過“保衛大武漢”“轟炸特輯”等征文,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堅守在“孤島”的文藝工作者于1939年編輯出版了《上海一日》,以此反映“八·一三”滬 戰后一年間上海的生活見聞。當時有許多革命的、進步的報刊和出版機構十分重視報告文學這一時代的“輕騎兵”,如《解放日報》《晉察冀日報》《新華日報》 《救亡日報》《烽火》《文藝陣地》《七月》等發表大量的報告文學作品,上海雜志公司等刊行《戰地報告叢刊》(包括碧野《北方的原野》、曾克《在湯陰火 線》、姚雪垠《戰地書簡》)和《戰地生活叢刊》(包括羅烽《莫云與韓爾謨少尉》、舒群《西線隨征記》、劉白羽和王余杞《八路軍七將領》)等叢書。

      抗日戰爭時期,報告文學成為一種大眾的文體。寫作報告文學的作者非常廣泛,重慶出版社的《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報告文學》就收錄了 174位作者的作品。在眾多的作者中,既有夏衍、范長江、謝冰瑩、宋之的等業已成名家的作家,更有一大批在激蕩而偉大時代中涌現出的以報告文學稱名文壇的 青年作家,如丘東平、碧野、駱賓基、曹白、蕭乾等。丘東平寫有《第七連》《葉挺印象記》等報告文學。碧野主要寫作報告文學、散文,接連出版了《北方的原 野》《太行山邊》《在北線》3部報告文學集。其中《北方的原野》得到茅盾的高度評價:《北方的原野》表現了“我們民族今日最偉大的感情,最崇高的靈魂的火 花。《北方的原野》雖然不會是這方面的惟一的代表,但在目前,它卻實在是第一部的成功的著作!”此外還有作為抗戰直接參與者或戰時生活見證人的業余作者, 如寫作《閘北打了起來》的阿垅、《狙擊手方體田》的韓壯屏是排、連級的軍官,寫作《在傷兵醫院中》《護士的一日》慧珠、史筠則是參與傷兵救護的護士。宋慶 齡也有記述抗戰人事的作品,她的《從湘北前線歸來》敘寫長沙勞軍的見聞,文筆簡潔,真切地反映戰時傷兵醫院的實況和傷兵熱忱的愛國精神。

      現代報告文學的抗戰敘事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和非虛構寫作的藝術價值。非同尋常的敘事者“肩著他的巨筆,跟隨著前線的將士,英勇地參加 了浴血的苦斗。無數的通訊、無數的報告文學,把戰士的英雄的姿影,把炮火下的戰區的慘象,把無數千萬受難同胞,無數千萬救亡隊伍的面影,深深地印入了全民 大眾的胸臆。鼓起了大眾舍身殺敵的勇氣,加強了大眾最后勝利的信心。”(《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新華日報》1938年3月27日)。我們從 《當南京被虐殺的時候》(汝尚)、《污暴的行進》(孫鈿)、《蹂躪》(吳萍)、《人獸之間》(適越)、《最悲慘的一幕》(秋濤)等作品的題目,就可以感受 到那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民族遭劫受難的情景,這些文字是記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暴行的鐵證。

      “南京今天一變而為血腥的地獄”,慘絕人寰的殺戮被永遠定格在《當南京被虐殺的時候》的實錄中。這是一篇報道日寇南京大屠殺最早的報告文學,是 研究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手史料。同時,在揭露敵寇殘暴之外,劉白羽《八個壯士》、祖澄《孤軍八百》、駱賓基《“我有右胳膊就行”》、曹白《楊可中》、梅行 《船夫》、林有《保衛祖國領空的華僑飛航員》等以感佩之情再現了許多令人崇敬的抗日英雄形象。《“我有右胳膊就行”》是一篇千字作品。其中的人物是“一個 為機關槍掃射而傷了左臂的中年漢子”,作者通過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語言,凸現出其愛國忠勇的感人形象:“左胳膊,我不是怕……只要留著右胳膊就行,我還是 會到前線去使槍打敵人的。”

      抗戰敘事作品題材多樣,而許多作品筆法不一,各有優長。如《婦女抗戰進行曲》(雷加)敘事具體,用筆細膩,追求事件和人物的相對完整性,形似小 說。有的截取對象的片段,靈活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文辭生動,有散文之味,如陳毅《江南抗戰之春》、孫犁《雁瓴隊》等作品即多用散 文筆法。《雁瓴隊》開篇:“——魚兒,游開吧,我們的船要去作戰了。雁呵,飛去吧,我們的槍要去射殺敵人了。”這樣表現戰斗的文字不乏詩情趣味,生動地反 映了抗日軍民的必勝斗志。有的則采用日記體,如蕭向榮的《戰場斷片——平型關戰斗前后的日記》、魏巍的《黃土嶺戰斗日記》、周立波的《戰地日記》等,記事 擇要,簡筆速寫,現場感強。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我們重讀以特殊方式記載那段歷史的報告文學,盡管其中很多作品是急就章,但依然 會有許多的認知和感想。存錄戰爭的巨大災難,是為了使后人勿忘歷史,向往和平;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空前的歷史劫難中,我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啟悟。小說 家巴金在報告文學《廣州在轟炸中》寫道:“最近兩次的大轟炸中,我就看見在這里居民中間,人我的界限怎樣迅速地消滅;許多人自動地將自己的家里用具獻出作 為一些老弱同胞的避難處,壯丁們也冒著危險去挖掘炸毀的房屋,救出受傷的同胞;獻舍的虔誠并不曾因接連不斷的空襲警報而減少一分。” “敵人的鐵騎果然會踏進我們這個可愛的城市么?我擔心這會成為事實。那么就讓我們和敵人一起永遠埋葬在黑夜里吧,把明天留給我們的后一代人。” 巴金看到抗日救亡“把數十萬人的心變成一顆心”的情景,以感奮的心緒將萬眾一心抗擊外敵的生活場景攝入作品。這是作者對民族情感的一次深的體驗,是對民族 生生不息力量的一種新的發現。這是現代報告文學抗戰敘事作品中最為重要的精神資源——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我們凝聚民族的情 感,生成百折不撓的愛國偉力。

    丘東平(1910-1941)   碧野(1916-2008)丘東平(1910-1941)            碧野(1916-2008)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