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抗戰勝利70周年 >> 正文

    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 銘記苦難歷史塑造英雄群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08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海報。資料圖片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來,世界各國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的影視佳作層出不窮,一些經典作品在世界影視發展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尊重歷史真實是核心

      今年,抗戰題材電視劇再次成為熒屏上的熱門劇和關鍵詞。如何評價中國的抗戰史,記憶并思考那場深重的災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創傷;如何追憶 與緬懷上千萬同胞同仇敵愾、慷慨赴死的靈魂……成為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一直在追尋和探索的問題。“抗戰影視作品都應正視歷史,尊重歷史真實是抗戰劇創作的核 心。”中國電視藝術家委員會高級編輯陳芳認為。

      6月,中央電視臺推出的4集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真實、客觀呈現了德日兩國對待二戰這段歷史的態度以及產生的不同影 響。網友們評價說,這部紀錄片從客觀角度闡述了歷史問題,真實可信,很多珍貴的歷史鏡頭難得一見,做到了用史實說話,用事實說話,引人思考。

      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于7月4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這部電視劇全景式展現了東北人民抗戰的不朽歷史和東北抗日聯軍氣壯山河 的英雄事跡。《東北抗日聯軍》將重大歷史題材與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故事巧妙相融,制作精良場面恢宏。“這一次,不同于以往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它以全景式 描寫了抗日英雄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謳歌了革命英雄舍身衛國、英勇抗日的精神,是一部區別于以往作品的年代史詩鴻篇巨作。”導演李文岐表示。

      近期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兩部紀錄片《烽火1937》《大抗戰》充分尊重歷史真實,以大量的史實材料、親歷者口述等客觀表現手法,再現了一 段段真實的歷史記憶。《烽火1937》以日本戰爭親歷者的口述為主線,以日本國家歷史檔案為佐證,走訪大量日本權威歷史學家,從日本的視角客觀審視“盧溝 橋事變”的歷史起因,揭示出當年日本軍政當局蓄意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彌天陰謀。《大抗戰》本著實事求是、用史實說話的態度,挖掘出1000余小時由各國記 錄的戰場原聲影像、10萬張高清真實照片,整理手稿、通訊、報紙文摘等重要文獻千余份。對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至日本投降的14年抗日戰爭,進行全面系 統、客觀生動的歷史回顧。

    回歸理性創作是關鍵

      抗戰劇在經歷了“神劇”“雷劇”的攪局之后,認真總結了創作的經驗和教訓。新一輪抗戰劇逐漸回歸理性創作令人欣慰。

      一大批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也將為抗戰70周年獻禮。電視劇《飛虎隊》是一部重新翻拍的紅色經典,根據劉知俠所著的《鐵道游擊隊》改編而來。時 隔多年之后,導演用全新的手法重塑《鐵道游擊隊》,傳承紅色精神,向經典致敬。電視劇《馬上天下》是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徐貴祥同名小說的軍旅劇,講述了 一個不想打仗卻又智慧非凡的戰爭英雄的故事。導演高希希認為,“這是我10年來看到的最好劇本,因為作家寫出了戰爭題材的終極命題,那就是不戰。”

      另外,一大批根據真實史料創作而成的紀錄片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創作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七三一》《代號保 爾》《濰縣集中營》,中央電視臺的《東方主戰場》,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燃燒的影像》等,都根據塵封的歷史遺存、最新史料的披露和新近挖掘的采訪成果進行重 新梳理詮釋,力求通過真實影像的傳播銘記歷史,喚起偉大民族的覺醒。

      除了電視劇之外,抗戰題材電影回歸理性創作也同樣值得關注。八一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大型抗戰史詩電影《百團大戰》將于9月1日上映。影片根據 抗戰時期的重點戰役——百團大戰演繹,是首部以電影形式呈現百團作戰恢宏史實的影片。“105個團作戰的場面不容易控制,頭緒眾多。為了清晰呈現這一重要 戰役,我們在藝術創作上將百團濃縮成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團,在百團作戰大的格局背景下,結合朱德、彭德懷、左權為龍頭的延安領袖群的戰略構想,梳理出主線 突出、內容精彩的篇章結構,使整部電影既尊重史實又有精彩的故事呈現。”導演張玉中說。

      今年,抗戰題材影視作品扎堆獻禮,在創作上逐步回歸理性,傳遞出了有價值的審美品位和有意義的思想內涵。

    發掘人性之光是精髓

      作為戰爭題材的一種類型,以影像化的形式,藝術地再現這段沒齒難忘的苦痛歲月,一直在我國的銀幕、熒屏上經久不衰。回顧那些經典作品,《一 江春水向東流》《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等影片,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這些經典影片從不同角度透視和反思了抗戰歷 史,傳達出對和平和正義的呼喚,挖掘出了民族精神與人性之光。

      “真正優秀的影片不是為了功利目的,是為藝術本身而做的。戰爭題材的現代轉化,旨在如何讓過去的歷史事實產生與今天相關的共鳴,如何發掘新 的價值觀念,重新審視過去的歷史,能夠與今天的所思所想不要距離更遠,才能更加打動大眾。”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研究所副教授詹慶生坦言。

      “在尊重歷史與堅持美學追求的語境下建構抗戰敘事,直面慘烈歷史,重塑御寇英雄,拓展抗戰題材影視作品新的視角和空間,才會贏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度。”陳芳認為,在抗戰劇回暖的今天,在創作中發掘人性之美尤為重要。

      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不應僅是場面的突破、視覺的奇觀,還應基于客觀的歷史,講述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讓觀眾在淚水與感動中,觸摸到厚重的歷史,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本報記者 牛夢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