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各地文訊 >> 正文
李濱聲 新華社記者 李琰/攝
90歲的人生怎么度過?中國漫畫最高獎“金猴獎”得主李濱聲用“玩味人生”四個字向世人解讀人生的真諦。
6月,漫畫大師李濱聲迎來90歲生日。面對畫界同仁的恭賀,這位被尊為“濱老”的老人連連擺手,“可別把我叫老了,我是‘90后’。”更謙虛的 還在后面。90高齡的他甚至給自己下了這樣的定義——不學無術人,“我就是個畫‘小人兒’的,這一輩子什么都沒干,沒有一技之長。”
可這個“不學無術人”卻著實不簡單。作為中國漫畫界的“一桿大旗”,早在1949年,他就參與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的畫像工作;1952年,27歲 的他為配合在京召開的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和平會議,設計并雕塑完成了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內(nèi)的“和平鴿”;同年,他成為《北京日報》第一批美術記者,開始探索提 倡社會道德的內(nèi)部諷刺畫,自此享譽漫畫界數(shù)十載。
“濱老在漫畫界最大的貢獻有兩點:一是漫畫語言的使用,二是故事情節(jié)的構思。”中國美協(xié)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名譽主編徐 鵬飛感嘆,扎根生活的執(zhí)著,讓李濱聲許多創(chuàng)作于幾十年前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有著穿透紙背的力量,“濱老是一個綿里藏針的漫畫家,是漫畫家中的文人。由于整 個社會的短視,太多漫畫家過于迎合,喪失了本應有的銳氣。這正是我們需要從濱老等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汲取的。”
除了知名漫畫家的頭銜之外,李濱聲在國畫領域的成就也頗高。早在青年時代,李濱聲就結識了齊白石的高足周鐵恒,自此開啟了他的國畫生涯。
他的國畫作品中,以京劇人物為最,這得益于其數(shù)十載浸淫京劇藝術所品悟到的文化精粹。這位自號“梨園客”的老人,3歲會唱“孤王酒醉桃花宮”,22歲在北平的京劇大舞臺一唱成名,70歲辦個人京劇專場演出,90歲時還扎著行頭指導科班后生排演全本《羅成》。
“畫戲不是單純地畫人物,而是要畫手眼身法步。畫好不好,要看其中傳達的藝術魅力。”幾乎所有的國畫作品中,李濱聲都堅持遵循中國畫的格律,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造型人物。
“濱老是一個全才。”徐鵬飛說,豐厚的學養(yǎng)為李濱聲的作品提供了深厚的根基,“正是因為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習得如此扎實,他的作品才能淋漓展現(xiàn) 文化最勃發(fā)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藝術生命力和人品直接相關。人品立得住,別人才能接受你。人品立不住,別人也不會尊重你。我跟濱老幾十年接觸下 來,他從沒有架子,約畫也不講價錢。可以說,某種意義上,濱老的人格魅力強化了他的作品。”
如今的李濱聲,雖早已退休,卻絲毫沒有九旬老人的龍鐘之態(tài)。他把每一天都用在為中國漫畫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鼓與呼上。就在前不久,他應邀前往 北京師范大學,為百余名大學生戲迷講京劇、唱經(jīng)典;5月18日,為期一月的“追尋北京的記憶”李濱聲繪畫作品展在北京什剎海廣福觀開幕,他還現(xiàn)場提筆,為 參觀者創(chuàng)作漫畫肖像。
沒有活動的日子里,他每天六點即起,做完集體操,就開始忙活:練毛筆字、背千家詩、寫戲文、畫點漫畫。
“人每一天都得有事做,不要感覺沒事。人腦越用才能越活,我對青年人的希望就是要勤,千萬不能懶。”站在90歲的年輪上,李濱聲對年輕一輩的漫畫家們充滿期許,“一定要‘惜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活得充實又精彩的李濱聲有什么工作計劃?“90后”李濱聲笑聲朗朗:“我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半輩子的見聞,去其糟粕,留其可以,用文字或口述的形式留下來,獻給青年朋友,豐富中國夢。”
(本報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