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正文

    李東華《少年的榮耀》:用寫實的筆調呈現戰爭中的童年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23日09:09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墨波

      近日,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希望出版社主辦的“希望原創”第二屆論壇“寫實主義與兒童文學”李東華反法西斯主題作品《少年的榮耀》研討會在北京 召開。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長王然、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琚林勇、希望出版社社長、總編 輯梁萍等出席并講話。束沛德、樊發稼、金波、王泉根、張之路、曹文軒、海飛、劉緒源、牛玉秋、胡平、白燁、劉海棲、徐德霞、王瑋、楊平等專家學者40余人 參加了會議。

      《少年的榮耀》是兒童文學作家李東華歷經5年潛心創作的兒童抗戰小說,這部小說講述了11歲的男孩沙良和他的伙伴們在戰爭歲月里的成長故事,小 說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用跌宕起伏的故事,呈現出中國抗戰背景下少年特有的生活狀態和珍貴品質,對當下青少年價值觀的培養及成長歷程有重要意義。與會者認 為,《少年的榮耀》站在二戰以來優秀兒童戰爭小說的高起點上,彰顯了“寫實性兒童文學的意義”,突破了傳統的戰爭兒童文學的書寫,是一部高品質的厚重之 作。

      回歸現實主義的厚重之作

      當下的兒童文學創作呈現出偏向幻想的趨勢,很多作家疏遠寫實一路,扎堆幻想文學,使得童書市場上少有現實主義佳作。加之出版門檻過低,此類作品 鋪天蓋地,其中有令人矚目的作品,但相當數量的作品質量不高。曹文軒認為,《少年的榮耀》是一部不同的作品,作者用寫實作品所需要的一切元素,耐心而細致 地書寫一段雖然已經遠去,但依然可以對話的歷史,當下的兒童文學顯然更需要這樣的作品登臺發聲。

      如何將中國經驗轉化為中國兒童文學的財富,是《少年的榮耀》帶給我們的啟示。曹文軒說,在當下很多兒童文學作品是沒有中國經驗的作品,他們輕易 地放棄了巨大而豐厚的中國經驗,而《少年的榮耀》書寫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經驗,同時又是文學的。從語言到故事情景的安排,從人物關系的刻畫到自然風光、風 土人情的描繪,處處可見文學二字。使用中國經驗,并不只是為了呈現中國經驗,而是將中國經驗作為文學的資源和財富,成為可以輸出的精神財富。

      《少年的榮耀》書寫的是令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歷史,時至今日,很多中國孩子已經不再了解那段歷史,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不 和諧,將孩子放到戰爭背景之下,也許是一個最能揭露戰爭罪惡的方式,《少年的榮耀》可以讓小讀者體會戰爭與和平的巨大差異,讓孩子們感受到戰爭的恐怖以及 和平的彌足珍貴。

      郭艷認為,《少年的榮耀》寫出了剛健清新的狀態,少年樂觀的人生態度,李東華不失赤子之心重新塑造了抗戰歷史當中的一群少年形象。這是一部回歸 和超越傳統的寫作,書中有上世紀30年代濃郁的鄉土氣息。回歸和敬意的同時,作者更多從人性的角度,書寫現實對戰爭的理解。小說注重呈現戰亂當中普通人的 日常生存經驗,挖掘人性的豐富內涵。小說的主旨不僅僅是描寫苦難本身,而是在敘述普通中國少年在戰爭中對歷史、人性的理解,顯示了作者對民族優秀傳統道德 的回歸本身的一種理解。

      反思戰爭兒童文學的突破之作

      與會專家認為,《少年的榮耀》既是寫實主義的突破,也是反法西斯題材寫作的突破。劉緒源認為,寫戰爭中的孩子還是寫孩子的戰爭,這是戰爭題材兒 童文學的截然不同的兩種創作觀念。之前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們的戰爭兒童文學是描寫孩子的戰爭,把孩子推到戰爭的中心,成為戰爭的焦點,使孩子成為決定勝負 的英雄,這樣的作品往往不是從生活出發,不是從孩子出發,不是從現實主義出發,而是從觀念出發,缺少真實性和說服力,無法感動讀者。《少年的榮耀》讓文學 回到現實,如實地把她從父輩那里聽來的真實的戰爭故事、真實的兒童故事,記錄下來,通過文學看到戰爭對孩子們的傷害,看到孩子在戰爭中的掙扎,看到在戰爭 邊緣孩子的生存和成長,這是一個根本的觀念轉變。

      在海飛看來,《少年的榮耀》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僅寫出了戰爭情況下兒童的狀態,而且揭示出兒童眼中的戰與非戰,將戰時兒童的情況和非戰時兒童的 情況作鮮明的對比,以此揭示和平的可貴。書中描寫了兒童的反抗,這是普通兒童的反抗,而不是小英雄的反抗,這樣的描寫具有普遍意義。這樣的寫作是對抗日戰 爭的一個回望,它既不同于當下大量的戲說抗戰的文學作品,也不同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抗戰兒童文學作品。

      對戰爭題材來說,《少年的榮耀》呈現出新的維度和新的突破。王泉根把它看成一部成長小說,同時也是一部苦難小說。這部小說承接地氣,寫出了戰爭 年代少年成長的靈魂狀態。作品塑造了一批貧富家境不同、生存環境不同的孩子,盡管他們都是孩子,但是戰爭的殘酷性,使他們進入了天真、迷茫、受挫、掙扎的 心路歷程。作品呈現全民抗爭的整體性,用兒童的視角切入,塑造了沙良、沙吉等少年的形象,寫出了孩子在戰爭與和平當中性格的豐富性。

      白燁認為,《少年的榮耀》的貢獻在于給我們塑造了另外一類戰時少兒的形象。在以往的抗戰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兒童形象都是小戰士、兒童團團 員,而對于其他孩子鮮有刻畫,從某種意義上講,另外一些形象是缺失的,《少年的榮耀》彌補了這一缺憾,成功地塑造出沙良、沙吉這樣生動難忘的孩子的形象, 寫出他們真實的狀態,對我們認識過去那個時期更多孩子真實的生存狀況有很大幫助。

      傳遞勇氣和正能量的使命之作

      《少年的榮耀》作為一本給孩子看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向孩子們講述那段重要歷史的同時,也把一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傳遞給孩子。正如李敬澤所言,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具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幫孩子們建構一個積極健康的青 春,塑造他們未來的性格。

      在金波眼里,李東華是一個很深情的傾訴者,刻苦的踐行者,勤奮的思想者。《少年的榮耀》具有一種精神的鈣質和硬度,這恰恰是當下很多兒童文學作 品所欠缺的。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也正在于此。李東華具有一種兒童文學作家的使命感,思考自己的創作,思考應該給予孩子們怎樣的精神食糧,這樣的創作姿態是 值得肯定的。

      束沛德談到,戰爭題材的兒童文學,是激勵孩子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的文學,也是給孩子堅定信念和美好理想的文學,是鼓舞孩子們奮發向 上、勇往直前的文學,所以這樣一種戰爭題材的文學對于青少年健康堅強性格的養成有積極的意義,它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題材欠缺的。在這部作品里面,作者把 孩子放到這樣一個嚴峻艱辛的環境當中來描寫他的成長,來刻畫他淳樸堅強剛毅的精神面貌和氣質,這對培養今天的孩子勇于進取,敢于開拓,臨危不懼這樣一種精 神是非常需要的。

      樊發稼認為,《少年的榮耀》是一部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在當下的童書市場,很多兒童文學作品一味迎合市場需求,缺乏引導,宣揚不健康的趣味,對于 孩子的精神成長和人格成長缺少關注。這部小說的出版對當下的童書市場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兒童文學的受眾決定了它應該注重自己的教育性,讓小讀者從人 格、精神上得到很多啟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