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正文

    陳可辛:我想給悲劇留一點點溫暖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30日09:23 來源:人民日報 劉陽

      提起陳可辛,觀眾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合伙人》《投名狀》《甜蜜蜜》。沒錯,在電影圈里,他身上帶著“商業”的標簽。然而,讓人意外的是,9月26日上映的《親愛的》,卻是他拍攝的一部關于“打拐”的非商業電影。

      “打拐”在中國并非新鮮話題,對于大多數電影人來說,這個題材并不討巧,也不商業。然而,陳可辛的“打拐”卻取得極佳票房,截至29日已突破億元。這位“商業片”導演為何選擇如此“不商業”的題材?又是什么讓他把這個“不商業”的題材,拍出了商業價值?

      “我最想表現的是人性和人生的復雜,而不是打拐這件事”

      記者:在《親愛的》之前,幾乎沒有電影專門關注打擊拐賣兒童的題材,您為何關注“打拐”?

      陳可辛:最初是公司同事拿來一部紀錄片,看完我就放不下了。故事最打動我的地方,還不只是拐賣兒童這個點,而是整個事件呈現的結構——前半部是尋找被拐賣兒童,后半部小孩找到后,卻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田文軍是尋子的父親,是觀眾同情的正面角色;李紅琴養了別人的孩子,雖然她并不知道孩子是拐來的,但一般來說仍然是反派角色。但世界上很多事沒有絕對的 黑白,人生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電影里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悲哀。之所以想要拍這部電影,不是單純想要呈現打拐這件事,而是更多地想要表達人性和人生的復 雜。

      記者:電影里的故事,跟紀錄片呈現的現實本身差距大嗎?

      陳可辛:電影呈現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實的,但為了突出戲 劇性,做了幾處改編:一處是尋找孩子的田文軍夫婦在現實里沒離婚,之所以處理成離異,是想反映改革開放后現實生活對價值觀的沖擊——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打 拼的夫妻,一個成了白領,一個卻只能在城中村里開個網吧,從此過上不同的生活。

      另一處是把走失兒童的家長團結起來一起打拐的韓德忠,原型并不是“土豪”。電影把他處理成“土豪”——以前做過一些不太干凈的買賣,后來覺得丟孩子是一種“孽”。在社會轉型期,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在變化,這類人的心態非常典型。

      我記得小時候看的很多老電影,不管它對社會有何批判,都會帶有一些善意,這對我拍電影有很大的影響。這部電影其實挺悲劇的,但是我還是想給它留一點點溫暖。影片中援助李紅琴的律師,就是那一點溫暖和善意。

      “我不喜歡說高大上的東西,能不能讓我感動才是標準”

      記者:看過這部電影后,大家可能會把您當成“打拐大使”。這是您想要表現的社會責任感嗎?

      陳可辛:其實我不是那么有使命感的導演,坦白地說,我不喜歡說那么高大上的東西,我選擇題材的標準,永遠是它能不能讓我感動,當然感動之外也希望能留下一點思考。

       我活了半輩子,還會覺得有些東西不太明白。人生有疑惑,那就把疑惑拍到電影里。當然,這是一部關注拐賣兒童的電影,但如果你要問我是不是專門為被拐賣兒 童拍的,我必須告訴你,不是。我覺得出發點不一定就要有社會責任感,但可能因為電影拍得好看,觀眾會更關注被拐賣兒童,這就很好。

      記者:如今主流觀影群是20至30歲的年輕人,這部電影似乎對年輕人來說有點距離感。您考慮過它的目標觀眾嗎?

      陳可辛:電影需要口碑,需要年輕的觀眾。上映前,我們連續跑了7天,每天到一個城市的高校,反響都很好。讓學生有代入感的角色不是父母,而是小孩。看完后他們會想起自己小時候,覺得父母的不易。父愛和母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共通的。

       觀眾不希望在電影院里接觸太多負能量,這可以理解。但我相信,觀眾還是能從現實的殘酷里,感受到溫暖和希望。另外,這部電影也不是幾億元投資的大片,所 以也不是要有10億元的票房才能叫好,只要有足夠的觀眾就好。在電影里,我已經把自己的訴求和想法都表達了,我覺得這部電影一定會有它的觀眾。

      “商業是正規、合法、合理的事,拍電影怎么可能不計回報”

      記者:悲劇片在商業操作上有很大風險,票房很難跟其他類型的電影相比。作為以商業片著稱的導演,您是怎么考慮這個問題的?

       陳可辛:這個電影的原型故事太有力量了,給了我很大的激情,讓人更勇敢。你會很自然地去做需要做的事,平常會有的忐忑、謹慎,在這個時候都會放開。這是 我10年來拍得最快的一部電影,只用了兩個月,而且很順。我是導演、監制,是個做電影的生意人,當然會有商業的考量。但有個根本的道理——并不是每部電影 都要沖票房。不用跟別人比,電影不虧錢就可以。

      當然我也遵守了商業電影的第一規則——用大明星演出。有很多人質疑這點。其實選演員用大 明星是個很自然的決定。趙薇飾演的李紅琴是電影到一半后才出現的,而且常規意義上她是個反面角色,如果這個演員不是趙薇,不是明星,我覺得觀眾就很難有代 入感,很難去同情她,也就體現不出我想要表達的人性和人生的復雜。妥協沒那么難,也沒那么不堪。妥協不等于不保持自我,有一條中間的路是非常好的,只要知 道所做的妥協是為什么就行。

      記者: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不少人都很有信心,希望能掙大錢。您怎么看?

      陳可辛:我經歷過電影不賺錢的年代。現在,大家會覺得我非常“商業”,而內地很多人也把“商業”二字看得非常低俗。其實,商業是正規、合法、合理的事,拍電影需要那么多錢,怎么可能不計回報?

       純講藝術,對電影也是不負責任的,做一個負責任的電影人,就不可能不講商業。但商業不代表只顧賺錢,正常的規則是——做到一部電影不虧錢,賺10%就非 常合理,這個回報對所有投資方都算有所交代。所以,我覺得能對投資方負責、又能拍一部很喜歡的電影就很好。事實上,現在在中國拍電影,只要用心拍,回報絕 對不止10%。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