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正文

    中亞:古絲路書寫新傳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30日09:19 來源:人民日報 張光政 程晨 禹偉良 黃文帝 林雪丹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名為“絲綢之路商城”的超市。
      本報記者 程晨攝

      夕陽西下,杜尚別市民在噴泉旁納涼。
      本報記者 林雪丹攝

      布蘭故城的布蘭塔是吉爾吉斯斯坦目前保留較好的國家文化遺產。
      本報記者 程晨攝

      在中亞,東干人保留著獨特的嫁娶風俗,新娘子在前往婆家之前要“哭”,以表示她舍不得跟父母分開。
      本報記者 張光政攝

      考古學家們從伊塞克湖湖底發現一座被水淹沒的古城遺址,從湖底打撈出大量文物。
      本報記者 張光政攝

      中亞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較好地保留著古絲綢之路上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目前,中亞各國掀起了“漢語熱”。沿著絲 路遷徙的東干人,保留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成為中亞和中國之間友誼的橋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經濟合作與發展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人文關系并舉,增進彼 此之間的相互了解。

     

      現代氣息與歷史余韻交融

      當我們乘坐的飛機飛臨阿拉木圖上空時,正值午夜時分。從飛機上往下看,地面的燈火密密匝匝、閃爍不停,將夜色中的這片土地裝點得如同一張綴滿珍珠和寶石的錦被。錦被下面,是進入夢鄉的阿拉木圖。看到此情此景,我們開始感受到這座古老城市的現代魅力。

      在突厥語中,阿拉木圖的意思是“蘋果之城”。阿拉木圖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曾是哈薩克斯坦的首都,至今仍是中亞的經濟、金融和科技中心,市內到處一派現代文明景象。

       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工業普遍欠發達。這里的空氣保持著難得的清新和潔凈,大部分時間可見到藍天白云。首都比什凱克是中亞綠化最好的城市之 一。市中心的公園里,孩子們躲在灌木叢后,看小松鼠在林間找尋果實;體育館外的臺階上,少女們在草木蔥蘢中舉著手機玩自拍;中午,不少當地人買上便當,在 路邊的林間靠著樹坐下,吃點東西,然后怡然自得地小憩。

      吉爾吉斯斯坦東部的伊塞克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在中世紀,絲綢之路從中國進入中亞之后,伊塞克湖兩岸是途經之地。從比什凱克前往伊塞克湖的路上,路左是起伏和緩的小山丘,路右則是成片平坦的草場,間或有稀稀疏疏的綠樹點綴其中,遠處隱約可見綿延不斷的巍峨群山。

       在長途汽車上,記者的鄰座是伊塞克湖北岸一座小城的圖書館職員。她向記者介紹說:“在吉爾吉斯語中,伊塞克湖是‘溫暖的湖’的意思,唐朝僧人玄奘在其所 著的《大唐西域記》中將這個湖稱作大清池、熱海、咸海。”據她介紹,如今,《大唐西域記》已經被譯成俄語,在中亞地區擁有眾多讀者。

      在 楚河河谷,汽車駛上一條雙向四車道的柏油馬路。同行的一名吉爾吉斯男子豎起大拇指告訴本報記者,這條公路是中國人前幾年修建的,一期工程已經竣工并投入使 用,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這條公路基本沿著楚河而建。楚河所經之處,有許多地段是山地,有幾段公路基本是將大山開鑿而成。

      經過3個多 小時的旅程,我們來到了喬爾蓬阿塔市。從伊塞克湖畔遠眺,碧藍無際的湖水、凝白通透的云朵和湖對岸山頂上的積雪讓人早就把起先“大漠孤煙”“黃沙漫天”的 刻板印象扔到了九霄云外。記者不禁記起《大唐西域記》中描寫伊塞克湖的片斷:“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熱海,又謂咸海),周千余里,東西長,南北狹。 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咸苦。洪濤浩汗,驚波汩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千百年過去了,世事變遷,不變的是伊塞克湖的浩瀚和美麗。

       “我一直想把這里的旅游做起來,這里太美了!”比什凱克一家旅行社的中國合伙人劉衛紅說,吉爾吉斯斯坦旅游資源豐富,除了著名的中亞療養勝地伊塞克湖 外,還有托克馬克、碎葉城等古絲路遺址等。而且,當地物價便宜,“現在北京和比什凱克之間還沒有開通空中直航航線”,劉衛紅說,“但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能夠改變這一情況”。

      “古代因特網”留下豐厚遺產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之路,而中亞正好處于中樞地帶。中亞民眾有著一種正在覺醒的意識:亞洲認同感。除了這種認同感,正在拉近中國與中亞之間心理距離的,還有絲綢之路歷經千年不滅的影響力。

       中亞各國都保留著對絲綢之路的鮮活記憶,而且絲路精神正在現代條件下復興。在阿拉木圖,有一座大型超市名為“絲綢之路城”,還有一條大街被命名為“絲綢 之路街”。在比什凱克,一些公司、咖啡館或酒店以“商隊”“駝隊”命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阿拉木圖辦事處官員佩斯科夫對本報記者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 中國和西歐之間在歷史上如何開展文化、思想、技術交流很感興趣。如今,沿著古絲綢之路,正在鋪設一條全新的絲綢之路——公路。佩斯科夫說:“對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來說,極其重要的是,讓古絲綢之路和現代絲綢之路都成為對話之路、發展之路、友誼之路、互相理解之路以及思想及文化的交流之路。”

      我們探訪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些歷史文化遺跡。

      在阿拉木圖以東25千米處的塔爾加爾遺址,三四層樓高、石基土墻的城門被一圈鐵絲網圍起來,幾個工人在城樓上叮叮當當地敲打修葺。陪同記者的哈薩克斯坦科學院院士、考古學研究所部門負責人卡爾·巴伊帕科夫介紹,這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座縣城的城門。

       繞過城門,遠處連綿起伏,離古城最近的一座有低矮渾圓的雙峰并立,被當地人稱為駱駝山。遙遙相望的城門和駱駝山之間,便是塔爾加爾故城。走上一個小土 坡,一個排列整齊的石陣在眼前展開:大塊卵石壘成的墻基勾勒出一片規則的方形,石塊的縫隙間由土固定,它們之上曾是一間間房舍。小的房間只有不足10平方 米,大的則有近20平方米。有些房間靠墻的地方殘留著土堆砌成的“床”或者“沙發”,長約兩米,寬不足一米,供人坐臥。在有些房間,有三面墻都被“沙發” 占滿。

      “看,這是用來烤馕的馕坑!”巴伊帕科夫指著土基上一個圓形的洞說。土基上一前一后有兩個洞,一個用來放置馕,另一個用來燒火。

       整座古城的最外圈是石塊鋪就的道路,小路有一米來寬,可以走馬行車。不論墻基還是道路,石縫間都有不知名的花草探出身子。驕陽下,草變得枯黃,一種黃色 的顆粒狀小花散發出野菊花的味道。幾十米外荒草萋萋處,一圈一米多高的低矮土墻環抱著古城遺址。巴伊帕科夫說,那是殘存的城墻。

      據了 解,這里曾發掘出公元8世紀時來自中國的字畫、陶器、唐三彩、筷子等。“絲綢之路是古代因特網”,巴伊帕科夫開起玩笑,“世界貿易組織源自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屬于古代,但是現在我們建成了聯通中國和歐洲的公路。”巴伊帕科夫說:“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說明絲綢之路的影響不僅在古代,而 是延續到了現代;說明絲綢之路是中國和沿線各族人民的驕傲。”

      在吉爾吉斯斯坦,不少旅游地圖和明信片上都會出現一座圓錐形的塔——布蘭 塔。布蘭塔位于古城托克馬克附近的布蘭故城遺址。與塔爾加爾古城相比,布蘭故城遺址更像個公園,圍墻外綠樹成蔭,甚至有一大片樹蔭被用作停車場,還有不少 游客前來參觀,父母帶著年幼的孩子,結伴玩耍。布蘭故城遺址在一片有些起伏的小山坡上。其中一片相對平坦的地方,散落著幾十上百座大大小小的石像。

       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瓦列里·克里欽科指著其中站在最前排、最高的那個說,這是“汗”,其余的是他的部下。所有的石像,臉都朝著一 個方向——他們的家鄉所在方向。克里欽科說,他上中學時,曾有一次參加一座古城遺址的發掘工作,從那時起就對絲綢之路、對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產生了深厚 的興趣。他還真誠地表示,希望與中國的考古研究機構建立聯系和合作。“聽說中國在絲綢之路遺址的保護方面做得很好,我相信我們與中國同行們有著巨大的合作 機遇和潛力。”克里欽科說。

      吉爾吉斯斯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伊馬納利耶夫告訴本報記者,在吉爾吉斯斯坦,人們都知道絲綢之路發源于中國。伊馬納利耶夫認為,在歐洲人開辟航海線路、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通往印度的海路之前,絲綢之路發揮過很重要的作用。

      東干人成為中亞與中國友誼的橋梁

       絲綢之路是歐亞地區許多民族的遷徙之路,其中最年輕的民族是東干族。東干人的祖先是從中國陜西、甘肅或新疆等地遷徙到中亞的回族。經過100多年的發 展,現在,整個中亞有10余萬東干人。他們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扎根,繁衍,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 統。如今,這種文化的傳承,更是讓東干人成為了中亞與中國之間友誼的橋梁。

      在阿拉木圖的中哈亞洲天然氣管道公司,記者遇到中文翻譯李 瑩,她流暢的漢語和優雅的氣質讓人印象深刻。李瑩告訴本報記者,她是東干族人。2004年,她家接待了一位中國客人。這位客人從西安出發,騎自行車沿絲綢 之路西行,經過李瑩家附近時,聽說李瑩的爺爺會說東干話,就來到她家做客。這位中國客人短短兩個小時的停留,讓還在上中學的李瑩對中國產生了好奇。一年 后,她報考了大學的區域學專業,學習跟中國有關的知識。她曾到西安留學一年,不僅學了漢語,還對中國古代歷史有了基本的了解。“西安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 市,有很多可以參觀的地方。”李瑩說。

      剛到比什凱克不久,本報記者就受到邀請,去古城托克馬克附近一個名叫“坎布隆”的村子參加一場東 干族傳統的娶親儀式。小伙子馬利克要將比小他一歲的姑娘沙希達娶回家。這對年輕人都是東干族大學生。馬利克今年19歲,就讀于比什凱克一所理工大學。沙希 達在一所醫學院學習。

      新娘家的大門上方掛著紅色橫幅,上面有東干文字祝語和圖案。時近中午,馬利克在伴郎的陪伴下來到新娘家里。新郎和 伴郎頭戴青色的伊斯蘭教清真帽,腳蹬半高腰皮靴,身著西裝,打著領結,西服外面披紅掛綠,雙肩上各系有一個布做的繡球。新郎和伴郎在長輩的帶領下向新娘家 的長輩們一一問好。

      沙希達早就在自己的閨房里等待心愛的小伙兒。她一襲大紅色的長款衣裙,領口、衣袖、胸前、裙擺上都有繡花紋飾和花卉 圖案。她盤著“燕燕頭”的發式,發髻后戴著假發套,用一個別著數朵玫瑰花的發夾夾在后腦勺上。從用大紅綢緞圍著邊框的梳妝鏡里能看出,沙希達在“哭”。按 照東干人的風俗習慣,新娘子在前往婆家之前要“哭”,以表示她舍不得跟父母分開。她的母親則笑盈盈地接待客人。一個村民半開玩笑地問她:“您的女兒馬上就 要出嫁了,您怎么不哭啊?”她說:“女兒嫁了個好人家,找了個好小伙兒,我感到高興啊。”

      新娘家門口的樹林里,幾位男子架起了大鐵鍋,用一把鐵鍬般的鏟子炒手抓飯。旁邊擺放著一排排長條桌,各種點心和瓜果高高地碼放在桌上。親友們在條凳上落座。林間樹干上裝飾著氣球和紅色絲帶扎成的蝴蝶結。

      一會兒,一輛裝飾著鮮花的白色奔馳轎車接走了一襲紅裙的新娘。參加送親儀式的大部分客人仍在桌上吃飯。據說,在新郎家還要舉行接親儀式。

      在送親的隊伍里,記者見到了22歲的路戈馬爾。路戈馬爾用一口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他在北京的雅寶路工作,這次是專程從中國回來參加親戚的婚禮。路戈馬爾說,很多東干人學習漢語,利用語言優勢和與中國的聯系從事貿易工作。

       還有一次遇到東干人,是在伊塞克湖邊的古城喬爾蓬阿塔的街上。經過一家東干餐廳時,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用漢語問記者:“吃飯嗎?我們這里有干飯(即大米 飯),還有面條。”記者驚喜地問:“你會說漢語?”姑娘回答說:“你們是中國來的?我是東干人。”她說她叫阿達西亞,她和丈夫都是東干人。她的丈夫以前是 東干村米糧藩的議員,后來帶著她來喬爾蓬阿塔開了這家東干餐廳。夏天,餐廳生意極好,總是坐滿了人。

      “我以前是干警察活兒的”,阿達西亞的丈夫走過來告訴記者,“后來我把警察做掉了。”記者一驚!他接著解釋:“我不干警察活兒了,來這兒開東干餐廳。”原來“做掉了”是辭職的意思。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動人文交流

      除了遼闊的土地、豐富的物產和獨特的風景,在中亞,更打動人心的是人們的熱情與友善。無論在阿拉木圖、比什凱克還是杜尚別街頭,總會有素不相識的當地人主動上前跟記者打招呼,用漢語說“你好”“謝謝”“再見”等。

      李瑩說目前想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會說漢語的人也不少。在哈薩克斯坦,中國的功夫電影比較有名,“但在這里只能看俄語版的,如果想看中文版可以上網看”。

       在比什凱克,記者走進一家新疆特色的中餐館,地道的新疆美食讓人大飽口福,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身段苗條的前臺姑娘巴赫提漢。這位吉爾吉斯姑娘一開口,說 的都是漢語。原來,她在吉爾吉斯斯坦學過一段時間漢語,后來到中國留學,回到比什凱克以后,在一位中國朋友的推薦下來到天馬餐廳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鍛 煉,她的語言才能和親和力展現出來,跟同事、顧客相處得都很愉快。現在,別的公司想“挖走”巴赫提漢,天馬餐廳的老板無論如何也不肯放她走。

      在托克馬克附近的一處村落,當得知記者來自北京時,一位吉爾吉斯姑娘興奮地用漢語大喊:“中國!中國好!我的老公在那里工作了5年!我也想去中國!”

      “今后我們可以通過申遺這件事情在文化交流、教育方面做很多的事情。”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齊大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使館管教育的外交官每天都接到咨詢去中國學習的電話。”現在,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交流在各種不同的層次、方面、領域全面展開。

       齊大愚認為,建設絲路經濟帶既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地方和部門的配合。“絲路沿線很多省份都有自身的優勢,但是地方的優勢和參與積極性還沒有 充分發揮出來。文化部門、教育部門應該從合作的角度提出具體的規劃。如果說這一年多以來有些具體合作項目有推進、有成果、看得見,但文化教育方面做的文章 還不是很多。”

      齊大愚說,文藝演出、電影節、文物展覽等,都是得人心的好項目,把活動辦起來可以大力促進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文化交流。 “國內的博物館有很多文物,可以來這里搞絲綢之路文物展覽。”齊大愚說,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在政治層面、經濟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可圈可點,在文化教育方面還 有很多具體的事情可以做,例如,以后每年年底是否可以評一個“絲綢之路友好獎”,以獎勵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貢獻的人;是否可以在中亞建一個絲綢之路大學 等。

      中國文化在吉爾吉斯斯坦熱度很高,很受歡迎。特別是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成功,更提升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熱度。齊大愚說,“現在中吉兩國關系發展步入了快車道,是兩國關系發展最好的時期。這都是整個這一年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所帶來的正面效應”。

      (哈薩克斯坦國際通訊社記者阿里別克·肯熱別科夫、塔吉克斯坦《人民報》記者安娜·卡柳什娜婭、吉爾吉斯斯坦卡巴爾通訊社記者米爾蘭·阿倫別科夫對本文亦有貢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