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關民俗館內,平時難見人煙。 |
一上午不超過5個游客,從市區乘坐公共交通前往需要兩小時以上……尷尬的數字,折射出目前廣州民俗博物館的窘境。
有研究顯示,定位不清、交通不便、展品普通、展示手法陳舊等是廣州現有民俗博物館存在的主要問題。而游客少,折射出重金投入、燒錢維護的民俗博物館利用 率偏低的問題,這可能是當前各地傳統博物館面臨的共同處境。記者的采訪也發現,對民俗博物館的這些瓶頸,從業者自身已有所認識,但也面臨現實難題。
門庭冷落、利用率偏低,整整一上午,游客不過5人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老城區荔灣的西關民俗館,雖已進入暑期旺季,但仍門可羅雀,冷冷清清。
正值工作日的晌午,記者在門口簡單數了數,一個小時不到,先后有六七組游客進進出出。不過,這點人氣還差得遠。大屋占地只有300多平方米,但仍顯得冷清安靜,進入的游客稀稀拉拉,甚至沒有兩撥以上的人同時在里面參觀的場景。
門庭冷落致利用率偏低。西關民俗館2000年9月對外開放,與荔灣博物館、蔣光鼐故居博物館“三位一體”,通票10元。館長馬楠告訴記者,民俗館初期的 投入包括建筑修繕和布局兩部分,布展200多萬元,修繕花費不詳。但參考旁邊面積700平方米、花費600萬元的蔣館估算,至少在300萬元以上。
投入五六百萬元修建的民俗館,設計接待能力是每小時100人,三個館一共300人以上;以每天開館8小時,每年開放300天計算,一年接待72萬游客沒 有問題。但馬楠坦言,這3年平均每年的實際游覽量都在20萬人次左右,雖然離72萬還遠,但“在廣州這樣規模、類型的館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事實上,在廣州目前的4個民俗博物館中,西關民俗館算很“旺”的了。根據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不久前發布的調研報告《廣州民俗類博物館建設的現狀與對 策建議》,規模最大、級別更高的廣州民俗博物館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完善,客流更是少得可憐。“整整一個上午,能看到的游客不超過5人。”報告執筆 人、廣州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呂慧敏說。
展陳方式陳舊是致命傷,連標識、說明都沒有
因何遇冷?呂慧敏的報告指出,一般而言一個市僅有一個代表性的民俗博物館,但廣州有4個,資源較分散,且存在定位不清的問題。同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尋找等現實原因,又擋住了一部分有興趣的游客。
例如,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館由街道主辦,雖然位于珠江邊,但隱身于社區居委會的樓上、圖書閱覽室的隔壁,不熟悉的人可能根本找不到這條小路;即使找到路,倘若不留心門前的招牌,也很容易錯過。
該博物館只有200平方米大小,通過實物、圖片和文字展示廣州水上居民的歷史文化。管理人謝棣英介紹,平時這里會舉辦一些“咸水歌”文化講座,排練水上人家節目,偶爾也有市民入內參觀,主要是水上居民的后人和歷史文化研究者。
除了定位、交通的問題外,展陳方式陳舊、手段老套,更是民俗館的“致命傷”。游客黃紹梅說,西關民俗館里可一覽舊時西關大屋“三進三開間”全貌,還有冷 巷、花罩、天井,甚至少爺房、小姐房的家具陳設。不過,“基本都是實物、圖片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此外沒有更新的呈現方式;有一些只是孤零零的文物,連標 識、說明都沒有。年輕人喜歡那些活躍、生動、刺激的東西,在這里很難提起興趣。”
對此,馬楠也深有同感。“民俗文物的價值,往往都在實 物背后。”她說,如果對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故事、經濟社會狀況、生活方式等沒有初步了解,就看不出門道,品不出“味兒”來。而目前的展陳手段,還是傳統的 古板、靜態、冷冰冰的“實物+文字”呈現,很難讓參觀者理解、接受并產生共鳴。民俗博物館仿佛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當代人所熱衷的聲音、視頻、表演、互動、 參與等模式,在這里全無蹤影。
運用多樣化手段,讓文物不僅看得到,還能摸得著、用得到
“民俗文物的內涵,必須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充分闡釋。”呂慧敏表示,國內外很多成功的博物館,不僅有多媒體展示,而且開辟供游客體驗展品的專區,讓游客不僅看得到,而且摸得著、用得到這些文物。
“特別是在體驗經濟的時代,游客在消費時不再滿足于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要主動體驗。”她建議,可以引入多媒體和數字技術(如3D技術)展示;另一方面, 定期舉行婚禮等民俗活動的現場表演,并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文化。此外,還應在博物館中開辟體驗專區,讓游客,特別是青少年體驗傳統的民俗文化。
對此,馬楠等業內人士已有了清醒認識,西關民俗館也開展了一系列走出去的活動。“過去我們往往從專業的角度,立足于收藏、研究;現在要轉到從觀眾的角 度,立足于服務、教育、推介。展示的方式,要從‘靜’到‘動’,從‘死’到‘活’,從被動到主動,從單向到互動,從說教到參與、體驗。”
她介紹,目前已經開始展陳方式的創新,荔灣博物館一樓已開始封閉改陳,但這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還需要克服資金、人才、場地等一系列現實瓶頸。例如, 他們曾想做一個展現老廣州飲食文化的動態場景,再現整個廣式臘味晾曬、燒制的過程,并邀請觀眾參與體驗,但“幾百平方米的空間,實在施展不開”。
報告還指出,現在廣州市民俗博物館的建設、運營基本依靠政府投入,僅把博物館當作文化事業,忽視了其可以產業化的特點。如,廣州民俗博物館中灰塑展覽比 較豐富,但是僅作為展品,而沒有進行產業化開發,所以基本只能束之高閣。而類似的雕塑產品(泥塑)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中,經過包裝可以賣至幾十元, 甚至幾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