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報社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與雷鋒同行”征文頒獎儀式3月22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隆重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陳俊宏、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出席并講話。關仁山、喻季欣等獲獎作家,以及文學界、新聞界共120人參加了頒獎儀式。頒獎儀式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白庚勝主持,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劉玉琴介紹了征文活動情況。
“與雷鋒同行”征文活動,自2012年3月中下旬啟動,到2013年1月截稿,歷時近一年,共收到詩歌、散文、雜文、隨筆、報告文學等各類作品5000多篇。《人民日報》副刊從來稿中遴選作品,共推出“與雷鋒同行”專欄57期,專版5個,刊發作品近80篇。中國作家網也同步開設了“與雷鋒同行”征文專題。經過征文評選委員會的反復篩選,《致雷鋒》(作者:曾凡華)、《愛心小院紀事》(作者:關仁山)、《同行的弟兄》(作者:雷抒雁)、《李文祥老人的夏天》(作者:朱夏炎、王鋼)、《一個叫烏寧朝格圖的兵》(作者:武歆)、《牡丹之歌》(作者:焦祖堯)、《塔中花開入云端》(作者:郭嚴隸)、《愛,穿越戈壁高原》(作者:喻季欣)、《京城好人》(作者:楊明方)、《我的中國夢》(作者:李春雷)等10篇作品獲征文優秀獎(按發表時間排序)。
陳俊宏同志指出,此次征文是人民日報社和中國作協繼“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放歌60年”、“盛世民族情”、“黨旗禮贊”之后,第五次基于當年的重大主題聯合主辦征文活動。
他說,去年是雷鋒同志逝世五十周年,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五十周年。五十年來,雷鋒精神,已經成了我們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雷鋒精神,就是要引導和激勵人們胸懷理想、腳踏實地,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國夢”而奮斗。作協和人民日報都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文學作品,在解讀雷鋒精神、弘揚雷鋒精神的過程中,歷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1960年代賀敬之等前輩作家、詩人的《雷鋒之歌》,到去年以來的長篇小說《雷鋒》等一大批作品,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次兩家主辦的“與雷鋒同行”征文,又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主題文學作品,使雷鋒精神得到了更廣泛的弘揚。
他表示,此次征文,和以往的征文活動一樣,得到了從邊疆到內地各個地方、從基層業余作者到知名作家的廣泛響應。《人民日報》將一如既往,為廣大讀者、作者、作家提供寬廣的平臺,提供優質的服務。
廖奔同志指出:此次征文的主題是“與雷鋒同行”,這體現著我們的一種期許:要寫出雷鋒精神的當下意義與時代價值。征文很好地實現了我們的初衷,10篇獲獎作品,無論是對雷鋒精神的謳歌,還是對各行各業學雷鋒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德的頌揚,都是對雷鋒精神的當代書寫。
廖奔說,此次征文中報告文學成果斐然。在獲獎的10篇作品中,報告文學作品占一多半。李春雷《我的中國夢》在人民日報刊登后,引起很大的反響。關仁山、楊明方、喻季欣、朱夏炎、王鋼的報告文學寫的都是普通人在平凡崗位上所體現出來的感人情懷、崇高追求。雷鋒精神的實質就是在平凡處堅守,在細微處閃光。這些作品以文學的感染力來宣傳雷鋒事跡、雷鋒精神,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