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寫與童年詩學的雙重變奏
在當代兒童文學創作領域,歷史敘事始終承載著培育兒童歷史自覺、傳承民族記憶、構建文化認同的重要使命。簡平歷時十年打磨的長篇新作《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以1940年底上海的戰時圖景為背景,通過六個流浪兒童的生活故事,開創性地將抗戰歷史、城市景觀、兒童主體性、游戲精神、民族精神書寫熔鑄一體,為抗戰題材兒童文學寫作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與審美張力的新范式。作品以獨特的藝術智慧破解了歷史教育功能與兒童閱讀趣味之間的創作難題,為兒童歷史小說的文體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樣本,有助于國內兒童文學學界深化對這一文體的美學原理與價值功能的研究。
歷史書寫的難度主要在于要處理已經逝去的歷史事實與文學虛構之間的矛盾,文學想象要建立在堅實的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才能生動還原歷史生活空間,用文字的力量為今天的兒童專門打造一座歷史的城堡。簡平沒有因為為孩子寫作而降低對歷史容量的要求,相反,他為本書的寫作投入了大量勞力與心力,在歷史、地理、時間、事件、人物考證上開展了扎實的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以期為今天的孩子復活一種真實生動的上海歷史畫面。作品以考古學般的嚴謹態度復原歷史現場,對老上海地理坐標的精準標注、戰時生活細節的細膩描摹,構建起具有特殊文獻價值的城市記憶圖譜。這是一部老上海的“小百科全書”,亦為地域兒童文學的歷史寫作提供了美學新方向。
簡平是一位文學視野開闊,秉持純正的兒童本位意識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家。《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對戰時背景下兒童主體性命題的精彩詮釋,體現出作家對兒童文學文類特質的深刻理解與踐行。作品開篇以突出兒童行動、極具沖擊力的火車站覓食場景展開,通過流浪兒紹承群體搶奪殘羹的生存博弈,將今天的小讀者自然快速地帶入物資匱乏的歷史場景。簡平以兒童能動性、兒童生活軌跡打通歷史時空的敘事邏輯,成功確立了其兒童本位的戰爭敘事審美機制,規避了宏大主題對童年主體的遮蔽,使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為拔節生長的生命意志和特殊年代中兒童自我執掌的主體性表現。
作家、新聞記者、高級編輯、影視制片人等多重文化身份賦予簡平先進的兒童文學觀念與強烈的讀者意識。他在血與火的戰爭語境中將“魔術”作為主要情節動力元素引入,是其突破傳統抗戰書寫的創新關鍵。魔術是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而達成的表演藝術,是奇跡的化身,是兒童的摯愛,也是積極人生觀的表征。但是迄今為止,業界并沒有看到以魔術為主要題材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簡平在歷史小說中大膽引入魔術,讓南派魔術的“障眼法”與革命斗爭的“智慧術”形成精妙互喻,流浪兒用撲克戲法傳遞情報,以帽中飛鴿掩護同志撤離,這種將生存技能升華為革命策略的藝術處理,既符合兒童認知邏輯,又暗合抗戰時期地下工作的歷史真實。簡平在歷史性與戰爭事實中對“兒童本位”理念精髓的把握,令人嘆服。
除去精彩連連的魔術情節,作品中精細的地圖概念設計,豐富的歷史信息、細節呈現與文化底蘊,以及滿載兒童游戲精神的內容創意,都為全媒體、融媒體時代文本后續的游戲、影視等數字文化產品的開發打下了關鍵的IP基礎。簡平在創作中探索出的文字文本與數字閱讀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實際上凸顯出這位作家立足兒童接受群體對文化主體性問題的深刻思考,他以與時俱進的兒童本位意識去積極開拓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文化傳承等重大社會命題的當代實踐,這是他的兒童文學創作長期堅守的價值追求,此前的《和平方舟的孩子》也是這樣一部代表作。
戰爭時代兒童的精神成長,是這部作品的價值主旨。簡平對兒童文學中兒童與成人俱在的雙主體性審美規律有極好的把握。戰爭讓一群孩子流離失所,成為孤兒,但是當他們遇到革命志士,在組織的呵護與引領中苦練魔術,積極參與抗戰行動,在魔術表演中彰顯民族氣節,在魔術魅力的浸染中內化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兒童文學的雙主體性充滿了豐沛的歷史時代內容。作品中提到了蘇蘇1938年出版的《小癩痢》,蘇蘇在戰爭時期力主表現的就是抗戰中中國兒童“真實而有力的價值”,他在《小癩痢》的后記中這樣寫道:“他們非但是他們父母一代的鮮血所創造的新中國的繼承者,他們簡直是跟他們的父母一代一樣,是新中國的直接創造者呀!”《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與《小癩痢》形成了經典的互文閱讀,簡平在新時代接力書寫代代傳承的抗戰精神,弘揚光榮革命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歷史坐標下,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品格回應了“如何向新時代兒童講述歷史”的重大時代命題。
(作者系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