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江《一念一句》:一句一世界,一念一哲理
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曾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而孫建江的魔袋更小,能取出來的東西也更多。《一念一句》正是孫建江寫給這個世界的微型寓言、一句話寓言、三秒鐘寓言。真的,你很難相信,讀完一則寓言,三秒鐘就夠了。但它像烈酒,入口綿柔,后勁很大。凡236個句子,句句皆從尋常事物入手,寥寥數字卻能直戳內里、直中靶心,極其生動而精準,樸素又美妙。他像一位智者,用他那閃光的思維、新穎的立意、高妙的手法、精煉的表達,深入淺出地指給我們世間的智慧與真理。
鞭辟入里,奇妙而深刻的諷刺
寓,寄托也。寓言,即是把作者的思想寄托在一個故事里,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它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張、象征、擬人等。同時,它有著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正如嚴文井所說:“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他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因此,它看似好玩、有趣,實際上卻又正襟危坐,不容小覷。
在《一念一句》中,隨處可見諷刺。它們像一根根刺,尖銳而深刻地批判現實,同時又以生動、鮮活而形象的譬喻,讓小孩子們讀來新鮮有趣而印象深刻。“如果主人忘記在我的脖子上系一根繩子,那是我最難受的事情”(《哈巴狗》)“我成功的秘訣在于甘愿受人擺布”(《風箏》)“我之所以惹人喜愛,是因為我沒有頭腦”(《木偶》),這三句分別通過哈巴狗甘愿被人系著繩子牽著走、風箏甘愿受人擺布、木偶因自己沒有頭腦而沾沾自喜,深刻諷刺社會現實中存在的黑暗面。“輕浮有什么不好?如不輕浮我的地位能永遠在上面嗎?”(《浮萍》)“為什么我這么被人瞧不起,難道人們不知道我是多么準確地反映了風向?”(《墻頭草》)“本色算個什么東西?只要能保住自己,我什么都不在乎”(《變色龍》)這三則寓言通過浮萍的輕浮、墻頭草的不定、變色龍的變色屬性,諷刺了那些為達目的、失去自我、沒有底線的投機者。“好事壞事我一概報喜——有人就喜歡這個”(《喜鵲》)“我之所以被人們關注,是因為我總是在樹上唱高調”(《蟬》(一)),諷刺的是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浮夸風;“要想出人頭地,得先學會攀附”(《藤》)諷刺的是趨炎附勢者;“我們最講風度了,因為我們從不拒絕與稻子為伍”(《稗子》),諷刺的是黑白不分、抬高自己而貶低高貴者的小人嘴臉;“我被人敲打,所以我攻擊別人”(《釘子》),更是鞭辟入里地諷刺了“我也是受害者,所以我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害人”的行為。這一句句簡短而深刻的寓言,像一根根釘子深深扎進讀者的心里。
下面這五則,與古希臘《伊索寓言》中那則著名的故事《狼和小羊》何其相似,同樣的入木三分,同樣的發人深省。“我總是喜歡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羊如何以其鮮美的肉引起了我們的食欲”《狼(一)》“侵略者?哪里的話。在我肚子飽的時候,我是不會襲擊羊群的”《狼(二)》“我可不是小人,我光顧雞舍時,總是不忘先給雞們拜個年”(《黃鼠狼(一)》)“我總是為那些被我吞食了的族類傷心地流淚”(《鱷魚》)“我若不去搶,難道人家會把東西送上門來?”(《強盜》)狼與羊的故事,穿越數千年的時間,如今依然力透紙背,這些寓言可以視為是作者對經典寓言的致敬和傳承,也是一種“故事新編”的有效嘗試。
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各種各樣的諷刺筆法,如對鼠目寸光之輩,對碌碌無為之流,對自高自大者、因循守舊者、貪得無厭者、自私自利者、投機鉆營者、虛偽狡詐者、恬不知恥者……都予以毫不留情的諷刺。諷刺是一種藝術手段,也是警世恒言,但因為較難把握敘事的節制,而較少在兒童文學作家的筆下出現。人不刺不醒,這是作家的良知與責任。正是這樣的批評與揭露、鞭笞與啟示,能夠促進人類反思社會前進的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念一句》擔當起了社會批判與文化傳承的雙重任務。
處世的智慧,溫暖人心的力量
《一念一句》很短又很長,很輕又很重。短的是它的篇幅,長的是它的寄寓。輕的是它的體量,重的是它的思想。所謂紙短情長、言淺意深是也。恰如《紅樓夢》中香菱所云,“念在嘴里,倒像是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為什么那么重呢?因為這每一句里都有一個世界,每一句里都濃縮著為人處世的智慧,每一句里都有著溫暖人心的力量。
作者給萬事萬物正名,告訴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隨流跟風,只需守住本心,做自己:“沒有我,世界就一覽無余了”(《霧》)“飄忽不定,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蒲公英》)“沉默就意味著失敗”(《鼓》)“沒有瞬間,談何永恒?”(《曇花》)“慢有什么不好,慢是成熟穩重的標志”(《蝸牛》)“謝謝人們對我的研究,可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我一定得像別人?”(《四不像》)
霧就做霧,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也能給世界帶來一份朦朧美。誰說飄忽不定就不好呢?蒲公英就是用它的飄忽不定、四海為家,將種族傳播出去,生生不息。作為一面鼓,該發聲就得發聲,不然,就成了啞鼓、死鼓了。多少人因為曇花一現而深以為憾,但是只要絢爛地開放過,瞬間又何嘗不是永恒呢?
作者還啟示小讀者們,要重視自己的力量,自信才能自強:“自身強大是最好的防衛”(《刺猬》)“能量與渺小無關”(《螞蟻》)“有自信,任何時候都美”(《殘荷》)這對于當今的人們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競爭中,又感到疲憊和無奈,是很好的清醒劑和強心針。萬事萬物各歸其所,自得其樂,才是最好的生態、最美妙的生存法則。
《一念一句》中點點滴滴、俯拾即是的都是凝練的智慧和深刻的哲思,引導孩子們從小處著眼,往深處想:“我的哲學:一切的一切,首先是不要倒下”(《不倒翁》)“心中有念想,再遙遠的路途也不在話下”(《候鳥》)“我們所以永恒相伴,是因為我們決不拒絕彼此間的距離”(《鐵軌》)“人生辯證法:很多時候,向后反而會贏得最終的勝利”(《拔河》)“放低身段,默不作聲,不好嗎?我要是高調罷工,就水漫金山了”(《地漏》)謙遜為人、以退為進、保持距離、堅持到底,這是一脈相承的東方智慧,啟迪過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現在又從《一念一句》中流淌而出,澆灌著新時代孩子們的心田。
這些啟人智慧的一句話寓言中還糅合了空靈的詩意或禪意:“和春天在一起,和家的溫暖在一起”(《歸燕》)“我樂于播撒種子,但不要感謝我,請感謝風”(《蒲公英》)“自我與我無緣——我存在于飄動的柳枝中,我存在于裊裊炊煙中”(《風》)讀著如此詩意盎然的句子,你會暫時忘了它是寓言,就像《論語》里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樣,在潤物無聲中令人身心愉悅,如沐春風。微寓言里有大智慧,《一念一句》里有嬉笑怒罵,有春風化雨;有怒目金剛,有菩薩低眉。諷刺與贊美都是寓言,怒斥與欣賞也都是源于對孩子們的愛。
(作者系浙江省評論家協會會員)